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糖友在與疾病鬥爭的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感受到病情的變化及治療過程,有了許多經驗,但是這些經驗如果不加以分析,或者沒有系統的醫學知識補充而盲目指導自己和別人,也會造成不良的後果。那麼,哪些方面可以 “醫”,哪些方面不可以“醫”?在“醫”的同時,有甚麼原則和注意事項?
1、診斷
可“醫”――是否患有糖尿病
體檢發現血糖偏高時,需要到醫院進一步檢查空腹血糖及餐後血糖,或者進行糖耐量試驗,來確診是否是糖尿病。一般只要知道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就可以通過檢查結果來判斷他人是否患有糖尿病。
不可“醫”――屬於哪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分型需要根據病史、症狀、檢查結果等情況綜合考慮和判斷,這需要醫生來診斷。在門診我遇到過很多患者說自己是2型糖尿病,我問診斷依據是甚麼?大多回答“我是成人,血糖不是很高,2型多見”。其實,光靠這些是不能分型的。分型要根據起病情況、酮症發生、胰島素功能狀況以及一些關於胰島的免疫抗體指標等情況等來綜合判斷。
2、飲食治療
可“醫”――分享飲食經驗
糖尿病的飲食治療是糖尿病綜合治療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治療手段,是要終生堅持的,不可有一餐忽略。關於這一方面,“老”糖友可以向他人傳授自己的經驗。如: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哪些含糖量高,哪些升糖指數高,食物的分配及總量等。
不可“醫”――合併其他疾病或併發症時的飲食
但是,如果患者合併一些其他疾病或併發症,如:高尿酸血癥、蛋白尿、腎功能衰竭等,需要特殊的食物要求,就必須有醫生的指導。
糖尿病患者都知道,在控制飲食過程中因不能過多吃澱粉類物質,開始常常飢餓,此時可以多吃豆製品以防飢腸轆轆。但是如果你不知道他有高尿酸血癥或者大量蛋白尿的情況下,推薦他吃豆製品會加重病情甚至出現腎功能衰竭。
3、運動治療
可“醫”――選擇合適運動方式
運動是糖尿病治療的五駕馬車之一,可以降低血糖、增強胰島素的敏感性、減輕體重、降血脂、緩解輕中度高血壓、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肺功能、預防骨質疏鬆等,運動方式可選擇步行(散步)、慢跑、游泳、太極拳、爬樓梯、騎自行車等。“老”糖友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自行選擇或指導他人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以及甚麼時候運動、運動的強度和時間如何把握、運動時有哪些注意事項等。
不可“醫”――合併其他疾病或併發症
如果患者合併一些其他疾病或併發症,應根據病情,在醫生指導下酌情運動。
糖尿病患者常常合併有高血壓、冠心病等情況,當血壓控制良好,沒有心肌缺血的情況下可以適量運動。有一次老王對一個糖尿病患者說,運動是治療糖尿病最好的方法。我每天早上慢跑20分鐘,餐後血糖控制良好。結果他不知這個患者有冠心病,慢跑後出現心絞痛,急診到了醫院。
4、血糖監測
可“醫”――自測手指血糖
血糖監測能幫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也可以讓患者成為自己的糖尿病醫生。首先,“老”糖友要知道血糖控制良好的標準,從而根據自己的病情決定監測血糖的頻率。其次,要分析是否存在影響血糖的因素如飲食、運動、睡眠情況、藥物服用情況、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等。第三,要明白各時間點血糖的意義。通過詳細的血糖監測及食物的記錄,“老”糖友可以幫助自己或他人瞭解某食物升高血糖的效應,指導飲食計劃。
不可“醫”――測糖化血紅蛋白
糖尿病患者生活中僅僅監測手指血糖還是不夠的,因為它具有瞬時性,不能反映一段時間血糖的總體水平。因此,每3個月測一次糖化血紅蛋白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它可以反映三個月血糖的總體狀況,這就需要到醫院去檢查。
5、及早發現併發症的蹤跡――可“醫”
病程較長的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併發症的發生。糖尿病有哪些併發症?哪些症狀表示可能發生了併發症?“老”糖友可以根據自己或他人的症狀,預警自己和他人去醫院做相應的檢查,及早發現並確診併發症,及時治療。
6、確定或更改治療方案――不可“醫”
糖尿病的治療方案,應由醫生來決定。因為治療方案的確定,是綜合考慮患者的病情、以前的用藥情況、血糖水平、胰島素功能、合併症情況、肝腎功能情況、藥物的副作用及作用特點等因素來做出決定的。醫生會根據每個糖尿病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這個決定,需要系統的醫學知識及臨床經驗,即使是“老“糖友,也不能為自己和其他患者做決定。實際生活中,有很多患者看到別人用某種藥效果好,自己也要求用,還有很多患者推薦他人使用自己用的藥,這些都是不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