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寒暑假期間,總是兒科內分泌專科最繁忙的時候,其中由“性早熟”前來帶孩子就診的家長可以說是絡繹不絕。只不過最終診斷為性早熟並需要治療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一方面由於現在家長較之幾年前對孩子的健康發育越來越重視,另一方面發病率確實在增高(部分新聞報道上海地區發病率為1%,暫時只見新聞報道,未查閱到相關文獻;之前普遍認為性早熟的發病率為0.6%)。在就醫過程中,家長們除了關心性早熟的後果以及是否需要治療以外,問的最多的就是一句“為甚麼?”。從網絡上搜索到的答案不僅五花八門,而且似乎和吃總脫不了關係:可樂、漢堡等垃圾食品首當其衝;各種滋補品紛至沓來;嬰兒奶粉經常躺槍;環境汙染難辭其咎……不一而足。那麼在兒科內分泌醫生眼裡,性早熟的原因究竟是甚麼?
不同類型的性早熟病因不同
我們常把性早熟簡單的分為兩類:一類稱作外周性性早熟,也叫假性性早熟;另一類稱做中樞性性早熟,也做真性性早熟。前一類的病因大都比較明確,如誤服藥物、分泌性激素的腫瘤、性腺(卵巢、睪丸)不受高級神經中樞控制而自主激活等。對於真性性早熟,情況更加複雜,可以由其他疾病引起(器質性),但是大多數情況還是特發性的(即找不到其他病因)。當然性別不同,情況也不同。男孩子真性性早熟,器質性疾病是主要原因,可以佔到25%~90%不等,常見的病因如下丘腦錯構瘤(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腫瘤)、顱腦外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放化療等等;而女孩子的真性性早熟大都找不到病因,即特發性,這約佔70%~98%。因此,當您詢問醫生性早熟的原因時,很可能得到的答案是“說不清”或“不知道”!
青春發育的啟動機制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神經-內分泌調控過程。即使人們已經發現一些體內的細胞因子、激素的變化可提示或證實青春期的到來,但對於為何在某一時段,這些因子出現特徵性改變的機制還不清楚。連正常情況下青春發育的機制都沒有完全闡明,何況異常情況下的性早熟呢?
這些因素和性早熟的發生相關
雖然性早熟確切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但通過一些橫斷面的調查研究,有些因素看起來和性早熟的發生是有一定關聯的。
性別:女孩子較易發生性早熟。一般認為女孩子中樞性性早熟的發病是男孩子的10倍左右。當然,不同的研究結果有差異,但兩性比例幾乎集中在3:1~23:1(女:男)。
遺傳:青春發育有顯著的遺傳傾向,包括性早熟和性發育延遲。媽媽初潮早,一般女兒的發病年齡也早。而且在一些性早熟的家系中也發現過某些基因出現了突變。
營養:營養狀態對性發育的影響非常大。隨著30多年來我國兒童營養狀況的改善,城市女孩平均初潮年齡已經從1979年的13.5歲降至2005年12.3歲。國外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到20世紀中葉前的100年裡,青春發育年齡一直在下降,其中生活條件的改善被認為是主要因素。許多研究也發現,肥胖的女孩發生性早熟的風險增大;但在男孩子中沒有發現這樣的問題。
胎兒宮內發育:目前的許多研究還發現,如果胎兒在宮內發育不好,比如出生體重達不到相應胎齡的標準――醫學上稱作小於胎齡兒,這些孩子將來患某些疾病的風險將增加,其中包括性早熟、代謝綜合徵、多囊卵巢等。
生活環境:老外們還發現被跨國收養的孩子中,性早熟發生風險可增至10-20倍;缺少父親的單親家庭中,孩子發生性早熟的風險也增大。至於原因,還是那句話,目前不清楚。
內分泌干擾物
最後不得不提到近年來十分熱門的一個詞――內分泌干擾物,英文名叫做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簡稱EDCs。這是一大類物質,我們生活當中可以說已經無所不在,而且離不開,比如各種塑料製品、洗滌劑、農藥等。由於這些物質具有類似激素的作用或者干擾了體內激素正常的作用途徑,因此現在普遍認為其和某些內分泌疾病的發生有關。而近15年來,美國、歐洲發現女孩的乳房發育年齡又開始提前,這顯然已經不能用營養改善來解釋,因此很多人便把目光投向了具有模擬雌激素作用的EDCs,這其中包括了想大名鼎鼎的雙酚A(BPA),其他諸如廣泛使用DEHP(一種塑化劑)、農藥中的DDE,阻燃劑多溴聯苯(PBB)以及鉛製品等等。一些動物實驗也證實其中這些物質具有模擬雌激素以及抗雄激素的作用,並出現一定的病理表現,比如雄性動物睪丸發育不良。而各國在人群中進行的一些橫斷面調查結果各異,不過大部分提示上述物質和乳房早發育、初潮年齡提前有關。但由於這些研究混雜因素太多,EDCs干擾青春發育仍未有統一結論,目前還處於假設之中。
綜上所述,其實性早熟和吃甚麼真的沒有太大的關係,除非孩子營養過剩或者攝入含大量性激素的物質,而後者一般多發生於意外事件中,例如誤服藥物。
如何預防
既然特發性中樞性性早熟確切的原因還不知道,那麼談到如何預防基本不太可能。能做的包括:1)防止意外――比如收好家中的避孕藥物,包括一些皮膚科外用藥物(部分含有皮質類固醇激素)、美容產品(尤其是有色化妝品和指甲油,含鉛);2)合理飲食+運動,不要超重或肥胖;3)減少嬰幼兒接觸EDCs的風險,如:不要反覆使用裝飲料的塑料瓶,因為這些塑料瓶設計時並未考慮反覆使用的問題,使用時間太長會造成其中的塑化劑釋出;避免塑料製品盛放過熱物質或微波加熱;嬰兒儘量使用玻璃奶瓶或不含雙酚A的塑料奶瓶等等。而對於坊間傳言頻繁吃雞翅、洋快餐、碳酸飲料等所謂垃圾食品導致性早熟的報道,基本屬於胡謅,除非您孩子吃的太胖。當然,這裡不是說這些快餐食品好,雖然和性早熟沒甚關係,但還是會造成孩子肥胖、齲齒、骨鈣丟失等問題。最後,對打著各種旗號的滋補品、助長藥需要敬而遠之,是不是會造成性早熟倒不知道,只是您孩子不需要也不應當通過這些途徑補充所謂的營養。因此在正常的飲食情況下,發生性早熟和吃甚麼真的關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