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由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兩種炎性腸道疾病所引起的關節炎。
腸病性關節炎與免疫有關,常侵犯四肢及脊柱關節,而且受累關節以下肢大關節為主,並有單側、非對稱性的特點,血中類風溼因子陰性。所以,和強直性脊柱炎、反應性關節炎(Reiter綜合徵)、銀屑病關節炎等一起,被列入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
病因及發病機制
腸病性關節炎的病因不清,已有的證據表明遺傳因素、腸道通透性的改變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
遺傳因素是腸病性關節炎重要的易感因子,轉有人類HLA-B27基因的轉基因小鼠和大鼠均出現人類脊柱關節病的表現,然而它們在無菌的環境中並不發病。敲除基因小鼠提示IL-2,IL-10和轉移生長因子-β可能是保護性因子,而HLA-B27可能影響細胞因子的表達。腸道通透性的增加已經被證實是腸病性關節炎發病機制中的重要因素,環境因素對通透性的影響,部分可能是由細菌內毒素介導的。
臨床表現
一、外周關節受累
在多數研究中約10%-20%的患者發生外周關節炎,克羅恩病略多於潰瘍性結腸炎。關節炎常常是非破壞性的和可逆性的,但也可發生侵蝕性破壞。關於組織病理學表現的資料非常有限,報道認為克羅恩病是肉芽腫表現,而潰瘍性結腸炎是非特異性的滑膜炎。在克羅恩病,有膿毒性髖關節的報道,表現為關節被迅速破壞,需要手術治療。在潰瘍性結腸炎,關節症狀趨向與腸病活動一致,但在克羅恩病卻不一定。半數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全結腸切除與關節炎的緩解相關,但是與之矛盾的是手術後也有關節炎發生。這也許是腸道微生物學改變所致的腸短路性關節炎。在幾乎每100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和每500例克羅恩病患者中就有外周關節病的報道。外周關節病變被分為2型,一型是寡關節炎型或叫1型(少於5個關節),另一型為多關節炎型或稱2型(5個關節以上)。最常受累的關節依次為足蹠趾關節、近端趾間關節、膝和踝關節。肩關節受累在潰瘍性結腸炎更常見,而關節的受累兩者明顯相似。重要的是多數1型患者呈急性發病,多在6周內緩解,而2型患者病情常持續。
二、中軸關節受累
10%-20%的患者會出現脊柱受累。它可以無症狀,可以先於炎性腸病的發生或在其後出現。與強直性脊柱炎不同的是,它們並無性別差異。總體上看,炎性腸病的脊柱受累與典型強直性脊柱炎相似,甚至完全相同。有報道腸病患者的病變輕,方形變更多,但絕大多數的放射學表現並無不同。脊柱受累的症狀表現,並不隨腸道疾病的活動而變化。特發的骶髂關節炎常常無症狀,並不與HLA-B27相關。
三、其他表現
杵狀指、色素膜炎和皮膚表現在炎性腸病均可見,並且在克羅恩病發生率更高。壞疽性膿皮病是一種痛性的潰瘍性皮膚反應,常常與全身疾病相伴。結節性紅斑最可能是機體對微生物感染的全身表現的反應。研究表明結節性紅斑與寡關節炎相關。色素膜炎是脊柱關節病的一個常見的關節外表現,常見於強直性脊柱炎和反應性關節炎中,而在炎性腸病的患者,色素膜炎更多是雙側,較強直性脊柱炎和反應性關節炎更呈慢性過程,而且對局部皮質激素的治療反應亦較慢。與類風溼關節炎一樣,炎性腸病患者澱粉樣變的發生率是非常低的。
診斷和鑑別診斷
一、診斷
目前無統一的腸病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因為其所伴發的關節炎往往無特殊的診斷價值,因而只有在確診有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以後,才能夠根據其所伴有的脊柱炎症表現和/或外周關節炎診斷有炎性腸病相關性關節炎。而對於關節炎或脊柱炎表現先於腸道炎症表現,炎性腸病未確診以前是無法診斷腸病性關節炎的。值得注意的是,炎性腸病伴有的關節炎相對較輕,患者常常是因為腸道表現而就診於消化科,而消化科醫生往往只注意患者消化系統的問題,從而忽略關節病變,使得腸病性關節炎長期不能得到診斷。因而對於有關節炎表現或關節炎患者出現腸道症狀的炎性腸病患者,最好經消化專科和風溼病專科共同診治,才能不誤診或漏診。
二、鑑別診斷
1、腹瀉為突出表現的疾病
需與急性胃腸炎和細菌性痢疾相鑑別。
