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2-06 17:32

  介入治療是介於外科、內科治療之間的新興治療方法,包括血管內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療。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現在已和外科、內科一道稱為三大支柱性學科。介入治療的概念是指在影像設備(血管造影機、透視機、CT、MR、B超等)的導向下,經皮穿刺,利用穿刺針、導管、支架等器械,對疾病進行微創性診斷與治療的一門技術。

  介入治療的一大分支是外周血管介入,是指在醫學影像設備引導下,經血管穿刺途徑對除顱內血管和心臟冠狀血管以外的其他血管進行診斷或者治療的技術,不包括經血管途徑對腫瘤性疾病進行診斷或者治療的技術。

  外周血管疾病,中醫稱之為脈管疾病。其發病率近年有明顯上升,常見的如動脈狹窄性病變、動靜脈血栓形成、動脈瘤等。周圍動脈狹窄閉塞性病變,常見於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大動脈炎等,主要表現為皮膚溫度降低、肌肉萎縮、摸不到脈搏或脈搏減弱、間歇性跛行,嚴重時發生遠端肢體壞死,甚至需截肢,嚴重時危及生命;靜脈血栓性疾病,可引起患肢血流瘀滯、腫脹,同時有致命性肺動脈栓塞發生的風險;動脈瘤性疾病隨時有瘤體破裂大出血、死亡的風險。

  外周血管疾病有很高的致殘率及一定的致死率,內科治療效果甚微,手術治療為有創治療方法,且效果有限。1964年,美國醫師Dotter開創了不用開刀的外周血管病介人治療方法,1972年Gnuntzig發明了雙腔球囊導管,使這一技術發展成熟。此後相繼開發了激光血管成形術,動力性血管成形術(旋磨導管),血管內支架,超聲血管成形術,基因治療及血管內放射治療預防術後再狹窄等。治療方法的不斷進步,適應證不斷擴大,治療效果明顯提高。器材將複合化、生物一藥物化,操作更簡化。目前球囊導管、血管內支架仍將是主要治療手段。在將來預防再狹窄的治療可能以血管內放射治療和基因治療成為發展的重點。所以越來越多的外周血管疾病可通過經皮血管介入治療,其優點是藥物及手術治療所不能代替的。

  目前,我國周圍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療在臨床中的應用也日趨廣泛。介入治療具有簡便安全、微創傷性、合併症少、定位準確、可重複性等優點。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療的範圍已從原來的肢體動脈發展到大動脈以及靜脈,甚至全身幾乎所有的血管。目前最為成功的是髂、股動脈、腎動脈和下腔靜脈狹窄的介入治療。介入治療的範圍主要是血管狹窄或閉塞、血管擴張及血管畸形三大類疾病。

  目前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療方法主要有球囊血管成形術及血管支架置入術。球囊血管成形術的最佳適應證是中等大小或大血管侷限、孤立性短段狹窄,其次為多發、分散的短段狹窄和閉塞。長段狹窄或閉塞、小血管病變、潰瘍性狹窄或已有鈣化的狹窄或閉塞病變不適宜於PTA治療。血管支架是指在管腔球囊擴張成形的基礎上,在病變段置入內支架以達到支撐狹窄閉塞段血管,減少血管彈性回縮及再塑形,保持管腔血流通暢的目的。部分內支架還具有預防再狹窄的作用。另外,動靜脈血栓形成可行介入導管血栓清除術及留置導管接觸性溶栓治療,相對於外科手術,風險小,併發症少,患者耐受性強,相對內科藥物治療效果好。動脈瘤的治療,選用覆膜支架隔絕瘤體進行局部腔內血管成形術,同時能保持血管管腔通暢,大大降低了動脈瘤破裂出血的風險。

  隨著介入放射學的不斷髮展,外周血管介入經歷了由經皮穿刺血管腔內成形術(PTA)到開發動力性血管成形術、激光血管成形術及血管內支架的不斷進步完善的過程,取得良好的成效;20世紀90年代至今,為有效預防介入治療後再狹窄(再狹窄率30%),興起了基因治療及血管內放射治療的研究和應用,取得了一定成效,21世紀將繼續進行這方面的研究。

