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脊柱骨折怎麼辦――保守臥床、開放內固定還是微創治療?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骨質疏鬆症對健康的威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性骨折,在女性一生中的發生率約在30-40%,男性約為13.1%。在我國,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男性每八人有一人,而女性則每五人就有一人發生脊椎骨折。患者常因不小心跌倒或搬重物,而導致脊椎椎體骨折,引起嚴重的背痛及行動困難。
以往骨質疏鬆症患者罹患脊椎壓縮性骨折的治療以臥床休息、止痛藥物或以背部支具支撐等保守療法為主,而治療時間大多需要數星期甚至數個月,有的仍無法達到滿意的效果,有的無法忍受止痛藥造成的腸胃、腎臟不適,而且臥床時間太長,除了易有肺炎或是褥瘡等併發症,更會加速骨質流失導致更嚴重的骨質疏鬆性骨折。若是骨折合併有神經壓迫症狀,如下肢酸、麻、痛或乏力,則考慮以開刀實施神經減壓手術或合併脊椎內固定手術。但因病人大多有骨質疏鬆,所以內固定的效果不佳。而全身麻醉內固定手術,危險性較高,且昂貴的骨科材料更增加醫保的負擔。
人工骨水泥經皮椎體成形術,就是用來治療這類疾病的一種新的治療方法,這種手術是一九八七年法國人Herve Derramond首創, 在1990年代,美國開始用在脊椎壓縮性骨折;而國內是這幾年廣泛應用在各種因骨質疏鬆而導致椎體壓縮性骨折的病人身上。其它因原發性或轉移性椎體腫瘤而引起的脊椎疼痛與脊柱不穩,也可以此法治療。
施行手術時,病人需俯臥,不需插管全身麻醉,在局部麻醉後,將骨針經背部的皮膚穿入骨折坍陷的椎體後,透過X光機的的影像導引及定位,精確掌握骨水泥的注入,來增加骨頭的強度、穩定脊椎,病人的疼痛可以很快獲得緩解。一般治療的時間大約在一小時內。手術後只有穿刺針孔,傷口不需縫合,待骨水泥硬化後,病人即可平躺,回到病房休息,手術當日或隔日如狀況穩定,即可以在支具支撐下下床活動而出院。手術成功率高,併發症低,術後止痛藥即可減量。手術可能的併發症如骨水泥外漏,但絕大部分都是少量而無害的,其他如傷口感染、骨水泥過敏則相當少見。
人工骨水泥經皮椎體成形術,實為骨質疏鬆合併壓縮性椎體骨折引發嚴重背痛病人的一種安全、簡單有效的治療,病人不再需要長期臥床,不僅可以減少併發症,也可大大提升生活品質,更可免去傳統開刀實施椎體內固定術的危險。然而此手術並不代表骨質疏鬆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患者仍必須接受適當的藥物及康復治療以加強其骨質密度及強度,才能預防脊椎骨折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