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亮(化名)是一個初二的男孩子。因“不合群、被同學孤立、整日鬱鬱寡歡、不上學”而求醫。在多數情況下此種現象會被作為“抑鬱或焦慮”予以對症處理。但當細細回顧其整個成長經歷的時候,會發現任亮有很多“不凡”之處:自幼在數學方面聰明過人,3歲時可熟練計算萬以內的加減法,小學時因數學成績優異被譽為“神童”,平時沒有甚麼朋友,有時較固執,自幼只吃喜歡的幾樣食物,體育活動常不能遵守“遊戲規則”,家人和老師認為這是孩子性格所致,大了自己就好了。升入初中後,言行舉止越來越被覺得“怪兮兮”的樣子,常為別人一句玩笑當真,老師不小心說錯一個字會站起來和老師“理論半天”,自習課上有時會突然大叫一聲來吸引別人的注意,渴望擁有朋友但又不知如何交朋友,同學和老師對他的評價是“情商很低,不懂人情事事,與人格格不入,像個外星人”,所以被同學孤立而整日心情低落,最後不願意去上學。
這個聰明的孩子最終被醫生診斷為“阿斯伯格綜合徵”。由於此類患者語言和智商基本正常,所以不像孤獨症那樣容易被注意和識別。在小學階段常被認為是性格的原因,多數到初中後才逐漸被有經驗的專業醫生髮現。近年來隨著精神科臨床實踐的深入,阿斯伯格綜合徵越來越引起醫生和社會的關注。
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疾病?
阿斯伯格綜合徵與孤獨症同屬於孤獨症譜系障礙或廣泛性發育障礙,但又不同於孤獨症,與孤獨症的區別在於此病沒有明顯的語言和智能障礙。最早由維也納醫生漢斯?阿斯伯格於1944年描述。同孤獨症一樣目前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
多數教科書會這樣描述阿斯伯格綜合徵:該徵是一種大腦廣泛發育性障礙,特點是正常詞彙量和認知功能,社會交往困難,侷限、刻板的興趣和活動模式,常伴有顯著的動作笨拙。但這種條條框框式的描述遠不如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的理解和領悟來得深刻:
1、這些孩子們的社交成熟程度和社交推理分析能力都發育得晚,他們缺乏交往技巧,不理解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非語言表達的信息,難以從他人眼中讀取信息,採用的交往方式刻板、生硬、程式化,因此難以形成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不會發展友誼,不能靈活應對各種不同的情景,常被同伴孤立,甚至經常被別的孩子調戲欺負。
2、儘管阿斯伯格綜合徵兒童的語言發育正常、表達流暢,但是使用語言來進行溝通的能力差,在交談過程中察言觀色的能力差,不關注對方的反應,不管對方對所談內容是否感興趣,也不顧忌別人的感受。交談中使用較多的書面語言,咬文嚼字,給人以古板、生硬、誇張的感覺。對於對方的談話,患者只能理解簡短、清晰明瞭的語句或字面意思,難以領會幽默、隱喻、雙關意義的語句。由於他們語言的理解能力有限,當他們進入高年級時,語言變得更復雜,就會出現更多的問題。因為缺乏談話技巧,他們傾向於把話題轉向他們感興趣的題目,如他們的特殊愛好,並且不容許別人插話或換話題,使談話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從而難以和別人很好地互動。
3、阿斯伯格綜合徵兒童常常對周圍的某些事物或常規很固執,他們堅持用同一種方法去做某事,不容許有任何改變,並且不斷地這樣重複下去。他們常常在協商和妥協中表現得非常不成熟,不知道甚麼時候該讓步或者該道歉。如果發現學校中某條校規不合理,他們不但不會接受,或許還會像捍衛理想一樣去反抗。這當然會引起與老師和校方的很多衝突。阿斯伯格綜合徵兒童比較難融入同齡人,如果他們的智力比較高的話,那就更復雜了――那些具有很高智商的阿斯伯格綜合徵兒童可能變得傲慢自負,以自己為中心,要他們承認犯錯是非常困難的。這樣的孩子可能對任何批評建議都很敏感,卻常常去批評別人,包括老師、家長和政府機構的人。學校或父母會因此把這樣的孩子送去評估行為和態度問題。
4、阿斯伯格綜合徵兒童的運動方式就和他們的思考方式一樣,有著與眾不同的表現。至少有60%的阿斯伯格綜合徵兒童動作笨拙,不過,一些採用專門評估方法測試的研究指出,幾乎所有的阿斯伯格綜合徵兒童都有特定的運動障礙表現。阿斯伯格綜合徵兒童走路或跑步時的協調能力不夠成熟,而阿斯伯格綜合徵成人則常有奇怪的甚至獨特的步態,缺乏流暢性和功效。老師也會注意到他們的精細動作問題,如寫字和使用剪刀的能力,在體育課上常常無法跟上大家的節奏。
5、某些阿斯伯格綜合症的幼兒入學時,學習能力優於同齡孩子。有更多的阿斯伯格綜合徵兒童的認知能力落在兩個極端。阿斯伯格綜合徵的孩子常常有獨特的學習風格,他們擅長理解邏輯和自然領域,注意細節,以系統的方式記憶和整理事實資料,並且對喜歡的事情常常表現出超乎常人的執著,因此容易成為該領域“專家級”的人物,如前段時間網上傳播的只看新聞聯播滿口美俄關係的7歲男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不過這些孩子很容易分心,特別實在教室裡,當他們解決問題時,也常固執於一個特定的想法,而且害怕失敗。這些孩子明顯無法遵從指導,或從錯誤經驗中學習。學年成績單會顯示,他們的學業表現非常不平衡,某些領域成績特別優秀,而某些領域則需要補習。
6、阿斯伯格綜合徵兒童的情感成熟度通常比同齡孩子落後三年。他們描述情感的詞彙非常有限,且缺乏情感表達的微妙性和多樣性,而且不能有效地識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有些兒童會因為意識到自己與社會融合的重重困難而陷入精神壓抑。所以大約有三分之一的阿斯伯格綜合徵兒童出現臨床抑鬱症狀。
為甚麼小學階段容易忽略而初中之後才被發現?