  可以預見,隨著介入器材及新技術的不斷進步,介入範疇的不斷擴展,介入治療方法的不斷完善,外周血管介入在臨床治療中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外周血管的介入療法相關文章
概述 一般來說,當患者出現外周動脈硬化的時候經常可能會出現一些血管性的疾病。如果患者沒有經過去有效的治療非常容易導致患者的血管壁出現長時間的阻塞現象,從而導致患者出現血流量的減少,導致局部的皮膚出現壞死甚至出現營養供應的障礙,嚴重的時候容易導致一些心腦血管疾病。對於患者來說,一定要處於有效的治療,防止出現血管收縮的現象,避免肢體的疼痛腫脹。 步驟/方法: 1、 動脈是供應我們全身組織血液的一
發布於 2023-11-01 12:38
0評論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微創成為一個方向,一種需求。介入療法得以深入開展,其在臨床運用的範圍越來越廣,特別是在婦產科領域,因其諸多優點而成為臨床醫生和病人選擇的最主要的一種治療方法。今年28歲的張小姐早孕2個多月時發現是切口妊娠(即胚胎著床於剖宮產手術後子宮切口瘢痕的微小縫隙上,是少見的異位妊娠),準備終止妊娠。在醫院裡行吸宮術時,發生大量出血,婦產科醫生遂
發布於 2023-03-26 04:06
0評論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由於血管壁全層炎症引起的四肢中小動脈閉塞,從而導致肢端嚴重缺血,多見於下肢,臨床上早期表現為間歇性跛行,晚期表現為嚴重靜息痛、肢端潰瘍和變黑壞死,最終需高位截肢。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多見於北方寒冷地區,好發於青壯年男性,多有長期大量吸菸史。    本病由於主要引起四肢中小動脈閉塞,目前無法徹底治癒。傳統的擴血管、活血藥物治療和各種手術療法療效不明顯。近年來筆者應用介入
發布於 2022-09-30 00:09
0評論
1、對正常肝細胞仍有損傷,少數病人甚至出現肝機能不全。 2、操作有一定難度,導管應超選擇進入供血動脈療效才佳,但有時進入肝動脈都很困難。而有的肝癌可多血管供血。 3、肝癌主要供血依賴肝動脈,但癌塊周圍有門靜脈血供,癌細胞可以“苟安偷生”。 4、有的病人一次治療後血管即堵塞,以致再操作困難。 5、即使操作超選擇順利進行,由於高壓注射等原因,可造成誤栓,分流及可能有不可避免的微轉移產生。 6、對癌塊
發布於 2024-07-19 14:55
0評論
患者:病情描述(發病時間、主要症狀、就診醫院等):食慾不好,進行檢查,發現肝部腫瘤,並已經衝破腫瘤包圍。未進行治療醫院醫生建議先介入療法,之後效果好後方可進行進一步手術。甚麼是介入療法,有何負面影響?山東省千佛山醫院超聲診斷科白文坤:目前的肝臟腫瘤介入療法很多包括:1、局部腫瘤的消融治療,包括了射頻消融、微波消融、高能量聚焦超聲、化學消融(無水酒精注射等),原理是通過局部的熱療或細胞脫水,使腫瘤
發布於 2023-01-30 18:07
0評論
動脈幫助輸送富含氧和各種營養物質的血液到身體的各部位。當下肢動脈阻塞後,就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液或氧氣,這時稱其為周圍動脈疾病(peripheralarterydiseasePAD。PAD常引起行走時的不適或疼痛,可發生在下肢的各個部位。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PAD的發病率逐年升高。血管外科作為一個新型學科,在全國蓬勃發展,但大部分血管外科醫師通常更注重手術及介入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而容易忽視對
發布於 2022-11-25 01:16
0評論
目前肺癌的最佳治療手段為外科手術根治術,而肺癌患者因很多原因無法進行外科根治治療。此時需進行有效地綜合治療,目前主要為全身靜脈化療、放療和靶向治療。血管內介入術在各系統無外科手術指症的惡性腫瘤治療中已經佔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優勢主要為通過腫瘤血管直接灌注化療藥大大增加瘤區的血藥濃度和栓塞腫瘤供血血管對其進行物理性切斷腫瘤的血氧供應。肺癌的血管內介入治療的短期療效已經得到公認,但為甚麼此法尚不能成為
發布於 2023-03-10 00:51
0評論
子宮肌瘤栓塞術臨床問題子宮肌瘤是絕經前婦女中最常見的女性生殖道腫瘤之一。在一項納入接受輸卵管絕育的17~44歲婦女的研究中,子宮肌瘤見於9%的白人和16%的黑人1,儘管子宮切除術後的病理檢查顯示其患病率更高2。據報告,該病的總髮病率為29.7例/1000病人-年,不同年齡組之間有相當大的差異3。大多數研究顯示,最高發病率見於40~45歲的婦女4,5。黑人患子宮肌瘤的危險是白人的3倍6。雖然子宮肌
發布於 2023-02-25 00:21
0評論
咯血為臨床重症,主要治療手段有內科藥物治療、外科手術治療和血管內介入治療。咯血患者往往內科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症狀反覆;而外科手術創傷大,且部分患者因本身病變原因而無外科手術指徵。血管內介入手術為咯血供血血管的栓塞術,具有微創、高效和低風險等特點。主要適應證包括:1、致命性大咯血的急救;2、無法外科手術根治的咯血者;3、反覆咯血,內科治療效果不佳或症狀反覆,且無外科根治指徵;4、拒絕外科手術的咯血
發布於 2023-03-10 01:21
0評論
肺癌是目前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外科手術仍是目前唯一根治手段,但大部分患者就診時已失去外科手術機會。此時為控制腫瘤則需進行綜合治療,其中包括全身靜脈化療(化學治療)、放療和靶向治療等等。血管內介入治療是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局部腫瘤血管的化學藥物灌注和腫瘤血管栓塞術為中心,並結合各種方式進行抗腫瘤治療。肺癌的血管內介入治療主要包括經導管動脈化學藥物灌注術、經導管動脈栓塞術和經導管動脈化學栓塞術。
發布於 2023-03-10 01:1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