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便秘是指排便次數減少、糞便量減少、糞便乾結、排便費力,病程至少 6 個月以上,屬於中醫 “大便難”、“後不利”、“脾約”、“便秘”等範疇,其中功能性疾病佔57.1%,多由不良習慣引起,如飲食不規律、含纖維食物攝入過少、不定時大便、長期抑制便意等引起。
中醫認為,便秘的病變屬於大腸傳導失常,同時與脾胃肝腎的功能失調有關,病性可概括為寒熱虛實4個方面。
中西醫治療具有較大優勢,體現在:
1、中藥內服調理從整體出發,重在益氣潤腸、增液行舟、通利腸腑、疏肝解鬱、升清降濁、調理脾胃,故能標本兼顧、治病求本扶正。
2、中藥保留灌腸直接引藥入腸,提高了藥物生物利用度,且運用得當能迅速、顯著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與中藥口服方聯合用藥提高遠期療效,內外同治,能真正實現中醫藥全方位、多靶點治療的目的。
3、對於長期依賴刺激性瀉劑的功能性便秘患者,配合針刺可以調節腦-腸軸功能,促進腸動力,逐步減少及撤除破壞結腸壁內神經系統功能的刺激性瀉劑。臨床有協同作用,有助於提高療效,對於結腸慢傳輸性便秘和出口梗阻性便秘均有效。
4、生物反饋療法系一種新興生物行為治療方法,趨向作為功能性便秘的首選治療,通過反覆的治療訓練幫助患者重新建立新的中樞控制能力,增強肌肉力量,恢復神經對盆底肌肉的支配作用,提高其控便(尿)和排便及其他盆底肌肉的生理功能。此方法安全、無痛苦、無創傷,臨床療效滿意,與藥物及手術治療相比有明顯的優勢。
我國慢性便秘診治指南中強調,便秘的診治應針對不同類型進行個體化的綜合治療,多學科合作治療便秘更有利於改善患者症狀,多種治療方法的結合也將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