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2-04 11:32

  妊娠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風險已成為重要的臨床課題。證據顯示,抗精神病藥可升高妊娠及新生兒預後的相關風險,包括早產、新生兒低體重或高體重、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兒戒斷反應、異常肌肉運動等。至於暴露於抗精神病藥的新生兒的長期神經發育預後,目前尚不清楚,僅有4項研究對此進行了探討,其中兩項針對的是第一代抗精神病藥,另兩項則為第二代藥物。在考慮藥物相關風險時,母親的精神疾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及雙相障礙等)對母子/母女的影響同樣不能忽略。

  以下為研究者針對妊娠期抗精神病藥物使用所提出的17項建議:

  1、鑑於患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懷孕,孕前即應儘可能考慮給予最適宜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形式。

  2、儘可能使用最低有效劑量。然而,重點應落在“療效”而非“劑量”上。不徹底的治療會使胎兒同時暴露於治療與未治療的風險之下,應加以避免。

  3、儘可能發揮治療聯盟及非藥物治療的效果。

  4、與圍產期保健相關的職能部門之間應建立緊密的聯絡關係,包括精神科、心理科、產科、兒科、助產、社工及母嬰護理。

  5、在基線時獲取那些可能受到病情及藥物影響的生物學指標。

  6、確保知情同意書中關於治療與否利弊的信息已足夠詳盡。

  7、孕前三個月及妊娠期間服用葉酸5mg/d。有證據顯示,這一舉措可能具有神經保護作用,複合維生素同樣如此。

  8、儘可能單藥治療。

  9、理想狀況下,產科保健應由專精於高危情境處理的醫療團隊完成。

  10、妊娠過程中應充分監測胎兒發育、產科生理及母親的精神狀態。

  11、妊娠12周時應進行針對頸部透明層的超聲評估,20周時應進行高分辨率的胎兒形態掃描。

  12、鑑於代謝綜合徵及妊娠期糖尿病風險可能升高,中期妊娠的早期(14-16周)應進行葡萄糖耐量試驗(glucose tolerance testing),而非葡萄糖篩查試驗(glucose challenge testing);上述檢查在妊娠28周時重複進行。

  13、鑑於胎兒生長受損(低體重或高體重)的風險升高,妊娠28周及34周時應進行相關掃描,以瞭解胎兒生長狀況;妊娠34周後遵醫囑再次進行。

  14、分娩時,觀察新生兒是否存在戒斷症狀、毒性反應、錐體外系反應、鎮靜及其他不良反應;確保進行詳盡的形態學檢查。

  15、分娩後,建立並應用精神健康保健計劃(Mental Health Care Plan):低刺激環境;保證睡眠;各部門間緊密聯絡;必要時延長母親的逗留時間,以觀察繼發於抗精神病藥物暴露的任何新生兒異常。