2、關節病變為突出表現的疾病
(1)強直性脊柱炎:部分患者可有腸道表現,如間斷腹痛或腹瀉,多較輕微。這類患者易被懷疑為腸病性關節炎,但纖維腸鏡檢查腸道多為較輕的非特異性炎症改變,這點最有助於鑑別。另外,有少數腸病性關節炎患者可以出現典型的強直性脊柱炎表現,甚至一直被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當出現腸道表現,行纖維腸鏡檢查後才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
(2)反應性關節炎(包括Reiter綜合徵):多為年輕男性,在腹瀉(痢疾)、泌尿生殖道或呼吸道感染後3天~1個月後,出現以下肢為主的關節炎。在關節炎表現突出時,腸道、泌尿道症狀多已消失。這些特點均有助於與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相鑑別。
(3)未分化脊柱關節病:未分化脊柱關節病也常有腹痛或腹瀉等腸道表現,但未分化脊柱關節病的腸道病變多為較輕的非特異性炎症改變,纖維腸鏡可鑑別。
(4)貝赫切特病:對於有貝赫切特病的典型表現者常常不難診斷和鑑別,但對於以消化道表現為主(腸白塞)的貝赫切特病患者,有明顯的腹痛、腹瀉、血便,而又無肯定的針刺反應時與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難以鑑別。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同樣會出現與貝赫切特病一樣的口腔潰瘍、外陰潰瘍、色素膜炎,但貝赫切特病的口腔潰瘍和外陰潰瘍疼痛劇烈,而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潰瘍疼痛較輕。最重要的區別是腸鏡下的改變和病理的不同,貝赫切特病的本質是血管炎,潰瘍性結腸炎表現為粘膜廣泛的炎症,而克羅恩病是一種肉芽腫性改變。
治療
腸病性關節炎的治療原則是控制炎症,消除腸道症狀,保護關節功能。儘量選用既對腸道有好處,又對關節炎有幫助的藥物。
一、腸道病變的治療
1、抗膽鹼能藥物:如苯乙哌啶(易蒙停)阿片酊或可待因有助於緩解腹痛、腹瀉症狀。
2、廣譜抗生素:對於克羅恩病患者,以及累及大腸或引起肛周膿腫或有瘻管、中毒性巨結腸時需要使用廣譜抗生素,滅滴靈最為多用。
3、柳氮磺吡啶:該藥在長期的治療中已經證實了其價值,是一種既對腸道有好處,又對關節炎有幫助的藥物。該藥顯示出可抑制NF-κB的功能,因此能極好地影響促炎症因子的表達。針對腸道炎症的使用劑量為3-6g/d,分3次服用;而用於關節炎的治療劑量相對較小,2-3g/d,分2次服用。與之相似的藥物有5-氨基水楊酸。
4、糖皮質激素:對於中重度炎性腸病患者,為控制腸道病變時才全身使用。其中潑尼松最為常用,1-2mg /(kg d),病情控制後逐漸減量。
5、免疫抑制劑:為減少皮質激素的用量和控制病情,硫唑嘌呤和甲氨蝶呤被廣泛應用,使用劑量為硫唑嘌呤50mg,每日1-2次;甲氨蝶呤7.5-15mg,1次/周。
二、關節病變的治療
許多治療關節炎藥物的臨床應用主要來自類風溼關節炎的治療經驗,這些藥物在控制關節炎的治療中是有效的,而對於腸道病變的影響卻未見研究。
1、柳氮磺吡啶:能夠控制腸道病變,又可以抑制關節炎的發展,是本組疾病首選藥物。
2、青黴胺:0.25g,每日1次。
3、抗瘧藥:氯喹0.25g,每日1次;羥氯喹0.2g,每日2次。
4、小劑量糖皮質激素:關節腔內注射或口服治療,可以控制外周滑膜炎,但對於中軸關節受累無效。
三、生物製劑
TNF-α抑制劑infliximab可以使克羅恩病患者症狀得到顯著緩解,並使腸道損害長期痊癒。而對潰瘍性結腸炎卻無此作用,這也許能解釋其不同的發病機制。但對於這些患者並無有力證據來說明它們對關節症狀的影響。
四、非甾體抗炎藥
對於炎性腸病所伴的關節炎和脊柱炎的治療與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是完全一致的,但對於非甾體抗炎藥在腸病性關節炎中的使用卻很有爭議,非甾體抗炎藥能夠很好的控制關節疼痛,但卻因為它能夠抑制結腸的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加重潰瘍性結腸炎的症狀。
五、外科手術治療
腸道的外科手術不是治療炎性腸病的風溼樣表現的適應證,因為手術僅對外周關節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