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2-06 10:57

  心房顫動(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根據2004年所發表的數據,我國30歲至85歲居民中房顫患病率為0.77%,其中80歲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達30%以上。血栓栓塞性併發症是房顫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而腦卒中則是最為常見的表現類型。在非瓣膜性房顫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每年發生率(約5%)是非房顫患者的2~7倍。預防卒中的新發與復發應成為房顫患者綜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內容。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對於發生卒中風險增高的患者,合理應用抗凝藥物有助於顯著降低缺血性卒中的發生率,然而在我國大多數房顫患者未得到抗凝治療[1,2]。進一步增強對房顫及其併發症危害性的認識、加強血栓栓塞併發症(特別是卒中)的預防對於改善患者預後進而減輕與之相關的社會經濟和家庭負擔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已有多種口服抗凝藥物應用於臨床,如華法林、達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為促進與規範房顫患者的抗凝治療,降低缺血性卒中等血栓栓塞性併發症的發生率,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中國老年學學會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心律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循證醫學專業委員會、與心律失常聯盟(中國)組織國內專家制定了此專家共識。
  1、房顫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的危險分層與抗凝治療原則
  合理的抗凝治療是預防房顫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措施,但與此同時亦將增加出血性併發症的風險。因此,在確定患者是否適於進行抗凝治療前應評估其獲益風險比,只有預防血栓栓塞事件的獲益明顯超過出血性併發症的風險時方可啟動抗凝治療。房顫患者發生缺血性卒中的風險水平與其基線特徵密切相關,根據基線特徵對患者進行危險分層是制定正確的抗凝治療策略的基礎[7]。目前CHADS2評分系統是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評估工具,其計分方法如表1所示[8]。隨著CHADS2評分的增高,房顫患者未來發生缺血性卒中的風險逐漸增高。若無禁忌證,所有CHADS2評分≥2分的房顫患者均應進行長期口服抗凝藥治療。若房顫患者CHADS2評分為1分,可應用阿司匹林(100mg―300mg, qd)治療,部分患者也可考慮應用口服抗凝藥治療。CHADS2評分為0分時一般無需抗凝治療。
  雖然已有確鑿研究證據表明,為血栓栓塞事件風險增高的房顫患者進行規範化抗凝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患者預後,但我國大多數房顫患者並未應用抗凝藥物。而在應用華法林的患者中,多數未系統監測國際標準化比率(INR),或INR保持在無效的低水平(1.3-1.5)。導致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臨床醫生對於血栓栓塞性併發症危害性的認識不足以及對傳統抗凝藥物華法林治療所伴隨的出血風險增加的過度擔憂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實際上,只要遵照相關指南原則正確掌握適應證並按要求監測凝血功能,房顫患者抗凝治療的獲益遠超過其抗凝治療相關併發症的風險。
  2、房顫患者的抗凝治療
  (1)華法林在房顫患者抗凝治療中的應用
  60餘年以來,華法林一直廣泛應用於臨床,在房顫患者缺血性卒中的預防中一直髮揮著重要作用。該藥通過減少凝血因子II、VII、IX與X的合成等環節發揮抗凝作用。只有所有依賴於維生素K的凝血因子全部被抑制後才能發揮充分的抗凝作用,因此華法林的最大療效多於連續服藥4-5天后達到,停藥5-7天后其抗凝作用才完全消失。
  (2)研究證據
