痛風是由體內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洩減少,血尿酸增高引起組織損傷的一組異質性疾病。尿酸是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其來源包括內源性(80%)及外源性(20%),後者主要來自富含嘌呤或核蛋白的食物。因此,控制嘌呤攝入量對痛風患者非常重要。
豆製品被認為是高嘌呤食物,不但患者深信不疑,一些醫務人員也這樣認為,《亞太臨床營養雜誌》 2011年的一篇報告調查了亞太地區的醫學工作者,結果有48%的人認為大豆製品會導致痛風。事實果真如此嗎?豆製品是高嘌呤食物嗎?
通過豆製品攝入的嘌呤總量並不多。關於食物中嘌呤含量的數據,目前還沒有十分權威的數據來源,並且各種不同來源的大豆嘌呤含量相差也較大。
雖然在同等重量的前提下,豆類嘌呤含量與瘦肉類相似,但須注意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豆類與肉類的攝入量卻相差較遠。我們可以進行比較:100 g瘦肉相當於1塊半大排大小,這很容易在一頓豐盛的大餐中攝入並可能超量攝入;但是,每餐攝入100 g大豆就有些困難了。同時,在豆製品加工、製作、烹飪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嘌呤會溶解於水中而被去除,所以,吃同樣重量的豆製品,攝入的嘌呤又要比直接吃黃豆少得多。總結下來,我們可以發現攝食豆製品給我們帶來的嘌呤含量是有限的。
與肉類相比,豆製品中嘌呤組成有差異 除攝入量不同外,豆製品與肉類中的嘌呤組成種類也有很大的差別。目前發現大豆中嘌呤的組成以腺嘌呤和鳥嘌呤為主,佔嘌呤總量的96%以上;而肉類中的次黃嘌呤和黃嘌呤含量相對較高,佔嘌呤總量的60%以上。嘌呤組成不同對最終尿酸的生成也會造成影響,因為在代謝時,腺嘌呤轉化生成尿酸的步驟繁瑣,速率較低,而次黃嘌呤可直接經過黃嘌呤代謝成尿酸,相對直接。
人群研究未見豆製品攝入增加痛風發病風險 美國一項研究對20年中730例新發痛風患者飲食習慣、飲食頻率進行調查分析,結果顯示,海鮮和肉類攝入量高的人群痛風的發生率也高;而富含嘌呤的植物性食物,例如豆製品等攝入量高的人群未見其與痛風發作有明顯的相關關係。因此,痛風患者適量食用豆製品不會過多增加嘌呤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