  16、確定精神疾病復發的早期警示標誌及復發後的醫療路徑。

  17、無論是否母乳餵養,均給予針對哺乳的明確推薦及優先選擇;理想狀況下,可於分娩前討論特定藥物的利弊;規避藥物對哺乳的抑制作用。

妊娠期抗精神病藥使用十七項建議相關文章
研究要點:與非連續治療相比,抗精神病藥連續治療更有助於預防復發,患者維持不復發的時間也更長;非連續治療研究傾向於選擇那些病情相對較輕的患者,進而製造了較日常臨床實踐真實轉歸有所誇大的治療成功率。儘管目前對於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抗精神病藥連續治療仍被奉為圭皋,然而,連續暴露於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等話題也引發了人們的關注。針對那些通過抗精神病藥治療已實現病情穩定的患者,連續治療模式是否真的必需,甚
發布於 2023-02-04 05:07
0評論
研究表明,抗精神病藥可升高妊娠及新生兒預後的相關風險,包括早產、新生兒低體重或高體重、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兒戒斷反應、異常肌肉運動等。妊娠前建議停用所有抗精神病藥物,若不可避免使用抗精神病藥物,也應根據循證醫學的原則合理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最大限度地減少妊娠風險。一、美國食品約品管理局(FDA)對抗精神病藥物與妊娠安全的分級說明:A、對照研究未發現不良反應。目前尚未發現一個抗精神病藥物對妊娠沒有任何
發布於 2023-02-04 09:07
0評論
概述 不建議的。儘量避免兩種藥物同時服用,雖然都是好藥,但是精神藥品的副作用都很大,如果一種能解決問題最好還是服用一種為好,不主張聯合用藥。一般主張低效價與高效價抗精神病藥聯合,不主張高效價與高效價抗精神病藥聯合,也不贊成低效價與低效價抗精神病藥聯合。當低效價與高效價藥物聯合時,抗精神病療效相加,不良反應分擔,患者容易耐受。 步驟/方法: 1、 何時3種藥物聯合當2種抗精神病藥聯合時,第2種
發布於 2023-07-14 23:40
0評論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於青壯年,常有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和精神活動的不協調。一般無意識障礙和智力缺損,病程多遷延。精神分裂症具有高複發性,往往需要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維持治療以防病情復發。但許多人擔心長期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會成癮、擔心會產生耐藥性、導致療效降低等情況發生。所以常常自行停藥,導致疾病的復發。所以說這種想法是相當錯誤的。通常
發布於 2022-12-24 01:45
0評論
背景:先前我們報道SPD患者尾狀核體積減小,此次我們採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新方法測量尾狀核頭部的形狀。我們認為MRI形狀分析對於傳統的MRI體積測量進行了補充。方法:使用MRI掃描測量15例右利手男性SPD患者尾狀核的形狀,這些患者先前未曾使用抗精神病藥治療;另外測量了14例匹配的正常對照組個體。根據MRI處理工具,我們使用形狀指數(shape
發布於 2022-10-05 05:45
0評論
抗精神病藥物雖然不會成癮,但如果長期應用後驟停或撤藥過快也可發生撤藥反應。尤其是氯氮平藥理機制複雜,抗膽鹼能作用較強,出現撤藥反應的機率極高,且撤藥反應症狀繁多而嚴重。影響撤藥反應的因素較多,老年患者發生率較高。女性多於男性,服藥時間較長者更易出現,突然停藥甚於逐漸停藥,但與服藥劑量無明顯相關。撤藥反應的臨床表現:①軀體症狀:幾乎所有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軀體症狀,根據出現頻率的高低依次為:失眠
發布於 2022-12-23 22:35
0評論
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因其在治療精神分裂症中確切的有效性和較高的安全性而成為一線用藥,但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不良反應,其中藥物性肝損(DILI)較為常見。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的肝功能異常,大多程度較輕,經保肝藥治療後肝功能很快恢復。在治療的早期應及時進行肝功能檢查並進行監測,嚴密觀察病情,根據變化減少藥量或及時保肝治療,以免造成不良後果。DILI重在預防,臨床醫師應嚴格掌握藥物的適應症;在用藥
發布於 2023-02-04 14:02
0評論
抗精神病藥現在分類:典型抗精神病藥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藥,也稱為第一代抗精神病藥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藥作用機制: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各種神經遞質,如DA、5-HT、NE、ACH等,通過影響神經遞質從而影響人的精神活動。適應症狀:各種精神運動性興奮、幻覺妄想、思維障礙、情感、行為障礙。服用方法:劑型有片劑、針劑、長效針劑,臨床最常用的是片劑;無論選用哪種藥物,我們都要了解此藥的治療範圍,也就是有效劑量範
發布於 2022-12-23 23:55
0評論
有證據表明,鋰鹽、丙戊酸鹽、卡馬西平和帕羅西汀有致胎兒畸形危險,因此妊娠初期3個月內應該避免使用。鋰鹽最主要的問題是心血管畸形風險,發生率約為1.2%-7.7%,其中三尖瓣關閉不全(EbsteinAnamoly)是最嚴重的,儘管其絕對風險率非常低(1/1000)。神經管發育缺陷風險主要與丙戊酸鹽和卡馬西平有關,尤其是丙戊酸鹽,發生率可高達6%。拉莫三嗪相對較安全,儘管近期有資料提示其可能與兔唇/
發布於 2022-12-23 13:10
0評論
精神病性抑鬱(Psychoticdepression,PD)在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和美國精神障礙診斷及統計手冊第4版(DSM-IV)均有描述,這一劃分具有明顯的治療學意義。PD在經典分類中特指具有精神病性症狀(如伴有幻覺、妄想的妄想性抑鬱或伴有木僵的抑鬱性木僵)的抑鬱發作,它是抑鬱症的一種亞型。可能由於診斷標準不同,精神病性症狀的界定差異和人種差異等原因,伴精神病性症狀的抑鬱症患
發布於 2023-02-04 05:02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