  迄今已有多項隨機化臨床研究論證了華法林在房顫患者卒中一級預防與二級預防中的作用,結果顯示在密切監測INR的情況下,為中高危房顫患者長期應用華法林治療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發生缺血性卒中的風險,其療效顯著優於安慰劑、阿司匹林、以及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9-11]。對現有研究進行薈萃分析表明[12],華法林治療可使房顫患者發生卒中的相對危險度降低64%,每年發生卒中的絕對風險降低2.7%。若僅計算缺血性卒中,應用劑量調整的華法林治療可使其相對風險降低67%,且在預防卒中初發與復發時獲益幅度相同。華法林治療可使全因死亡率顯著降低26%,而顱內出血發生率很低。這項薈萃分析同時發現,房顫患者應用華法林治療過程中中斷用藥或抗凝強度不足可顯著增高發生卒中的風險。
  (3)用藥方法
  雖然美國等指南推薦華法林的起始治療劑量為5mg/d-10mg/d[13],但由於種族和體重差異,我國人群達到INR目標值所需的華法林劑量可能低於歐美國家患者,因此在應用華法林治療時應從較低劑量(如1.5mg/d-3.0mg/d)開始。初始劑量治療INR不達標時,可按照1.0mg/d-1.5mg/d的幅度逐漸遞增並連續檢測INR,直至其達到目標值。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體質虛弱、營養不良、心力衰竭、肝臟疾病、近期曾進行手術治療、或正在服用可增強華法林作用的藥物者)應從更低劑量(如<1.5mg/d)開始用藥。
  在應用華法林治療過程中,應定期監測INR並據此調整華法林劑量,將INR控制在2.0-3.0之間。雖然上述INR的目標值主要來自於歐美國家的臨床研究結果,但目前並無證據顯示中國患者需要採用較低的INR目標值。若INR不達到上述範圍,可能會因抗凝作用不足而不能有效的預防血栓栓塞事件。一些學者認為老年患者應用華法林治療時宜採用較低的INR目標值(1.8-2.5),但這一觀點缺乏大型臨床研究證據。隊列研究提示,接受華法林治療的房顫患者,INR在1.5-2.0範圍時卒中風險增加2倍。因此,本共識推薦老年患者應與一般成年人採取相同的INR目標值(2.0-3.0)。
  INR的監測頻度應視患者具體情況而定。應用華法林治療初期,至少應每3-5日檢測一次INR。當INR達到目標值、華法林劑量相對固定後,每4周檢測一次即可。如患者在接受華法林治療過程中患者應用了可能影響華法林作用的藥物或發生其他疾患,則應增加檢測頻度,並視情況對華法林劑量做出調整。增強華法林抗凝作用的常用藥物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藥,非甾體類抗炎藥, 奎尼丁,水合氯醛,氯黴素,丙咪嗪,西咪替丁等。一些廣譜抗菌素可因減少維生素K的合成而增強華法林的作用。減弱華法林抗凝作用的常用藥物包括:苯巴比妥,苯妥英鈉,維生素K,雌激素,制酸劑,緩瀉劑,利福平,氯噻酮,螺內酯等。一些中藥(如丹參、人參、當歸、銀杏等)可對華法林的抗凝作用產生明顯影響,故同時接受中藥治療時亦應加強監測。一些食物(如葡萄柚、芒果、大蒜、生薑、洋蔥、海帶、花菜、甘藍、胡蘿蔔等)也可增強或減弱華法林的抗凝作用,在用藥過程中也需予以注意。
  (4)INR增高或發生出血性併發症的處理
  在華法林治療過程中,若患者INR高於目標值或出現出血性併發症,應予以積極處理。具體處理方法參見表2。
  (5)禁忌證
  下列情況下暫不宜應用華法林治療:
  圍手術期(含眼科與口腔科手術)或外傷;
  明顯肝腎功能損害;
  中重度高血壓(血壓≥160/100 mmHg);
  凝血功能障礙伴有出血傾向;
  活動性消化性潰瘍;
  妊娠;
  其他出血性疾病。
  (6)侷限性
  雖然華法林的抗凝效果肯定,但該藥也存在一些侷限性。首先,不同個體之間應用華法林後凝血機制受影響的程度存在很大差異且無法預測,因此其有效劑量變異幅度較大。其次,該藥的抗凝作用易受多種食物和藥物的影響,在用藥過程中需要頻繁監測凝血功能並及時調整藥物劑量,這可影響患者長期治療的依從性。建立健全房顫門診或抗凝治療門診,由經驗豐富的專科醫師對接受抗凝治療的房顫患者進行系統化管理,有助於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侷限性。
  (7)應用口服抗凝藥物時出血風險的評估
  抗凝治療可增加患者出血性併發症風險,因此在治療前以及治療過程中應注意對患者出血風險進行評估,並據評估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案。目前有多種評估方法應用於臨床,其中HAS-BLED評分系統被認為是最為簡便可靠的方案。評分為0~2分者屬於出血低風險患者,評分≥3分時提示患者出血風險增高。
