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義
採用外科手術技術(包括顯微外科手術技術和其他外科輔助技術)切除位於脊髓隨內的各種腫瘤或腫瘤性病變的手術。
2、概述
對於原發的脊髓髓內腫瘤,主要和首選的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手術不僅可以儘量減少腫瘤體積,緩解和改善神經功能,並能獲得病理組織學診斷,為術後輔助治療提供依據。在安全前提下全切除腫瘤以達到外科治癒,則更是手術治療的目標。
3、簡史
20世紀70年代以前,由於腫瘤切除會加重脊髓損傷和脊髓功能障礙,一般傾向於較為保守的治療,常採取椎板切除減壓、活檢、繼之放療。隨著影像學、顯微外科技術和術中電生理監測的廣泛應用,脊髓隨內腫瘤的手術治療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大多脊髓隨內腫瘤能夠通過手術獲得良好的療效,術後神經功能的障礙也可減少到最低程度。
4、原理
脊髓隨內腫瘤以膠質瘤多見,對於邊界清楚的腫瘤如室管膜瘤和血管母細胞瘤,對脊髓呈推擠性生長,與正常脊髓組織之間常有膠樣化組織,為手術全切除創造了條件;而對於邊界不清,MRI增強不明顯的星形細胞瘤,由於腫瘤組織內尚有正常神經軸突存在,手術不宜做全切除。
5、應用
只要手術時機允許,患者全身狀態無惡化,都應積極手術治療。髓內腫瘤的手術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手術時脊髓的功能狀態。根據McCormick神經功能分級,分級較差的患者術後神經功能恢復的希望渺茫,而分級良好的患者術後神經功能多能維持現狀或得到改善。
術前應根據病史特徵及影像學改變,判斷腫瘤的部位、性質、範圍以及術中、術後可能發生的問題及防護措施。也可脊柱導航系統幫助術者對正常解剖和病變部位進行精確定位。
手術技巧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1)椎板顯露要充分,要能包括腫瘤實質性部分,而不必地向頭尾兩側擴展。
(2)一般選擇脊髓後正中溝切開,膨大的脊髓常造成脊髓旋轉移位,使脊髓後正中溝偏離中線,因此切開脊髓前需參考雙側脊神經後根進入帶、脊髓後正中靜脈以及雙側軟脊膜交匯等結構,仔細辨認脊髓後正中溝。血管母細胞瘤以及一些突破脊髓表面的腫瘤,常在腫瘤所處的部位切開脊髓。
(3)脊髓切開後,可使用軟膜縫線將軟脊膜牽開,以有利於脊髓的敞開和腫瘤的顯露。
(4)充分的腫瘤內減壓,以便於牽拉腫瘤,分離腫瘤與脊髓的界面。
(5)顯微鏡下,一般較易辨別異常的腫瘤組織與正常的白質組織,手術時應沿腫瘤-白質面分離腫瘤。
(6)術中應在在顯微鏡下仔細辨別呈白色或黃色的瘤床來判斷腫瘤是否全切,亦可通過腫瘤上下脊髓恢復搏動、瘤床上下有腦脊液流出等間接徵象來判定腫瘤是否全切除。
術中使用超聲吸引器(CUSA)、神經電生理以及術中超聲,將有助於減少對脊髓神經功能的損傷,同時提高腫瘤的全切率。
6、展望
脊髓髓內腫瘤的手術治療進展主要集中於兩個方面:一方面,越來越先進的MRI、三維成像以及節段性增強的血管造影,在術前腫瘤定位、定性以及血供等方面為手術計劃的制定提供了更精確的信息。另一方面,手術中顯微技術的進步、手術器械(超聲吸引器(CUSA)、Beaver刀等)的更新以及電生理檢測等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手術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