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2-04 05:07

  研究要點:

  與非連續治療相比,抗精神病藥連續治療更有助於預防復發,患者維持不復發的時間也更長;

  非連續治療研究傾向於選擇那些病情相對較輕的患者,進而製造了較日常臨床實踐真實轉歸有所誇大的治療成功率。

  儘管目前對於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抗精神病藥連續治療仍被奉為圭皋,然而,連續暴露於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等話題也引發了人們的關注。針對那些通過抗精神病藥治療已實現病情穩定的患者,連續治療模式是否真的必需,甚至是否合理,也引起了一些醫師的質疑。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些非連續治療模式也逐漸成為研究熱點,包括:

  ★ 間歇或“靶向”治療策略(又稱引導下的停藥):僅在復發初期或症狀惡化時用藥;換言之,患者僅在“需要”時使用抗精神病藥;

  ★ 藥物假日:在治療過程中的多個時間段內停用藥物,或使用安慰劑代替活性藥物;

  ★ 劑量延展:間隔1、2甚至3天用藥,該策略基於藥物劑量與D2受體佔有率的相關性。

  在這樣的背景下,來自比利時魯汶大學等機構的研究者開展了一項系統綜述及meta分析研究,旨在探討抗精神病藥連續治療與非連續治療下,患者的復發及入院風險。結果顯示,與間斷治療相比,連續治療下的患者復發風險更低,持續未復發時間更長;非連續治療的“成功率”由於偏倚等原因被人為誇大。簡言之,藥仍然不能停。

  研究者對MEDLINE數據庫進行了系統的檢索,目標為1950年至2014年11月之間使用英文發表的隨機對照研究,這些研究比較了病情穩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使用第一代或第二代口服/抗精神病藥注射針劑時,連續治療與非連續治療(包括間歇治療及安慰劑替代治療)下的復發/再入院風險,和/或基線至復發所需時間,隨訪期至少6個月。研究者還通過檢索其他系統綜述及Cochrane報告的引文目錄補充了相關研究。研究者開展了兩項meta分析研究,分別比較了安慰劑替代治療 vs. 連續治療及間斷治療 vs. 連續治療時,患者的復發及再入院風險,並評估了研究特徵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針對基線至復發所需時間,研究者通過描述性分析進行了探討。

  病情穩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第二代抗精神病藥治療時的複發率(De Hert M et al. 2015)

  紅:安慰劑治療  綠:活性藥物治療

  精神病初發患者接受抗精神病藥間歇治療及連續治療的複發率對比(De Hert M et al. 2015)

  紅:間歇治療   綠:連續治療

  研究者找到了48項研究報告,其中21項滿足入組標準;研究者從其他系統綜述中另行補充了25項研究。針對這46項研究的分析顯示:

  ★ 對於病情穩定、暴露於非連續治療至少6個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其復發風險為連續治療患者的3.36(OR 3.36; 95 % CI 2.36C5.45; p<0.0001)-5.64倍(OR 5.64; 95 % CI 4.47C7.11; p<0.0001);

  ★ 挽救藥物的使用(p = 0.0102)是唯一一項可解釋安慰劑與連續治療復發風險系統差異的研究特徵;

  ★ 報告基線至復發所需時間的研究顯示,相比於非連續治療,連續治療總能顯著推遲復發;

  ★ 儘管治療間斷至症狀再現之間的時間存在高度的不一致性,基線至復發平均時間的數據提示,間歇治療下,11-14個月之前即可出現臨床狀況的不穩定;而在安慰劑治療下,5個月之前即可出現病情波動;

  ★ 本項系統綜述中,對於接受連續治療的患者而言,其中位基線至復發時間無法估計,因為研究結束之前復發的患者比例<50%。

  研究者得到結論:相比於非連續治療,病情穩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連續治療下的復發風險更低,持續未復發時間更長。另外,由於種種原因,非連續治療的成功率並沒有預想中那麼高。因此,連續治療仍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療所應遵循的金標準。鑑於目前僅有少數相當籠統的因素可預測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復發,而後續的復發可能導致功能惡化及病情愈發難治,連續治療更是具有非同尋常的重要意義。

  文獻索引:De Hert M et al. The Use of Continuous Treatment Versus Placebo or Intermittent Treatment Strategies in Stabilized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with First- and 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 CNS Drugs. 2015 Aug 21. [Epub ahead of print]