  需要指出的是,出血風險增高者發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風險往往也增高,這些患者接受抗凝治療的靜獲益可能更大。因此,只要患者具備抗凝治療適應證(CHADS2評分≥2分)仍應進行抗凝藥物治療,而不應將HAS-BLED評分增高視為抗凝治療禁忌證。對於此類患者應注意篩查並糾正增加出血風險的可逆性因素,並需進一步加強監測。華法林治療的初始劑量宜更低(1.0mg/d-1.5mg/d),對凝血指標的監測頻度亦應增加。啟動華法林治療時或調整劑量期間需要每1-2日檢測INR,INR達標後每2周檢測1次。
  2、INR的即時檢測與患者自我管理
  按要求監測INR是房顫患者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療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房顫患者的INR檢測主要在醫院的中心實驗室完成,這種模式雖然能夠保證監測質量,但因流程較為複雜、等候時間較長、需使用靜脈血標本等侷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依從性。新近我國開始引進INR即時檢測技術(point-of-care test, POCT),該技術易於操作,只需一滴指血,可即時報告檢測結果,大大簡化了抗凝治療的檢測流程,為INR的門診、急診快速檢測以及患者家庭監測提供了便利。臨床研究顯示,與每月進行一次高質量的臨床檢測相比,服用華法林的患者應用POCT技術進行家庭自我監測同樣有效[14]。
  規範化的POCT技術操作時保證檢測結果可靠性的關鍵,因此需對POCT儀器使用者進行必要的技術培訓,確保其技術操作的標準化。若發現POCT結果異常增高或降低,建議在醫院中心實驗室採集靜脈血複核檢測結果,並視情況對抗凝治療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
  歐美國家的經驗表明,建立房顫專科門診或抗凝治療門診是提高房顫患者抗凝治療覆蓋率、預防血栓栓塞併發症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國部分大型醫院已對此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與探索,並取得了較好效果,值得在國內大中型醫院繼續推廣。
  (3) 阿司匹林在預防房顫患者血栓栓塞事件中的作用
  關於阿司匹林用於房顫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價值一直存在爭議。雖然一些學者認為對於血栓風險較低(CHADS2評分0-1分)者可考慮選擇阿司匹林治療,但這一建議缺乏充分證據。新近一項納入132,372例非瓣膜性房顫患者的大型隊列研究提示,無論阿司匹林單獨應用或與華法林聯合應用,均不具有顯著的抗栓療效,卻增加出血風險[15]。因此,關於阿司匹林在房顫患者血栓事件預防中的作用仍有待進一步探討。
  (4)新型口服抗凝劑
  新型抗凝藥物可特異性阻斷凝血瀑布中某一關鍵性的環節,在保證抗凝療效的同時顯著降低出血風險。目前正在研發或已經上市的新型抗凝藥物主要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劑、Xa因子抑制劑、IX因子抑制劑、組織因子抑制劑以及新型維生素K拮抗劑,其代表藥物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劑達比加群酯以及直接Xa因子抑制劑利伐沙班與阿哌沙班。新型口服抗凝藥物治療過程中無需常規監測凝血功能,更便於患者長期治療。
  ①達比加群酯
  直接凝血酶抑制劑達比加群酯作用於凝血酶(即IIa因子)發揮抗凝療效[16, 17]。達比加群酯為前體藥物,其活性形式是達比加群。RE-LY研究(Randomized evaluation of long term anticoagulant therapy)提供了達比加群酯在房顫患者長期抗凝治療中的臨床證據[18]。該研究旨在評估房顫患者應用兩種劑量的達比加群的療效和安全性及其與華法林的比較。共入選18,113例患者,研究前6個月之內經心電圖證實存在房顫,受試者CHADS2評分平均為2.1。將患者隨機分為三組,分別接受達比加群酯110mg bid、150mg bid以及華法林治療,根據INR值(目標值2.0-3.0)調整華法林劑量,中位數隨訪時間2.0年。研究結果顯示,達比加群酯110 mg bid組、150 mg bid組和華法林組一級有效性終點(卒中或體循環血栓)發生率分別為1.53%、1.11%、1.69%。華法林組的一級安全性終點(大出血)發生率高於達比加群酯110 mg組(p=0.003),但達比加群150 mg組與華法林組大出血事件發生率沒有統計學差異(p=0.31)。在二級終點卒中發生率方面,達比加群酯150mg組低於華法林組(p<0.001),但110 mg組與華法林組比較沒有減少卒中發生率(p=0.41)。本研究提示,在房顫患者中應用達比加群酯(150 mg bid)的療效優於華法林,其出血併發症發生率與華法林治療組相似;達比加群酯劑量為110 mg bid時出血併發症有所減少,而其療效與華法林治療組相似。
