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03 20:52


  中醫將手足心發熱分為疳積脾虛和血虛陰虧兩種。 1、疳積脾虛,手足心發熱 其原因一是飲食不節,即有的飲食無度,食不定時,常吃零食,長期下去可損傷脾胃功能,引起運化失常,形成積滯,積滯日久,水谷精微無能吸收,形成疳積而發熱。 二是患其它疾病後,如吐瀉,痢疾、寄生蟲病等治療不當,遷延日久,損傷氣血,導致營養不良而形成疳積發熱。這部分常見為手足心發熱,面黃肌瘦,毛髮乾枯,腹部脹大,食慾不佳,常食異物,夜睡不寧,大便較稀,有不消化食物,小便黃濁如米泔。 2、血虛陰虧,手足發熱 其原因多由於平素體質虛弱,或大病、熱病後,失於調理,陰血耗傷,正氣尚未恢復而致。這部分常表現為手足心發熱,形體消瘦,精神萎靡,咳嗽少痰,目眩耳鳴,口乾舌燥,午後潮熱,顴紅盜汗,小便頻數,大便秘結。 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還要注意補充一定數量的富有營養的食品,多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以促進體質的恢復。

手心腳心發熱怎麼辦相關文章
那麼手心腳心發熱怎麼辦? 應保陰潛陽,宜清淡,遠肥膩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魚類等清淡食物,對於蔥、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則應少吃。 此外,出現手足心熱、心煩、口乾、失眠、盜汗等陰虛之證,可選用有滋陰清熱、養心安神的食品,如糧食中的小米、大麥、小麥、玉米、赤小豆;蔬菜中的大白菜、冬瓜、黃瓜、紫菜、豆腐;水果中鴨梨、西瓜、百合、蓮子、大棗;肉類中白鴨肉、鵝肉、鯽
發布於 2023-11-30 02:38
0評論
正常的人的體溫和手腳應該是冬天暖夏天涼的。這些女性之所以會有“變溫”的現象主要是“血虛”。 為甚麼“血虛”的人就會冬天冷夏天熱呢?我們體溫的恆定是靠血液的不斷循環流動完成的。當人們“血虛”時,冬天就會因為血液比較少,血液循環到四肢末梢的速度會很慢,量也會減少,所以手腳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也就得不到血液帶來的熱量的溫煦,因而冬天的手腳會冰冰的;而夏天,隨著氣溫的升高,人體的體溫也會升高,人體之所以維
發布於 2023-11-30 02:25
0評論
這種症狀很常見,俗稱血熱。 由於腎陰虛、津液分泌不足引起的,可以喝冬瓜燉烏雞湯、炒西瓜皮來慢慢調養,也可以諮詢中醫,開藥方。平時應注意少吃動物肝臟、牛羊肉、海鮮等食物,以清淡為主。
發布於 2023-03-03 20:45
0評論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果蔬,高蛋白類的食物,多喝水,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分,多參加各種運動鍛鍊,加強體質,還要有科學的生活規律,不要經常熬夜,以免破壞正常的生理規律,造成荷爾蒙的分泌失衡甚至不足,進而引發其他疾病,還要保證注意休息,充足睡眠.
發布於 2023-03-03 20:59
0評論
專家表示,人各不同,體質各異,如氣虛、陽虛、陰虛、氣鬱等。手心腳心發熱,通常伴有口乾、舌紅等症狀,屬於典型的“內熱體質”。 每種體質的人有相應的飲食禁忌,如果能夠對症享受美食,對健康會大有幫助。從臨床看,脾胃虛寒、內熱體質的患者較多,這兩類體質的人在夏季食品的選擇上應有所區別。 內熱體質的人動則汗出,怕熱,口乾、喜熱飲、手心腳心熱、舌紅、大便乾燥。有類似狀況的人可以適當吃些涼性的東西,也可以吃一
發布於 2023-11-30 02:51
0評論
氣虛質的人常常表現為肌肉不健壯,乾性皮膚較多見,性格內向,容易氣短,喜歡安靜,易感冒,常出虛汗,經常感到乏力。這類人在飲食上可多食具有益氣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黃豆、白扁豆、雞肉等。少食具有耗氣作用的食物,如檳榔、空心菜、生蘿蔔等。這類人不宜做大負荷運動和大出汗的運動,忌用猛力和做長久憋氣的運動,以免耗損元氣。 氣鬱質的人以體形瘦者為多,常感到悶悶不樂、多愁善感,常感到胸脅脹痛,容易心慌,心悸,喉部
發布於 2023-11-30 02:31
0評論
讓孩子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湯,可以吃點金銀花露和綠豆湯等,通過尿液來加快身體代謝產物的排洩,少吃一些容易上火的食物。 保持屋內的溼度和溫度,不要讓屋內太熱,寶寶好動愛出汗,補水不及時就容易上火。 不要給寶寶穿得太多。因為小兒處在生長髮育過程中,新陳代謝特別旺盛,加上小兒喜歡運動,如果穿得過多就容易出汗,出汗時毛孔大開,若遇到冷風,很容易造成感冒。而寶寶適當地少穿一些,感覺有些冷,全身的毛孔都是收
發布於 2024-05-24 20:30
0評論
概述 心悸也不算是一種甚麼大病,只是我們的一種自我感覺的變化。我以前經常覺得自己心臟跳個不停,時常還感覺自己呼吸都很困難,以為有甚麼大問題,一查才知道是心悸。醫生說有時候健康人在劇烈運動後、也會感覺到心悸,心慌,這都屬於正常情況,患有心悸的朋友也不要擔心,我們只要知道是甚麼原因引發的心悸?對症治療就好了。下面我給大家講一下心悸時我們該怎麼治療,意見如下。 步驟/方法: 1、 在心悸發生時,我
發布於 2024-05-06 21:27
0評論
父母一定要注意讓孩子合理飲食,少吃膨化食品,多吃新鮮水果、時令蔬菜、粗纖維食物,如豆製品、白木耳、黑木耳、小米、大麥、扁豆、黃瓜等,水果可選鴨梨、香蕉、大棗、獼猴桃等。上述食品均為甘寒、甘涼或甘平之品,甘酸而化陰,寒涼可治熱,正好可補陰去內熱。 如果孩子還伴有口臭、夜間磨牙、流口水、睡眠不安等情況時,爸爸媽媽們應該根據情況給予消食的藥物,例如四磨湯、健胃消食片等;一旦孩子出現發熱、腹瀉、厭食等情
發布於 2024-05-24 20:36
0評論
是指病人體溫升高,雖經檢查未能確診的狀態,即使做出診斷,也通常是一個排除性診斷,即,消除所有可能性直到僅存一種解釋而得出的診斷。定義1961年Petersdorf和Beeson提出了以下標準:1、體溫多次高於38.3°C(101°F)上?至少3個星期無法確診?至少在醫院1周的檢查一個新的FUO定義,其中門診病人(這反映了當前的醫療行為)更受到重視,規定:2、3次門診隨訪或3天在醫院治療沒有確定病
發布於 2022-10-01 08:19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