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輪狀病毒性腸炎(Rotavirus enteritis):好發於秋冬季,呈散發或小流行,病毒通過糞-口途徑以及呼吸道傳播。多見於6~24個月的嬰幼兒。潛伏期1~3天,常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起病急,病初即有嘔吐,然後腹瀉,大便呈水樣或蛋化湯樣,帶有少量黏液,無腥臭,每天數次至10餘次。常伴脫水和酸中毒。本病為自限性疾病,病程3~8天,少數較長,大便鏡檢偶見少量白細胞。病程1~3天內大量病毒從大便排出,最長達6天。血清抗體一般3周後上升,病毒較難分離,免疫電鏡、ELISA或核酸電泳等均有助於診斷。
(2)諾沃克病毒腸炎:多見於較大兒童及成年人,臨床表現與輪狀病毒腸炎相似。
(3)大腸埃希桿菌腸炎(Escherichia coli enteritis):常發生於5~8月份,病情輕重不一。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大便呈蛋花湯樣,腥臭,有較多的黏液,偶見血絲或黏腖便,常伴有嘔吐,多無發熱和全身症狀。主要表現水、電解質紊亂。病程1~2周。產毒素性大腸埃希桿菌腸炎,起病較急,主要症狀為嘔吐、腹瀉,大便呈水樣,無白細胞,常發生明顯的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病程5~10天。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起病急,高熱,腹瀉頻繁,大便呈黏腖狀,帶膿血,常伴噁心、腹痛、裡急後重等症狀,有時可出現嚴重中毒症狀,甚至休克。臨床症狀與細菌性痢疾較難區別,需作大便培養鑑別。出血性大腸埃希桿菌腸炎,大便次數增多,開始為黃色水樣便,後轉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大便鏡檢有大量紅細胞,常無白細胞。伴腹痛。可伴發溶血尿毒綜合徵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