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症是骨傷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人群中的發病率,男性為5.1%,女性為3.7%。它是中醫治療的特色病種之一,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患者易於接受,且無明顯的副作用和不良反應。本人將近年來我們這一流派運用中醫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特色,相互學習與促進,不斷提高診治水平,造福於廣大患者。
1、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認識
我們認為,腰腿痛與風寒、瘀血、肝腎等內外因素有關。正如《諸病源候論?卒腰痛候》曰“夫傷之人,腎氣虛損,而腎主腰腳,其經貫腎絡脊,風邪乘虛,卒入腎經,故卒然而腰痛。”。又《諸病源候論?腰腳疼痛候》曰“腎氣不足,受風邪之所為也,勞傷則腎虛,虛則受於風冷,風冷與真氣交爭故腰腳痛。”。此是外邪為標,腎虛為本,依據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疼痛”為標,治療關鍵是疏風散寒,活血止痛,以緩解和消除疼痛。
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認為大部分腰突症患者的發病,其辨證特點有以下幾點:
一是感受風寒,寒邪留戀經絡,以致氣血失和,出現腰腿痛,麻木等症狀;
二是因長期積累性勞損,如久立、久坐、搬提重物等勞作,日久而導致肝腎虧損,在外傷或受寒的誘因下發病;
三是臨床上有明顯的扭傷史,因猝然扭傷,瘀血阻滯經絡,不通則痛。
2 、辯證用藥特色
臨證之時,我科善於運用中藥辯證內服外敷治療腰腿痛,其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體質的差異以及緩急的發病特點,提出三期分治、辨證分型的學術思想。
根據臨床表現和病程分為急性發作期、緩解期和康復期。
(1)急性期:根據病因的不同,辯證分為風寒型和瘀血型。
①風寒型:因宿傷或勞損兼受風寒,誘發腰腿痛,治宜舒風散寒,活血止痛,方用地龍舒腰湯,藥用麻黃、防風、防己、威靈仙、地龍、川烏、草烏、木瓜、牛膝、蘄蛇、獨活、秦艽、赤芍、川芎、當歸、三七、陳皮等加減。可外用施氏宿傷膏。或舒筋活血散熱敷。
②瘀血型:因急性扭傷,筋脈受損,氣滯瘀結,不通則痛。治宜化瘀通結,方用活血止痛湯。藥用當歸、赤芍、川芎、紅花、桃仁、地鱉蟲、劉寄奴、落得打、乳香、沒藥、三七、牛膝、玄胡、白芍、地龍、伸筋草、枳殼、陳皮等加減。外用施氏新傷膏。或舒筋活血散熱敷。
(2)緩解期:腰腿部疼痛已較急性期緩解,但隱隱作痛尚存,此時氣血未和,風寒雖去而未盡。治宜舒風活血,和營通絡,方用舒風活血湯。藥用防風、獨活、秦艽、當歸、赤芍、川芎、威靈仙、五茄皮、牛膝、防己、桑寄生、續斷、杜仲、陳皮等加減。可外用施氏宿傷膏。或舒筋活血散熱敷。
(3)康復期:疼痛症狀基本消失,唯感腰腿痠軟無力,不耐久坐久立,多因肝腎虧虛,氣血不足所致,臨床上可分為陽虛和陰虛兩型。陽虛型,治宜溫補腎陽,養血健腰,方用補腎健腰湯;陰虛型,治宜滋陰養血固腰,方用育陰健腰湯。藥用熟地、山藥、山萸肉、枸杞子、當歸、川芎、白芍、巴戟天、肉蓯蓉、秦艽、千年健、狗脊、牛膝、杜仲等方藥。或舒筋活血散熱敷。
在以上辯證論治的基礎上,認為“寒溼挾瘀,氣血阻遏,不通則痛”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原因。根據這一理論研製出的中藥製劑疏風舒腰顆粒具有疏風散寒,活血止痛的臨床作用,通過動物試驗證明,疏風舒腰顆粒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並有一定的止痛、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及改善血液流變學的作用[3]。在臨床上疏風舒腰顆粒可減輕軟組織的腫脹、炎症、神經根水腫,達到緩解神經根壓迫、減輕疼痛、促進軟組織病變的修復,而對腰椎間盤突出症有一定的療效。臨床療效研究表明疏風舒腰顆粒的優良率達到88.2%,與對照組差異顯著。
3 、運用手法特色
此手法源於我院已故推拿名家――陸文老先生。做為滬上的推拿流派之一,陸文手法在整骨推拿方面獨樹一幟,其方法獨特,療效顯著,因此在民間廣為流傳。我科前輩與陳中偉院士一道,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部分機理,認為手法可以改善和調整突出物與椎管及神經根管各內容物的關係,使神經根得到牽拉,從而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症情,為臨床的應用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其具體操作方法是採用三種體位的多種治療方法:
(1)坐位:
①拇指推揉法:病員取坐位,術者低坐於病員背後,用拇指推揉法在壓痛點周圍推揉約2分鐘,待疼痛稍緩解後,病員後仰背部靠在術者頭頂上,用拇指推揉法由輕到重推揉刺激壓痛點,約3分鐘,然後自棘突起向兩側腰肋部,用拇指做抹法10遍,以解除肌肉痙攣,減輕疼痛。
②絞腰法:病員取坐位,兩手交叉抱住自己的肩關節,助手以兩腿內側用力夾住病員兩腿外側,雙手掌分別緊壓病員兩側的髂嵴前部,以固定骨盆,勿使轉動。術者立於病員的右後側,左手拉住病員的右腕,右手推住病員的右肩後部,使病員後仰40°~50°,腰部儘量放鬆,一般軀幹上部可轉體70°~80°,使軀幹肌肉處於相當緊張狀態,然後,術者突然用力加大扭轉角度約10°~20°,這時腰部的小關節可產生清脆的“咯咯”聲,再用同樣方法向反方向進行一次。
(2)俯臥位:
①提腿壓腰法:病員俯臥於硬板床上,術者立於病員的患側,用一手掌壓住髓核突出間隙壓痛點,或側突中心外側,另一手向上提扳患側大腿下端,或雙側大腿下端,使腰部過伸,直至腹部與髖部前方肌肉十分緊張,病員感覺腰部發脹。此時,術者還需稍稍突然加重向上提扳的手法。
②踩踏法:病員取俯臥位,胸腹部各墊以軟墊,兩助手各握住腋下和踝部作對抗牽引。術者的一足立於病員的骶骨部,另一足的跟部置於側突中心的棘突或椎旁壓痛點,在兩助手牽引和第二助手稍向上提起大腿的情況下向正中與前下方踩踏。力量由輕到重,力點應在棘突上。體質差或骨質疏鬆者禁用。
(3)仰臥位:
①足背屈法:術者用和病員患肢同側的手掌,托起病員足跟後方,前臂掌側抵住足底前部,另一手按住患肢膝部,使其伸直將患足強行背屈,在背屈下行直腿抬高至病員能忍受的最大限度,再突然略加重背屈手法。
②屈髖屈膝牽拉法:術者雙手分別按住膝部與小腿下端,向病員的胸部作下壓動作,再迅速用力將患肢拉直,反覆數次。此手法有牽拉坐骨神經的作用,並有活動與拉松髖膝關節的作用。
以上代表性方法可在臨證之時,根據患者病情和體質情況選擇性應用,或結合彈撥法、虎口推揉法、穴位按壓法、提捏法、仰扳過伸法等。
此外,我們認為運用中醫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關鍵是正確的辯證,只有在辯證準確無誤的基礎上採用有的放矢的運用所掌握的中醫藥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