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活組織病理(包括治療前穿刺樣本,及手術切除樣本)一直是腫瘤臨床診治必備的“黃金標準”。但胰腺由於其複雜的解剖位置――居於腹腔臟器的最後方;及胰腺癌獨特的生物學特徵――富含間質,導致依靠穿刺技術難以取得足夠臨床診斷或分型的活組織量。復旦大學胰腺腫瘤研究所更是回顧性分析了2006~2011年,上海31家醫院(多中心),1,088例臨床確診胰腺癌病例的前瞻性資料,發現上海地區5年間胰腺癌病人的病理診斷率僅為 20%,而穿刺診斷率更是低於5%(Cancer Letts,2014)。這一現狀有可能導致相當數量的胰腺良性腫瘤,腫塊型胰腺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等“良性”病人被當做胰腺癌“誤診誤治”。
受中國抗癌協會胰腺癌專業委員會委託,倪泉興,虞先F,劉亮教授課題組於2012年代表復旦大學胰腺腫瘤研究所推出了一整套的《中國胰腺癌臨床診斷標準》,包括“中國胰腺癌臨床診斷標準及分級標準”。力圖對少數無法獲得病理診斷的胰腺癌病人開展血清學及影像學的綜合評估,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及可靠性。此套評估方法系統總結了中國胰腺癌病人的臨床病理特徵,詳細闡述於當年國內核心期刊《中國癌症雜誌》上。經過近5年的隨訪研究,發現該診斷標準與最終病理診斷的符合率達到95%以上,能為大多數中國胰腺癌病人提供了一種診斷技術方面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