在小學階段,這個孩子整年裡只有一個老師和少數幾個老師帶他的課,師生雙方都已瞭解對方,可以理解彼此之間的暗示,合作良好。老師對學業進行更多的輔導、調整,對孩子更為寬容,可以容許孩子社交和情感上的不成熟。生活那時候比較簡單,孩子也都比較單純,這個孩子還不是那麼明顯地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之間的差距,在教室裡和操場上還不會顯得那麼格格不入。而且在小學階段,如果學習成績好或者某一方面比較突出,會較輕易地贏得大家的尊重。
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學習和社會活動也變得更加複雜了,他也要更獨立、更自力。在小學社會性的遊戲玩耍中,動作會多於語言,友情通常短暫,遊戲規則簡單而清晰;但到了青少年時期,友誼則建議在更復雜的人際關係上,而不只是實際需要,他們找朋友是為了找個知心的夥伴,而不僅僅是找個球友。青春期是一生中自尊心最強的年齡段,他們更在意別人的評價,渴望被人尊重。而且獲得尊重的理由已經遠遠超越了學習或單純的某個領域的優秀。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更容易表現為與眾不同的“症狀”。
阿斯伯格綜合徵的應對措施與預後
阿斯伯格綜合徵常被忽略,所以建議精神科醫生及相關專業醫生養成從小細縷病史的習慣,樹立成長和發育的理念,爭取早期識別和正確診斷出阿斯伯格綜合徵。阿斯伯格綜合徵的總體治療目標是管理患者的不良症狀,教育訓練其獲得與年齡相符的社交、交流和職業技能,以彌補阿斯伯格患者發育過程中未曾自然獲得的技能;同時通過對患者多方面評估,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制定出相應的干預措施。理想的治療著重於阿斯伯格綜合徵核心症狀的改善,包括改善交流技能或刻板的行為模式。越早治療,總體預後越好。目前全世界範圍內阿斯伯格綜合徵的治療主要以教育和訓練為主,在教育訓練中應該體現和貫徹以下3個原則:對患兒行為理解和寬容;異常行為的矯正;特別能力的發現、培養和轉化。沒有藥物可以直接治療阿斯伯格綜合徵的核心症狀。藥物可以作為輔助治療,主要是針對一些行為問題和情緒障礙。
與孤獨症相比,阿斯伯格綜合徵的預後較好,隨著年齡增長,如果有理想的家庭和學校配合,恰當的早期教育治療,症狀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不少患者在溝通、交往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難。大部分的阿斯伯格綜合徵成年後能結婚、生孩子,有自己的職業,其中一小部分還能在自己的專長方面作出成績。個別甚至做出極為優秀的業績。重要的是,面對阿斯伯格綜合徵,我們要有一個好心態。臺灣著名漫畫家朱德庸,53歲時被診斷患有“阿斯伯格綜合徵”時,反倒鬆了一口氣,因為他覺得自己人生中的許多謎題就此解開。在他的前半生中,這種病讓他成為一個生活在玻璃球裡的人,在洶湧而過的時間和人流中默默旁觀。畫畫成為他所有積鬱的出口,不吐不快,一不小心就是整整30年。正如利亞納所寫的“阿斯伯格綜合徵信心宣言”:
我不是一個人類的次品,我只是與眾不同而已。
我不會為了被同齡人所接受而犧牲自己的尊嚴。
我是一個有趣的好人。
我會為自己而驕傲。
我可以和這個社會和平相處。
如果需要,我也會開口求助。
我是一個值得其他人尊敬和接受的人。
我會找到一個適合自己興趣和能力的職業。
對哪些需要一定時間來理解我的人,我會有足夠的耐心。
我永遠不會自暴自棄。
我會接受本來的我,我就是我。
阿斯伯格綜合徵是甚麼?
發布於 2022-10-05 19:30
阿斯伯格綜合徵是甚麼?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