抗精神病藥究竟能否“按需使用”?相關文章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於青壯年,常有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和精神活動的不協調。一般無意識障礙和智力缺損,病程多遷延。精神分裂症具有高複發性,往往需要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維持治療以防病情復發。但許多人擔心長期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會成癮、擔心會產生耐藥性、導致療效降低等情況發生。所以常常自行停藥,導致疾病的復發。所以說這種想法是相當錯誤的。通常
發布於 2022-12-24 01:45
0評論
在我出門診的時候很多家屬,看完病一直不走,想諮詢和了解更多和病情相關的信息,可以理解,有的患者大老遠坐著火車來的,確實挺不容易的,我個人發展患者更多想了解的是如何用藥方。以下情況都與藥物的作用有關,請家屬將患者的這些情況記錄下來,以便複診時向醫生介紹,供醫生合理用藥:1、睡眠:大多數抗精神病藥具有鎮靜作用(特別是氯氮平、氯丙嗪等),患者服藥後是否睡眠增多?每天總共睡多少個小時?白天睡幾個小時?夜
發布於 2022-10-05 17:50
0評論
前幾天諮詢時看到這樣一個病例,一位老年腦萎縮患者出現興奮,行為紊亂吵鬧不眠,應用安眠藥物無效,採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因不良反應多次換藥。由此想到老年精神障礙的用藥問題。老年期首發的精神障礙多是器質性的原因。常見的有腦血管病(腦出血,腦梗塞等),啊爾採默氏病,巴金森氏病等。除了軀體症狀也常伴有精神症狀如焦慮抑鬱,幻覺妄想,精神混亂狀態(興奮,吵鬧,行為紊亂及睡眠障礙)。除焦慮抑鬱外後面陳述的這些精
發布於 2022-10-05 10:50
0評論
妊娠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風險已成為重要的臨床課題。證據顯示,抗精神病藥可升高妊娠及新生兒預後的相關風險,包括早產、新生兒低體重或高體重、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兒戒斷反應、異常肌肉運動等。至於暴露於抗精神病藥的新生兒的長期神經發育預後,目前尚不清楚,僅有4項研究對此進行了探討,其中兩項針對的是第一代抗精神病藥,另兩項則為第二代藥物。在考慮藥物相關風險時,母親的精神疾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及雙相障礙等)對
發布於 2023-02-04 11:32
0評論
抗精神病藥物雖然不會成癮,但如果長期應用後驟停或撤藥過快也可發生撤藥反應。尤其是氯氮平藥理機制複雜,抗膽鹼能作用較強,出現撤藥反應的機率極高,且撤藥反應症狀繁多而嚴重。影響撤藥反應的因素較多,老年患者發生率較高。女性多於男性,服藥時間較長者更易出現,突然停藥甚於逐漸停藥,但與服藥劑量無明顯相關。撤藥反應的臨床表現:①軀體症狀:幾乎所有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軀體症狀,根據出現頻率的高低依次為:失眠
發布於 2022-12-23 22:35
0評論
治療對策(一)合理選擇抗菌藥物1、儘可能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藥敏試驗結果是選擇抗生素的“指南針”,要防止抗菌藥物濫用,就必須重視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對有臨床意義的病原菌必須作細菌藥敏試驗,並根據試驗結果選用窄譜抗菌藥物進行針對性治療。2、經驗用藥策略:由於相當部分患者不能作出病原學診斷,而且許多病原學檢查並不能很快獲知結果,一般應儘早予以經驗治療。經驗用藥時要覆蓋可能出
發布於 2023-01-07 06:51
0評論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抗精神病藥物簡單的分類按臨床使用時間分是老藥(第一代的、經典的或傳統的都是一個意思)和新藥(第二代的、非經典的),按使用方法分針劑和口服,按作用時間分短效(每天使用)和長效(每週或半月或一月)。我大致介紹一下,老藥就是上世紀中頁之後廣泛使用的,我只說說我們醫院還用的藥物,只說下名稱(具體選藥需要家屬、患者、醫生一起商量)包括氯丙嗪(冬眠靈)、氟哌啶醇、奮乃靜、氟奮乃靜、氯普噻噸(
發布於 2022-10-05 07:30
0評論
藥物在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一般都會同時出現一些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的發生通常與藥物劑量相關,並且與患者個人體質有關。不同種類的抗精神病藥物,其不良反應也不相同,抗精神病藥一般作用於腦內受體或遞質,常出現神經系統不良反應。錐體外系不良反應是最常見的精神病藥物不良反應,也是所有抗精神藥物的共同不良反應。由於抗精神病藥物阻滯了多巴胺受體,同時影響了錐體外系統的遞質傳遞,而出現錐體外系症狀,如運動不能、意
發布於 2022-12-18 07:30
0評論
抗凝藥通過稀釋血液,防止房顫患者的血液在心臟中形成血塊,從而預防中風,這就會增加出血風險。如果服用抗凝藥出現出血徵兆或症狀,必須馬上尋求醫生的幫助:1、不正常出血,例如割傷流血不止,不停流鼻血或刷牙出血比平常多;2、出現不正常的淤痕;3、女性月經量增加,或有不正常的陰道出血;4、大便帶血或呈黑色;5、血尿、紅色或暗棕色尿;6、腹痛或腫脹;7、頭痛、視力模糊、虛弱、話說不清、暈厥或面色不正常蒼白。
發布於 2023-02-28 11:51
0評論
青光眼是一種神經損傷性疾病,是不可逆的,目前已經是全球第二位的致盲眼病(白內障是第一位),但是第一位的不可逆致盲眼病。因此,一旦得了青光眼,併發生了視神經損傷,任何治療方法都不能使病情逆轉。青光眼手術的目的,是降低眼內的壓力,防止高眼壓繼續對視神經造成損傷,從而減緩或終止青光眼病情的進展。手術本身不能提高患者的視力。一般情況下,青光眼手術對視力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手術後的視力同術前應該一致。但是
發布於 2022-11-22 17:2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