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傳統醫學從“天人相應”的觀點出發,認為人與“自然”,也就是說,與四季氣候變化是密切相關的,必須從環境、動靜、飲食和心理四個方面來做好體內陰陽氣血的平衡。
《內經》在講到“陰平陽秘”的時候就明確指出“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這就是說:“陰陽調和的主要關鍵在於陽氣必須緻密地、牢固地護衛在外,形成良好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良好生理狀態即無病;如果一旦陰陽失調,那麼自然界大環境的季節紊亂、氣候夏常、寒熱溫涼的規律顛倒無序,則必然影響到人體陰陽失常,而致氣血運行紊亂、臟腑經絡功能紊亂而百病叢生。
環境平衡。經曰:“處天地之和,從八方之理。”這就是說人類要安然平和地生活在大自然陰陽天地之間,必須要順應自然界季節、氣候、風雨、雲霧等變化規律來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飲食休息,以及勞作鍛鍊等方方面面的活動,這就如同“寒加衣服、餓進食”一樣,是不可忽視的生活規律,必須遵守照辦。
動靜平衡。經曰:“形勞而不倦。”這就是說,人要參加勞動和運動,但需要根據每個人的個體情況掌握好一個“度”。這是一個科學的“因人而宜”的辯證的論點,因為參加勞動或運動既可以運動筋骨、強身健體,但過分而無限制的勞動和超量的運動,都會導致透支體力、形成病痛、有損健康、得不償失。所以要做到勞逸結合,也就是中醫所說的“動靜平衡”,才有益健康。
飲食平衡。經曰:“飲食有節,謹和五味”、“氣血以流,腠理以密”、“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就是說:飲食要有規律,要“因人而宜、因時而宜、因病而宜”地進行不同人、不同時段、不同情況下的適當調節進食,而且要做到五味調和、不可偏食,而使人氣血流暢、營衛固守、健康快樂地生活每一天。若能一直遵守這些飲食營養的保健養生法就有望享受天賦的長壽!
心理平衡。經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談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從安來。”這就是說:當出現違反時令季節規律的反常氣候時,必須及時迴避。而在思想、情緒上,要保持安定潔淨、恬淡虛無、不妄想、不貪慾、不攀比、不羨慕。這就提示人們,除了預防外因致病之外,也應預防內因致病。維護好心理健康,也是重要的養生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