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並進入食管所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變,內鏡下可見食管黏膜破損,即食管糜爛和(或)食管潰瘍。臨床主要表現為反酸、燒心和胸痛。反酸症狀多發生於飽餐後,夜間反酸嚴重時可影響病人睡眠。有時也會有咳嗽、聲嘶等食管外症狀,易與哮喘、咽炎等相混淆。
反流性食管炎除了可引發上述不適的症狀、降低患者生活質量,最大的危險還在於極有可能導致巴雷特食管的產生,而後者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變,其罹患食管癌的危險性較一般人群高出30~50倍,每年大約有2%~5%的巴雷特食管病例演進為食管腺癌。
據介紹,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生主要是抗反流機制減弱和反流物對食管黏膜攻擊作用的結果。正常人體在食管和胃連接部存在一些解剖結構,其中,最重要的是食管下括約肌,在正常進食吞嚥時,食管下括約肌鬆弛,食物得以進人胃內。其餘多數時間,這扇門是關閉的,以防止胃、十二指腸的內容物反流到食管中。但一些因素如高脂肪食物、鈣拮抗劑類藥物或負重勞動等致腹內壓增高或食物大量瀦留而使胃內壓增高時,即可引起食管下括約肌壓降低,繼而發生胃食管反流。
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於疾病的治療很重要,特別是在消化系統疾病中。患有反流性食管炎或易患反流性疾病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戒菸禁酒,減少巧克力、咖啡、濃茶等的攝入。要儘量避免肥胖、緊束腰帶等可引起腹壓增高因素的產生。
倘若通過上述生活調節效果不明顯或內鏡下可見明顯食道炎症的,就需要用藥進行干預,通常促胃腸動力藥和抑酸藥聯合應用。當藥物療效欠佳或併發食管潰瘍、食管狹窄、巴雷特食管者,則可能還需要內鏡下或外科手術治療。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種常見卻易被忽視的疾病,有不適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定期監測,以防止其向其他疾病,尤其是食管癌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