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2-04 04:22

  1、甚麼叫病恥感

  1963年,外國人Goffman首先提出了羞恥感的概念,用“stigma”一詞表示羞恥感,“stigma”源於希臘語,本意是烙印,表示人身體上的某一個特徵,而這個特徵代表了這個人某些不良的道德特點,即“極大的玷汙某人名譽的特徵”。Goffman形容這是一種恥辱的特徵,這種特徵將一個完整的、正常的人變為了一個被玷汙的打了折扣的人。此後病恥感的概念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醫學領域,如艾滋病、精神疾病等。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西方不同領域的學者開始了對精神疾病病恥感現象的研究,病恥感的概念變的多樣化,內容也更加豐富。有些學者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對病恥感概念去開展的研究:認為作為精神疾病病恥感的核心表現,其認知和行為特徵包括三個方面:社會刻板印象、偏見以及歧視。社會刻板印象是指整個社會對精神疾病的一種固化的認知,而偏見則是社會刻板印象在認知和情感上表現出的結果,歧視則是偏見在行上表現出的結果”。有些學者則從社會學的角度去描述精神疾病的病恥感,“當被貼上標籤,刻板印象、孤立、地位喪失和歧視這些過程發生時,羞恥感就出現了”。

  2007年,華人Yang LH在西方國家現有的精神疾病病恥感理論基礎上,首次闡述了病恥感理論在華人社會文化中的發展,他描述了三種在精神疾病患者身上產生病恥感的機制:直接對個人的歧視、患者對負性的刻板印象的內化及社會制度上的歧視。在此基礎上,作者探討了孔子學說,“面子”以及中國傳統的對精神疾病輕蔑的態度對病恥感的影響,揭示了在華人社會患者的病恥感體驗可能更加強烈。

  2、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恥感基本狀況

  2.1 社會公眾態度    由於歷史文化和對疾病本質認識的原因,社會公眾對精神疾病患者往往持排斥態度。女性比男性、學歷高者比學歷低者更少認同精神疾病患者有病恥感體驗。青少年者如果患有精神疾病,其病恥感體驗會同樣比較明顯。國內2001年高氏調查發現,患者自身對精神病患者的社會價值持最積極的態度,家屬對精神病患者的社會貢獻並不樂觀,而社區居民對精神病患者持最悲觀和最消極的態度,精神科醫護人員則對精神病患者的社會價值以及是否要限制精神病患者的社會活動等的看法上比患者和家屬悲觀,但較社區居民的看法更為開朗。

  2.2 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恥體驗   很多精神疾病患者都有關於羞恥感的經歷和感受,有一半的精神病患者承認自己曾受到單位不公正對待,受到同事或同學的歧視,被鄰居看不起,並導致戀愛或婚姻失敗,這其中歧視看作是病恥感的重要部分。

  3、如何應對精神疾病所帶來的病恥感

  3.1 普及國人精神疾病及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偏見,歧視來自於對精神疾病的不瞭解,對精神疾病相關知識的不認知,同時目前人們對身體健康過度關注,中國人越來越注重“養身”,而對心理健康重視不夠,很少有人會想到去關注自己心理是否健康。實際上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健康的新的標準:“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

  3.2 消除精神病人的‘病恥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全社會應該理解關心精神病人,消除對精神病的恐懼和歧視,絕對不能讓患者隨生隨滅,脫離社會。因為精神病也是一種病,經過治療,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另外,患者家屬也要充分相信醫生的職業道德,不會將病人的隱私散播。

  3.3 改變對精神疾病的認知態度,要把精神障礙當成普通疾病,理解堅持治療,恢復社會功能的重要性   對於精神障礙患者而言,他們首先是害怕,怕周圍的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後歧視自己;而周圍的人則怕患者危及自己。周圍的異樣眼光,給患者造成了極大壓力,阻礙了他們正常就醫,迴歸社會,恢復社會功能。實際上,精神障礙(包括失眠、抑鬱和焦慮障礙)其實就是一大類疾病的總稱,這些病就像高血壓、胃腸炎一樣普通。它的病因60%-70%來自於大腦神經遞質的功能失調,30%才是外界(主要是心理壓力)的影響。可社會大眾卻顛倒過來,一說精神障礙就認為是壓力造成的,反倒忽略了大腦出毛病這個事實。“要讓患者安於看病,必須消除外界的不理解。既然是有病,就要按醫學要求治療,