  達比加群酯治療過程中無需常規監測凝血功能,但對於高齡(≥75歲)、腎功能減退、體質虛弱以及存在其他出血高危因素者需減小劑量並加強監測,以免引起嚴重出血事件[19,20]
  ②利伐沙班
  利伐沙班對遊離型和結合型Xa因子以及凝血酶原酶複合物均有強效的抑制作用,因而具有顯著的抗凝療效。ROCKET-AF研究(Rivaroxaban once-daily oral direct factor Xa inhibition compared with vitamin K antagonism for prevention of stroke and embolism trial in atrial fibrillation)對利伐沙班預防房顫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療效進行了評估[25]。該研究採用隨機化、雙盲、雙模擬、臨床終點事件驅動設計,旨在論證利伐沙班在預防非瓣膜性房顫患者卒中事件方面的療效不劣於華法林。共納入14,264例受試者,入選的房顫患者均有卒中、短暫腦缺血發作或體循環栓塞病史、或存在至少2種發生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包括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壓、年齡≥75歲、糖尿病)。將受試者隨機分配至利伐沙班組(20 mg qd)或華法林組(根據INR[目標值為2.0-3.0]調整華法林劑量),隨訪至共發生405次主要終點事件時研究結束。結果顯示,與調整劑量的華法林組患者相比,利伐沙班組主要有效性終點事件(卒中與非中樞神經系統栓塞事件)發生率降低21%(p<0.001);利伐沙班組患者血管性死亡、卒中與非中樞神經系統栓塞發生率降低14%(p=0.034),且出血性卒中和非中樞神經系統栓塞事件發生率均顯著降低。在安全性終點方面,利伐沙班組患者大出血和有臨床意義的非大出血事件發生率與華法林組相當(p=0.442)。利伐沙班治療組患者顱內出血的發生率降低33%(p=0.019),關鍵器官出血發生率降低31%(p=0.007),出血相關死亡減少50%(p=0.003)。現有證據表明利伐沙班在預防非瓣膜性房顫患者血栓栓塞事件方面的療效不劣於、甚至優於華法林,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③阿哌沙班
  阿哌沙班是另一種直接Xa因子抑制劑。AVERROES研究(Apixaban versus acetylsalicylic acid to prevent strokes in AF patients who have failed or are unsuitable for vitamin K antagonist treatment)表明,對於不適於華法林治療的患者,應用阿哌沙班能夠較阿司匹林更為有效的預防卒中與全身血栓栓塞事件,且不增加嚴重出血的風險[26]。該研究共納入5,599例至少存在1種卒中危險因素且不適合接受華法林治療的房顫患者,隨機分為阿哌沙班(5 mg,b.i.d)治療或阿司匹林(81~324 mg/d)治療,平均隨訪期為1.1年。結果發現阿哌沙班組患者主要終點(卒中和體循環栓塞)發生率為每年1.6%,顯著低於阿司匹林組(每年3.7%,p<0.001)。阿哌沙班組與阿司匹林組大出血發生率相似(分別為每年1.4%與1.2%,p=0.57)。由於中期分析結果顯示阿哌沙班組獲益幅度顯著優於阿司匹林組,本研究被提前終止。ARISTOTLE(Apixaban for reduction in stroke and other thromboembolic events in atrial fibrillation)研究採用雙盲雙模擬隨機化對照研究設計,其主要目的旨在論證阿哌沙班預防主要複合終點(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與體循環栓塞)的療效不劣於華法林,次要目標是探討阿哌沙班是否較華法林更為有效的預防由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體循環栓塞以及全因死亡所組成的複合終點事件的發生。共納入18,201例具有卒中高危因素的房顫患者,將其隨機分配至阿哌沙班(5 mg,bid,部分患者應用劑量為2.5 mg,bid)治療組或劑量調整的華法林治療組(INR目標值為2.0-3.0),最短治療時間為12個月。平均隨訪1.8年後顯示,與華法林組相比,阿哌沙班可使主要複合終點風險降低21%(p<0.001),嚴重出血風險降低31%(p<0.001),全因死亡率降低11%(p=0.047),出血性腦卒中減少49%(p<0.001),顱內出血減少58%(p<0.001)。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與調整劑量的華法林相比,阿哌沙班能夠更為有效的降低卒中或體循環血栓發生率與出血事件危險性,並降低全因死亡率。
