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裡,邀三五好友一起圍爐小坐,吃著熱氣騰騰的火鍋,開懷暢飲,真是人生一大幸事。然而,幸福中往往潛伏著隱憂。火鍋吃多了或食用方法不正確可能引起口腔黏膜損害,長期吃這種燙、辣食物對口腔黏膜來說無疑是一種強烈刺激。而對於這種刺激,有人說是“爽得很!”,但實際上是一種“殘酷折磨”。這種“折磨”與口腔癌的發生有一些關係,其中的道理就在於口腔黏膜有其特有的病理生理特點。
口腔黏膜是一層比皮膚薄得多的上皮組織,嫩的很,天生就不耐燙,懼怕辣。同時,口腔黏膜又有很強的再生能力,一旦遭受“殘酷折磨”受到“摧殘”,就會通過上皮增生去努力修復被“摧殘”的地方。
研究發現,人最適宜的進食溫度在10~40℃左右,口腔一般耐受的溫度最高為50~60℃。當感到很燙時,溫度多在70℃左右。經常燙食的人,在溫度很高的情況下也不覺得燙,但是在接觸75℃左右的熱食熱飲時,嬌嫩的口腔、食管黏膜會有輕度灼傷,灼傷的黏膜表層會及時脫落、更新,細胞會迅速增生、更新、補充,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細胞的增生速度異常加快或在不良刺激(如辛辣刺激)下發生變異,則可能發生癌變。另外,由於黏膜在熱刺激不斷增生的情況下會增厚,增厚的黏膜對熱刺激、辛辣刺激反應會越來越不敏感,這樣會越來越不怕燙、辣,越不怕就吃得更燙更辣,口腔黏膜會越增厚,如此惡性循環。有研究發現,煙、酒、慢性摩擦及喜吃燙、辣食物等是口腔白斑發生癌變的因素之一。而白斑轉化為癌,同樣與局部是否繼續受到物理化學刺激密切相關。 許多研究資料都表明,一些地區的食管癌、賁門癌、口腔癌和可能燙食辣食有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某些黏膜上皮的癌症有可能是“燙”出來、“辣”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