  3.4 消除一些“誤區”   誤解一:有些病人肯來看病,卻不肯吃藥,以為和醫生聊兩句就能好。從專家角度來看,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焦慮、抑鬱、失眠,如果自己能調整過來,一般不會到醫院來看病。如果自己不能調整,醫生也不可能用三言兩語就讓其精神障礙好轉。所以只要患者症狀達到一定的醫學臨床診斷標準,就應該按醫學程序治療。然而,客觀現實是患者不願意吃藥,或吃一段時間就停藥,從而造成病情加重或反覆,用藥的時間就得進一步延長,這種情況非常普遍。以抑鬱症為例,治療分為急性期、鞏固期和維持期,分別需要三個月、六個月和6-8個月以上的用時藥間(維持期的長短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特徵及發作次數而定)。聽從醫囑堅持治療的,或許在一年或一年半後就能慢慢減藥。但若自行停藥後再次發病,用藥時間就得延長。三次發病的人,可能要終身用藥才能控制疾病。誤解二:有的人吃精神藥物,甚至只是安眠藥,旁邊的人看了就會說別吃,吃了會‘變傻’。其實,國內精神類的藥物基本都是緊跟國際標準,其安全和療效性都有相當高的保證,絕不可能導致吃藥變傻這麼嚴重的後果。很多人不理解,特別是剛開始失眠、抑鬱的人,把精神類藥物當成毒藥,生怕吃多了有問題,事實上,服用精神類藥物原則上不會造成心、肝、腎等大的損害,只是100個人中可能有8-10人會出現打呵欠、胃腸不舒服等症狀,可以通過換藥或改變服藥方式來解決。

  3.5 運用精神超脫心理治療方法應對病恥感  老子、莊子提倡的理想人格:“超世脫俗的、尊重自然人性與個性自由”;主張:見素抱樸、返璞歸真、少私寡慾。林語堂:“道家學說給中國人心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家學說的哲學造詣,遠在儒家之上,撰寫《中國科學史》(10卷)的英國學者李約瑟說:“中國人的特性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來自道家的超傳統。中國如果沒有道家,就像大樹沒有根一樣。”道家處世養生原則兩千餘年來,經久不衰,現代仍有積極的保持心身健康以與改善社會人際關係的意義。精神超脫心理治療方法:“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少私寡慾,知足知止;知和處下,以柔克剛;返璞歸真,順其自然”

  3.6對青少年抑鬱要加大關注   很多青少年雙相抑鬱障礙患者表現為不願學習,一上學就跑回家,家長以為孩子厭學,先是自行開導,接著去做心理諮詢,再不行就休學,就診之前拖了很長時間,等來醫院的時候病情已經相當嚴重了。如果能早點往抑鬱障礙方面考慮,到醫院檢查一下,對抑鬱的治療就會更及時有效。家長不要以“病恥感”來回避對孩子的治療,越早確診和治療,只會對孩子的身體和學習越有利。

