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近年來針對進一步提高肢體惡性腫瘤的保肢率做了大量工作。既往肢體惡性腫瘤無法保肢主要是由於腫瘤累及了重要結構如血管,神經,骨骼或廣泛的軟組織。但隨著人們對肢體惡性中路生物學行為的深入理解及外科技術的進步,血管的受累可通過自體血管或人工血管置換來重建;神經的受累可以通過神經外膜的剝除和滅活,甚至有時候即使神經切除殘肢也可通過矯形支具的使用獲得優於假肢的功能;骨骼的侵犯可以通過切除及重建的方法來獲得滿意的切緣,在局部軟組織廣泛受累的情況下還可以通過遊離肌皮瓣的修復重建來獲得滿意的創面覆蓋。但手術越複雜出現併發症的可能性越大,而且人們希望保肢治療能獲得起碼優於假肢的肢體功能。近年來局部治療越來越得到重視,如粒子植入和後裝放療可在神經血管周圍可能殘留腫瘤的部位精確放置而避免皮膚的放射損傷;術中放療對切緣陽性患者仍可獲得5年57%的局部控制率;超聲刀和微波治療在局部晚期無法手術的肢體惡性腫瘤中也可以獲得症狀的緩解;但最受關注及局部治療效果最好的是區域熱藥灌注和肢體隔離灌洗(Isolated Limb Infusion, ILI),前者可使85%不可切除的肢體軟組織肉瘤獲得保肢切除,ILI則在50%的局部進展肢體惡性腫瘤中獲得腫瘤消退。國外自1988年開始應用腫瘤壞死因子進行區域熱藥灌注,其結合馬法蘭和干擾素已成為局部進展肢體惡性腫瘤的主要保肢手段,國內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應用區域熱藥灌注,由於沒有引進馬法蘭和腫瘤壞死因子,我們應用順鉑,經區域熱藥灌注治療後有67.6%的患者腫瘤壞死達到III級以上,並得以保肢治療。尤其對於惡黑途中轉移,區域熱藥灌注有效率100%,且併發症和毒副反應可控。
肢體隔離灌洗是應用於肢體局部晚期惡性腫瘤的一種微創區域化療,其原理與區域熱藥灌注類似,都是將肢體血液循環與機體隔離,局部給藥以達到較高濃度,且通過局部升溫來達到藥物聯合熱效應抗腫瘤的目的。但ILI藥物作用時間更短(20min Vs 60min),溫度較區域熱藥灌注更低(39℃ Vs 41℃),且灌洗結束後將肢體內的殘留血液及藥物棄置,從而避免了全身毒性。2006年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MSKCC) 報道了一項在肢體局部晚期惡黑或軟組織肉瘤病人中應用ILI的II期臨床試驗,應用馬法蘭和放線菌素D進行不超過39℃的20min灌洗,50%的患者可以獲得CR或PR,毒副作用輕微。目前在MSKCC已開始關於ILI聯合靶向治療的III期臨床研究,但國內目前尚無相關應用,由於其操作簡便,不需要體外心肺機等複雜設備,有望得以大面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