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目前2型糖尿病的發病近年來顯著升高,而且呈現了年輕化的趨勢。由於2型糖尿病的起病較慢,臨床症狀也較為隱匿,很多病友早期並不一定有很明顯的“三多一少”症狀(即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輕等),以至於等到醫院就診時已經出現了血糖很高的情況,比如空腹血糖超過15 mmol/L,餐後2小時血糖超過20mmol/L。
這時候醫生除了對患者進行相關的糖尿病宣教外,就要考慮其併發症情況的評估和治療方案的選擇。會向患者推薦短期的胰島素治療,而這時剛剛被“晉級”為糖尿病的患者會覺得很難接受。有患者會認為自己糖尿病是“吃”出來的,只要控制飲食,血糖就會降到正常;而且認為糖尿病的藥物是有依賴性的,胰島素更是糖尿病治療中的最後一駕馬車,不到萬不得已,不要開始胰島素治療。的確,傳統的2型糖尿病治療往往採取階梯式療法:從飲食運動到單藥口服,再到聯合口服,直到病情已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時,醫生們才會使用胰島素治療這最後“一駕馬車”。甚至,有的病友認為胰島素有“成癮性”,就象煙癮一樣, 用了就有了依賴性。還有,有的患者出於對於注射的恐懼,或者怕麻煩,對胰島素治療具有很大的牴觸。其實,這些都是認識的誤區。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胰島素是人體自身分泌,而且是必不可少的物質,沒有它血糖會居高不下。其次,人體內有多種升高血糖的激素,但只有胰島素幾乎是唯一的降血糖的激素。當人體不能正常地分泌和利用胰島素時,需要通過注射外源性胰島素控制血糖。那麼,甚麼情況需要採用胰島素治療呢?首先是1型糖尿病患者,胰島β細胞由於免疫破壞,喪失了分泌功能。我國目前95%的患者都是2型的患者,除了傳統的口服藥物控制不佳外,有糖尿病慢性併發症、肝、腎功能不全、消瘦患者需要胰島素治療,而在糖尿病急性併發症(非酮症性高滲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酮症酸中毒),合併嚴重感染、創傷,以及糖尿病患者進行手術時均需要胰島素治療。
在382名25-70歲、血糖濃度為7.0-16.7毫摩爾/升的患者中,相比傳統的階梯式療法,早期強化使用胰島素治療可以使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β細胞功能更好地恢復並得到維持。經過長期細緻的觀察對比,研究者發現,胰島素治療組的患者達到血糖控制目標的人數比口服降糖藥治療組更多,達標的時間也更短。而且,患者一年後的血糖緩解率和口服組相比得到了明顯提高。這一研究受到了國內外內分泌學著的普遍關注,也是為新發糖尿病早期胰島素治療找到了堅實的循證醫學的依據。
因此,與傳統的觀念不同,胰島素治療已經不是糖尿病治療的最後選擇,對於新發的糖尿病患者,短期的胰島素治療往往可以獲得更長時間的全面代謝控制,除使血糖早期達標防止併發症的發生外,還能儘早恢復自身β細胞胰島素的分泌,使患者在短期強化後,長期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