  毋庸置疑,新型口服抗凝劑的臨床應用為房顫患者血栓栓塞併發症的預防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新選擇。然而,由於此類藥物上市時間尚短,仍需加強上市後安全性監測並積累臨床應用經驗。此外,迄今關於新型口服抗凝劑的臨床研究證據主要來自於非瓣膜性房顫患者,關於其在瓣膜性房顫與人工瓣膜置換和瓣膜修補術後患者的應用價值尚有待探討,這些患者的抗凝治療仍應選擇劑量調整的華法林。在我國(特別是經濟不發達地區)仍然存在為數眾多的瓣膜性房顫患者,因而華法林仍然具有重要臨床地位與廣泛應用價值。在現階段,新型口服抗凝劑主要適用於非瓣膜性房顫患者。
  3、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療
  目前關於特殊人群抗凝治療的研究證據主要來自於關於華法林的臨床試驗,在此領域尚缺乏關於新型口服抗凝劑的大型臨床研究。參照2010年歐洲房顫治療指南[7],對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療作出如下推薦:
  (1)圍手術期抗凝治療
  正在接受華法林治療的房顫患者在手術或介入性操作前需暫時停藥,並應用肝素過渡性治療。若非急診手術,一般需要在術前5天左右(約5個半衰期)停用華法林,使INR降低至1.5以下。若INR>1.5但患者需要及早手術,可予患者口服小劑量(1-2mg)維生素K,使INR儘快恢復正常。對於植入機械心臟瓣膜或存在其他血栓高危因素的房顫患者圍術期的抗凝治療尚存爭議,一般認為應停用華法林並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或普通肝素進行過渡性抗凝治療。
  (2)穩定型心絞痛與外周動脈疾病
  房顫患者合併穩定型心絞痛、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或外周動脈疾病時,其最佳抗凝治療策略尚有待探討。雖然一些學者建議為此類患者聯合應用抗血小板藥(特別是阿司匹林)與華法林,但現有研究提示在華法林治療基礎上加用阿司匹林並不能進一步降低卒中與心肌梗死發生率,卻顯著增加出血事件風險。穩定性冠心病患者單獨應用華法林進行二級預防至少與阿司匹林等效,因此建議此類患者僅應用華法林治療。
  (3)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和/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
  不穩定型心絞痛與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後的患者應用雙聯抗血小板治療(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金屬裸支架4周,藥物洗脫支架6-12個月)可顯著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當房顫患者合併上述情況時,在華法林治療基礎上加用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治療亦可減少血栓栓塞事件的發生。現有證據提示,與僅應用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治療者相比,短期(如4周)加用華法林並不會顯著增加出血事件風險,具有可接受的獲益/風險比,但長期應用三聯抗栓藥物的安全性尚有待論證。置入金屬裸支架的房顫患者可短期(4周)進行三聯抗栓治療,隨後應用華法林與一種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療。12個月後若患者病情穩定,則參照穩定性冠心病患者的治療原則僅使用華法林抗凝治療。置入藥物洗脫支架後需要進行更長時間的三聯抗栓治療(西羅莫司、依維莫司和他克莫司洗脫支架應治療≥3個月,紫杉醇洗脫支架應治療至少6個月),之後給予華法林加氯吡格雷(75mg/日)或阿司匹林(75-100mg/日)治療,必要時可聯用質子泵抑制劑或H2受體拮抗劑。12個月後若病情穩定,可單獨應用華法林抗凝治療。
  若無禁忌證,非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應聯合應用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進行雙重抗血小板療法。若患者伴有房顫且具有中至高度腦卒中風險,還需同時進行抗凝治療。急性期患者可選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比伐盧定和/或糖蛋白IIb/IIIa抑制劑,隨後應用三聯抗栓治療(華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至少3-6個月。若患者出血風險較低而血栓栓塞風險較高,可應用華法林與氯吡格雷(75mg/日)或阿司匹林(75-100mg/日加胃粘膜保護劑)治療12個月。此後單獨應用華法林長期治療。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需應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肝素聯合治療。當患者具有高血栓負荷時,可臨時給予比伐盧定或糖蛋白IIb/IIIa抑制劑。由於這種聯合抗栓療法可顯著增加出血風險,在INR>2時不應常規使用糖蛋白IIb/IIIa抑制劑或比伐盧定。此類患者的中長期抗栓治療原則與非ST抬高心肌梗死相同。
