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感染及腫瘤切除後造成面部器官(耳、鼻、眼等)、四肢指端缺損病人在整形外科佔有相當比例。部分病人可推薦採用整形外科傳統修復方法,即利用自身組織進行器官再造,但另有大量病人由於條件所限,如大面積燒傷、放療、缺損面積大、身體弱不能承受較大手術等,則應推薦採用贗復體來修復。當代贗復體不僅實現外觀逼真,而且因骨種植技術運用,使贗復體固位十分牢固,病人不再有因活動使贗復體發生移動的煩惱。使得贗復體臨床應用得到迅速發展。
骨種植技術最早是由瑞典Bránkmark教授在19世紀50年代提出。Bránkmark在證實金屬鈦與骨組織有極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後,經多年悉心研究,設計Bránkmark種植系統,目前在臨床仍廣泛使用。贗復體骨種植技術基本概念是:將外形與病人適合的贗復體(眼、耳、鼻、頜面及指端等)與體內骨種植體進行良好固位,來重建病人外觀,在整形外科有著廣闊發展前景。
我院整形外科開展贗復體修復工作已近20年曆史。從傳統贗復體修復(即採用粘合劑,倒凹,眼鏡框架固位),到骨種植技術,修復病人近千例,修復部位包括眼、耳、鼻、頜面等。病人局部有條件良好的,也有瘢痕增生,潰瘍、創面不愈條件較差病人。經過換藥、創面組織覆蓋等系統化處理,均能給病人獲得良好的外觀。目前,我科擁有專門贗復體實驗室,具備先進器械、材料,配備專業人員,實現病人就診、手術、取模、佩戴、複診系列化服務。
我院整形外科贗復體修復具備紮實專業手術基礎,條件優良實驗室,在完善原有病種修復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骨種植技術優勢,不斷探索新的修復病種包括指端修復、耳助聽器修復。希望能為更多病人生活帶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