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是一組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疾病,嘌呤代謝中有關酶活性的先天性或後天性缺陷導致尿酸生成過多,尿酸排出過少,或二者兼而有之,使血漿尿酸鹽濃度超過飽和限度。通常以大於420umol/L定為高尿酸血癥。
中醫病因病機:
古代醫家認為,由於素體虛弱,衛外不固,復感外邪,內外相因,風寒溼熱留注經絡關節,淫居脈道之中,日久邪氣纏綿不去,血滯成瘀,深入骨骼而現痺證,若痺證進一步發展,病邪鬱久化熱或病邪由淺入深,由經絡而入臟腑則產生相應的臟腑病變。邪傷腎陰,陰虛內熱,熱熬津液,尿中雜質結為砂石,則為石淋;溼熱浸淫,熱傷腎絡,迫血妄行則為血淋;故病變初期在關節經絡,後期則傷及腎臟,既可表現為腎虛內熱,砂石阻滯,又可表現為腎氣虧損,封藏失職,甚至脾腎兩虧,溼濁留滯之證。
臨床表現:
1、無症狀高尿酸血癥:不少高尿酸血癥可以持續終生不出現症狀,稱為無症狀高尿酸血癥。
2、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是原發性痛風最常見的首發症狀,好發於下肢關節,起病急驟,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出現明顯的紅腫熱痛,可伴有頭痛、發熱、白細胞增高等全身症狀。半數以上患者首發於足拇指,踝、膝、指、腕肘關節均為好發部位。持續數天或數週可自然緩解。
3、痛風石及慢性關節炎:尿酸鹽在關結內沉積增多,炎症反覆發作進入慢性階段而不能完全消失,引起關節骨質侵蝕缺損及周圍組織纖維化,使關節發生僵硬畸形、活動受限。尿酸鹽結晶可在關節附近肌腱、腱鞘及皮膚結締組織中沉積,形成黃白色,大小不一的隆起贅生物即所謂痛風結節,常發生於關節軟骨、滑囊、耳輪、腱鞘、腎臟間質等處。
4、腎臟病變:
(1)痛風性腎病:輕度腎區痠痛,早期出現血尿蛋白尿,進而出現夜尿增多,尿比重偏低等現象,終由慢性氮質血癥發展為尿毒症;
(2)急性尿酸性腎病:由於大量尿酸結晶廣泛阻塞腎小管腔,導致尿流梗阻而產生腎功能衰竭症狀;
(3)尿路結石。
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1、血清尿酸鹽測定:通常以大於420umol/L定為高尿酸血癥
2、尿液尿酸測定:正常飲食24小時尿酸排出在3.6mmol/L以下
3、滑囊液檢查:急性期如踝、膝等較大關節腫脹時可抽取滑囊液進行旋光顯微鏡檢查,於白細胞內可見雙摺光的針形尿酸鈉結晶有診斷意義
4、X線檢查:反覆發作後可有骨質改變
5、痛風石特殊檢查:對痛風石可作活檢。
診斷與鑑別診斷:
診斷:中年以上男性,突然發生足趾、踝、膝等處單關節紅腫熱痛,伴或不伴血尿酸鹽增高,即應考慮痛風可能,如秋水仙鹼治療有特效則可診斷為痛風;如在滑囊液檢查找到尿酸鹽結晶即可確立診斷。
治療:
西醫治療:
1、飲食控制:合理控制熱量攝入,蛋白質每日0.8~1g/kg體重,忌食油炸食物,忌食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沙丁魚、鳳尾魚、海鮮、啤酒、濃的湯汁、火鍋中的高湯等。
2、急性發作期治療:
(1)秋水仙鹼;
(2)非甾體類抗炎藥如芬必得、扶他林等;
(3)強的松。
3、間隙期及慢性期治療:
降低血尿酸藥物:別嘌呤醇、苯溴馬隆等;
4、中和尿酸:口服小蘇打片或者靜滴碳酸氫鈉。
中醫治療:
急性期屬於熱痺證:起病急驟,關節疼痛,局部紅腫灼熱,痛不可觸,屈伸不利,得冷稍舒,多有發熱,惡風,多汗,心煩口渴,舌質紅,苔黃,脈滑數。白虎桂枝湯合宣痺湯加減。
後期多屬於氣血虛痺證:反覆不愈,關節疼痛,時輕時重,面色無華,心悸自汗,頭暈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濡。益氣活血,調補肝腎。獨活寄生湯加減。
急性期紅腫熱痛明顯,局部可以外敷金黃膏。
預後:
飲食控制、定期檢查血尿酸情況,積極治療,預後尚可。
中醫調護:
首先控制飲食,避免高嘌呤食物攝入,多吃素食,多飲水,不飲酒。特別注意不可長時期服用止痛藥預防和治療痛風,痛風結石長期阻滯於關節導致關節變形,後期失去功能,痛風結石梗阻於腎臟導致腎盂積水,影響腎功能,需要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