  (4)急性缺血性卒中
  迄今關於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抗栓治療的研究尚少。急性腦卒中常作為房顫患者的首發表現,且心源性卒中後的最初2周內卒中復發的風險最高,然而在卒中急性期進行抗凝治療將會增加顱內出血或梗死後出血的風險,因此不推薦為發病2周以內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進行抗栓治療。發病2周以後若無禁忌證應開始抗栓治療,其治療原則與一般房顫患者相同。
  (5)心房撲動
  回顧性研究顯示,心房撲動患者發生血栓栓塞併發症的風險與房顫患者相同,因此應遵循房顫患者的抗栓治療原則對此類患者進行處理。
  (6)房顫復律
  在房顫持續時間>48小時或持續時間不明的患者中,擬行擇期心臟復律前建議行經食道超聲檢查以瞭解是否存在左心房或心耳血栓。無條件進行經食道超聲檢查時應使用劑量調整的華法林(INR2.0-3.0)進行至少3周的抗栓治療。由於復律後常存在左心房功能障礙(心房頓抑),患者發生心房內血栓的風險顯著增加,故復律後應繼續進行約4周的抗凝治療。房顫發作<48小時的患者可直接進行心臟復律,但須同時應用普通肝素預防血栓。具有腦卒中高風險因素的患者中應在復律後開始應用口服抗凝藥物並持續終生,無血栓栓塞高危因素者中無需常規應用口服抗凝藥物。房顫發生>48小時且伴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心絞痛、心肌梗死、休克或肺水腫)時應立即進行心臟復律,且在復律前應用肝素治療,復律後繼續口服抗凝藥物治療。口服抗凝治療的持續時間(4周或終生)取決於患者是否存在腦卒中的高危因素。
  4、結語
  腦卒中等血栓栓塞性併發症是房顫患者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合理的抗凝治療對於改善房顫患者生活質量和遠期預後具有重要意義。雖然國內外相關指南均建議為高危房顫患者進行血栓預防治療,但迄今多數患者並未得到相應處理,因此在今後臨床工作中應著力加強房顫患者的規範化抗凝治療,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險性。新型口服抗凝藥物的臨床應用將為房顫患者的血栓栓塞併發症的預防提供新手段。這些藥物具有用法簡便、藥代動力學特性穩定、不需要常規監測凝血指標、藥物作用較少受食物和其他藥物影響等優點,對於有效提高房顫患者的抗凝治療覆蓋率和依從性必將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心房顫動抗凝治療中國專家共識相關文章
銀屑病為免疫相關的慢性複發性炎症性皮膚病,治療的目的在於控制病情,減緩向全身發展的進程,減輕自覺症狀及皮膚損害,儘量避免復發,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治療過程中與患者溝通並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是治療的重要環節。中、重度銀屑病患者單一療法效果不明顯時,應給予聯合、替換或序貫治療。提出以下治療原則:①正規:強調使用目前皮膚科學界公認的治療藥物和方法;②安全:各種治療方法均以確保患者的安全為首要,不能為追求近
發布於 2023-01-27 22:02
0評論
心房顫動它是心房不聽總司令竇房結的指揮自行起搏的結果。與早搏不同的是;房顫是心房毫無規律的亂跳,使得心率絕對不齊,脈律不齊並且少於心率。房顫本身並不可怕,有些人即使是房顫也毫無感覺,但如果房顫的心室率大於100次/分或存在 栓塞風險就必須要防患於未燃。這兩點也是房顫需要治療的根本所在。導致房顫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包括:高血壓病,風溼性心臟瓣膜病,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甲亢等等,當然還有無任何原因的
發布於 2022-10-21 22:49
0評論
1.治療原則 (1)恢復竇性心律只有恢復竇性心律(正常心律),才能達到完全治療房顫的目的,所以對於任何房顫病人均應該嘗試恢復竇性心律的治療方法。 (2)控制快速心室率對於不能恢復竇性心律的房顫病人,可以應用藥物減慢較快的心室率。 (3)防止血栓形成和腦卒中房顫時如果不能恢復竇性心律,可以應用抗凝藥物預防血栓形成和腦卒中的發生。 對於某些疾病如甲亢、急性酒精中毒、藥物所致的房顫,在祛除病因之後,房