如何消除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患者病恥感相關文章
患者和家屬都懷著同樣的希望,希望遇到一個經驗豐富的好醫生,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最有效的治療,能夠早日康復,重新走上工作和學習的崗位。然而醫生和大家的心情也是一樣的,但是疾病是複雜的,每個醫生的臨床經驗和診治思路是不同的,尤其是精神科,就更為特殊。精神科不像其它的科室,有很多的檢查手段可以使用。如腦器質性疾病做腦CT或MRI;肺炎拍胸片;肝病做B超或化驗血指標。這些檢查會給醫生對疾病的診斷帶來有利的證
發布於 2023-02-04 07:27
0評論
概述 抑鬱症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它可以發生在任何的年齡階段,不同年齡階段出現這種疾病的原因都不一樣,很多的時候發病人群主要以成年人為主,不同的患者發病後的表現症狀是不一樣的,發病後它也是有著輕重之分,不同程度的抑鬱症對患者的影響是不一樣的,而這種疾病發現的越早治療效果才會更加明顯,平時身體出現了不適後一定要儘快的去醫院做檢查。 步驟/方法: 1、 很多的時候這種疾病是因為精神過於緊張而引起的
發布於 2022-11-07 19:34
0評論
經常有人在網上詢問精神或心理疾病診前需要做何準備?下面我會給大家一個更細緻的答案:精神科的診療或心理諮詢的評估最主要的是靠醫生的問診,而且醫生給的診斷是由你們自己提供的病史資料,醫生當場看到的或感受到的患者的狀況,還有也會參考一些相應的心理測驗檢查的結果才得出結論的。當然也還會參考一些物理,化驗等等檢查。若是自己想就診,診前需要你將自己不適的各種問題表現寫清楚,若是為了孩子或家人而來,那就要在診
發布於 2022-12-24 04:55
0評論
一、中藥聯合西藥治療發揮“西藥起效快,中藥治根本”的雙重優勢,揚長避短,互相補充,以達到迅速改善症狀,恢復社會功能,儘快走向痊癒的目的,並可減少西藥的不良反應。二、針灸治療對精神分裂症、頑固性幻聽、抑鬱症、失眠等有較好的療效,三、耳穴治療可調節情緒,改善睡眠,減輕與服抗精神病藥有關的便秘、血糖增高、體重增加等不良反應。四、中醫心理治療中西醫結合科原創的“改良中醫情緒療法”、“經穴情緒釋放技術”等
發布於 2022-12-23 17:50
0評論
Goffman病恥感的經典定義:這是一種心態,患者感覺自己不同於其它人,感覺到恥辱感。病恥感是當患者認為自己與周圍其它人存在不同時才會發生,這種不同常與負面態度有關,這些具有負面特徵的人會被認為是另一類人,導致歧視。以往研究多采用「個人責任」來衡量肺癌病恥感,不夠全面。英國的MarlowLA醫生在LungCancer雜誌上發文,採用多方式多維度量表探討肺癌及其它四種癌症的病恥感。肺癌患者可能認為
發布於 2022-11-27 15:56
0評論
改善心境從改變生活環境入手 心境是和環境緊密相關的,人清潔了環境,也就美化了心境。平時把房子打掃乾淨,買一些溫馨的小飾品帶回家,讓房子變成“美麗的家”。還可把窗簾、床單、桌布都換成新的。因為一成不變的氣氛很容易讓人心灰意冷,改變居家的面貌可使人的精神煥然一新。再買幾盆花,因為植物的生長總是給人帶來希望和活力。 “靜心修煉”放鬆身心 現代人的情緒困擾常常來自於刺激過多,誘惑過多,慾望過多,以至內心
發布於 2024-11-08 22:16
0評論
早期識別精神疾病,可以早發現早治療,從而可以提高治療效果,降低致殘率,以下情況可能是精神疾病的早期症狀:睡眠障礙:常表現為入睡困難或不能入睡,日夜顛倒。精神疾病患者的失眠與正常人的失眠不同,精神疾病患者失眠無明顯原因。其次,早醒也應當心是否為精神疾病早期的表現。記憶障礙:表現為記憶力減退,經常丟三落四,剛做過的事情轉身即忘。過分敏感多疑:對周圍人的一言一行都特別敏感,捕風捉影,無中生有。性格改變
發布於 2022-12-24 02:05
0評論
1、我為甚麼會得精神疾病?在日常工作中經常遇到家屬及病人的疑問“好好的,為甚麼得精神疾病呢?”,這個問題不但困擾著患者及家屬,專業人士對此問題也是困擾不解。迄今為止,全世界對精神疾病確切的致病原因還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個人的先天素質,包括遺傳因素和人格特徵等;二是社會心理因素,包括自然和社會災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事件,家庭、社會環境等;三是各種理化因素(酒、藥
發布於 2022-12-24 02:15
0評論
在日常診療過程中經常會被問到精神病人是否可以結婚、懷孕,如懷孕了藥物對孩子有何影響?對於這類問題答案回答行或不行是不科學的。一般來說精神病人對於後代影響可以分為兩種:遺傳因素:一般人患精神分裂症的比例為0.14-0.46%。精神分裂症患者同胞兄弟患病率為7-15%;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患病率15-16%;雙親均患有該病,子女患病率40-60%。單卵雙胎:45-46%,雙卵雙胎:18-37%。雙相
發布於 2022-12-23 08:05
0評論
精神疾病的種類很多,有些精神疾病與遺傳的關係不大,往往與腦部疾病或軀體其他疾病有關,例如腦血栓、腦腫瘤、腦外傷、嚴重感染、中毒等。目前認為與遺傳有關的精神疾病,遺傳因素只起一定作用。以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為例,半個多世紀的研究證實,遺傳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一級親屬中同患本病的危險率為4%―14%,約是一般人群的10倍,若雙親均患精神分裂症,其患病危險率可高達40%。在患者的二級親屬
發布於 2022-12-23 19:25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