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黑色素瘤(簡稱惡黑)是危及人身健康的一種皮膚惡性腫瘤,對臨床醫生來說,鑑定危險因素及估計個體患惡性黑色素瘤的危險是一項重要工作,將人群按患病危險分級有利於臨床工作,並能決定初級預防的策略及指導不同水平的篩查。高危人群應招募進入預防試驗。下列多個因素均為惡性黑色素瘤的危險因子:
1、皮膚類型:白種人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病率是美國黑人的10倍以上,是美籍西班牙人的7倍。而其中皮膚白皙或者紅髮、淺色皮膚及藍眼睛者患惡性黑色素瘤的危險性更大。
2、年齡: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病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有數據顯示50歲以下者,男女發病率幾無差異,而50歲以上者男性更多見。
3、性別:惡性黑色素瘤往往更多見於男性。具體說來,一個男人在其一生中患惡性黑色素瘤的危險是女性的1.7倍。
4、日曬床的使用:對於30歲以上人群,一年內使用日曬床10次以上者,患惡性黑色素瘤的危險加倍。該年齡以下一年內使用10次以上者,其危險是不使用者的7倍。
5、既往惡性黑色素瘤病史:既往患惡性黑色素瘤的患者繼發惡性黑色素瘤的可能性為3%~7%,該危險為正常人群的900倍。
6、日光照射:偶爾的或休閒性的暴露於日光照射,將使患惡性黑色素瘤的危險增加,尤其有嚴重的日光灼傷史者。嚴重且疼痛的日光灼傷次數與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病危險相關,具有10次及以上嚴重日光灼傷史者較無日光灼傷史者患惡性黑色素瘤的危險增加1倍。同樣需要注意的是,20歲以上者日光照射同樣可引起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病危險增加。日光中的紫外線是罪魁禍首,按可引發惡性黑色素瘤的假定機制,大約2/3的惡性黑色素瘤由紫外線放射引起。
7、良性痣:儘管大多數痣並非發展為惡性黑色素瘤,但多發痣的存在均指示患惡性黑色素瘤的危險增加。身上有50處或更多且所有痣均大於2mm者,患惡性黑色素瘤的危險為較少痣者的5~17倍。
8、家族史:惡性黑色素瘤家族史增加個體患惡性黑色素瘤的幾率3到8倍,家族中有2人或更多患惡性黑色素瘤者患病的危險更大。
9、遺傳易感性:特定基因的改變可能導致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病。至少4個相互獨立的基因在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病中起一定作用,分別是染色體1p,6q,7和9。位於9p21的腫瘤抑制基因與家族性及散發的皮膚惡性黑色素瘤有關,染色體10和11的基因缺失或重排亦可能引起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生。近來遺傳學的研究已經證實特定的基因變化可導致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易感性。如CDKN2A編碼區外的變異患者易患惡性黑色素瘤,因CDKN2A基因的5’端變異產生一新的上游啟動子,使p16基因得不到表達,而p16基因表達是腫瘤抑制的必要步驟。
另一個可能在腫瘤發生中起作用的遺傳學變化是B-RAF基因的突變。RAF蛋白是絲氨酸/蘇氨酸特異性蛋白激酶家族成員,是細胞增殖,分化及存活中組成信號通路的一部分。在哺乳動物中,該基因有3種異構體:A-RAF,B-RAF和C-RAF。近來發現惡性黑色素瘤患者中有較高比例(約60%~70%)存在B-RAF異構體的突變,其大部分的突變均來自於環境因素的影響,表現為缺失或重排。多數研究的結論提示B-RAF並非惡性黑色素瘤的遺傳易感基因,部分研究者更假設該基因在惡性黑色素瘤早期阻止疾病進展上起關鍵作用。在V600E處穀氨酸代替纈氨酸的突變佔惡性黑色素瘤中有B-RAF突變的90%。該突變引起下游線粒體激活的蛋白激酶信號通路激活,並通過尚未知的機制引起惡性黑色素瘤的進展。
10、非典型胎記及黑色素瘤綜合徵:曾名發育異常的痣綜合徵。非典型胎記及黑色素瘤綜合徵是以大量非典型胎記(異常發育的痣)為表現的一種獨立病生理類型的黑色素瘤細胞病損。可發展為惡性黑色素瘤,也是惡性黑色素瘤的高危因素。儘管統計學上,非典型胎記發展為惡性黑色素瘤的較少,具備非典型胎記及黑色素瘤綜合徵的病人應密切觀察,其家庭成員亦應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