發布於 2023-11-09 23:11
0評論
房顫分類的定義沒有統一,按持續時間可以分為陣發性房顫、持續性房顫和永久性房顫。通常認為陣發性房顫指能在7天內自行轉復為竇性心律者,一般持續時間小於48小時;持續性房顫指持續7天以上,需要藥物或電擊才能轉復為竇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顫指不能轉復為竇性心律或在轉復後24小時內復發者。 按有無基礎心臟疾病分為病理性房顫(房顫同時伴有其他基礎心臟疾病)和特發性房顫(臨床檢查無基礎心臟疾病)。特發性房顫往往發
發布於 2023-11-09 23:04
0評論
一般說來,陣發性房顫常發生在甲狀腺機能亢進症、預激綜合徵和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中。持續性房顫常發生在風溼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以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的病人中。兩種房顫均可發生於風溼性心臟病,尤其是二尖瓣病變,冠心病、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壓病,以及縮窄性心包炎病人中,在心臟手術尤其是瓣膜手術和心臟腫瘤手術後也常會出現房顫。即使是在激烈的活動和極度興奮時也可發生房顫,一些頸椎骨質增生、膽囊炎患
發布於 2023-11-09 23:17
0評論
①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規則的基線波動,形態與振幅均變化不定,稱為f波;頻率約350~600次/分; ②心室率極不規則,房顫未接受藥物治療、房室傳導正常者,心室率通常在100~160次/分之間,藥物(兒茶酚胺類等)、運動、發熱、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均可縮短房室結不應期,使心室率加速;相反,洋地黃延長房室結不應期,減慢心室率; ③QRS波群形態通常正常,當心室率過快,發生室內差異性傳導,QRS波群增寬
發布於 2023-11-09 23:24
0評論
可出現腦動脈栓塞,周圍動脈栓塞,肺栓塞,心功能不全,心臟性猝死等併發症。 1.腦動脈栓塞:是房顫的最常見併發症之一,流行病學統計,心房纖顫患者腦卒中的發生率為2%~6%,房顫患者併發全身栓塞中75%為腦動脈栓塞,腦栓塞的栓子主要來自左心房和心耳部,75%的栓子來自左心房內附壁血栓,25%來自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脫落。 2.周圍動脈栓塞:周圍動脈栓塞的患者80%有心房顫動,房顫患者的心臟附壁血栓脫落
發布於 2023-11-09 23:31
0評論
我國前列腺癌發病率逐漸升高,多數地區新確診患者中晚期比例高於歐美國家,這將對我國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長期生存產生直接影響。為促進泌尿外科同道科學、規範地開展前列腺癌早期診斷工作,編寫成員在《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前列腺癌早期診斷現狀,參考國外指南中的相關內容及最新文獻報道,首次形成此“中國前列腺癌早期診斷專家共識”。前列腺癌發病率有明顯的地域和種族差異。在世界範圍內
發布於 2023-01-08 20:21
0評論
你是個吸菸愛好者嗎?或者說你是個菸民嗎?一項研究表明,如果吸菸,會增加我們的心律失常,也就是心房顫動的危險,這是首次發現吸菸與心房顫動的聯繫。這項研究涉及1.5萬名45至64歲的成年人。研究人員對被調查對象進行了平均13年的跟蹤調查,在這期間,被調查對象中,共有876人患上心房顫動。 研究人員對比了吸菸者和非吸菸者患心房顫動的幾率。結果發現,與從未吸菸的人相比,曾經吸菸但後來戒菸的人罹患心房顫動
發布於 2023-01-01 08:40
0評論
陣發性房顫往往需要長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有效的患者可能會減少發作次數,但房顫本身不會消除還會再次發病。很多患者服用過多種抗房顫藥物但效果不佳。需要注意的是長期服用藥物所致的不良作用,如肝臟毒害、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肺臟纖維化、胃腸道反應、眼睛和皮膚損害等。 有些患者出現抗心律失常藥物導致的其它嚴重心律失常。有些患者藥物不耐受出現心動過緩而被迫停藥。有些同時合併緩慢性心律失常的病人(稱為病
發布於 2023-01-01 08:33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