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05 15:31

  經導管瓣膜植入術經過十多年的研究,材料和方法逐漸成熟,其中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應用最為廣泛,全球累計治療了近十萬例患者。已經成為既往外科治療無望患者的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其次是肺動脈瓣膜的植入,全球應用5000餘例,臨床應用證明方法簡單,療效可靠,安全。對其他瓣膜病的介入治療器械也設計和研製中,有些已經應用於臨床,如二尖瓣夾合術(累計7000餘例),經冠狀竇二尖瓣環成形術,人工心臟病生物瓣衰敗後的瓣中瓣技術。可謂是種類繁多,全面發展,遍地開花。而國內瓣膜病介入治療發展緩慢,遠遠落後於國外,從材料研究到應用技術方面均有巨大差距。

  1、建立了一整套瓣膜材料處理、瓣膜縫合、瓣膜功能檢測的流程。我們首先對實驗動物的四個瓣膜區的應用解剖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設計出了瓣膜材料裁剪的整套器材,為規模生產瓣膜提供了思路。其次,在瓣膜材料的處理上,與多家國內知名高校的生物力學實驗室合作,從生物瓣膜取材,瓣膜材料的處理,瓣膜功能檢測等問題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基本掌握了一整套瓣膜處理方法,並重點解決了如何縫合瓣膜,如何摺疊瓣膜便於輸送,如何延長瓣膜壽命這幾個方面的關鍵技術。早期研製的瓣膜支架,無論在體外疲勞測試,還是在動物體內的實驗研究都獲得了理想的數據,最早植入到動物體內的生物瓣膜支架是在2007年10月,到目前已經達到6年,最近的隨訪證實瓣膜功能良好。

  2、建立了新型肺動脈瓣關閉不全動物模型、三尖瓣膜關閉不全動脈模型,急性、慢性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動物模型,為瓣膜病介入治療器材研究提供了新實驗方法。所建立的動物模型均通過介入的方法實現,建立模型過程簡單,效果明確。採用直管狀支架植入到肺動脈瓣膜處,將肺動脈瓣擠壓到血管壁,建立肺動脈瓣膜關閉不全動物模型。採用導絲穿瓣葉,進行球囊擴張的方法,將主動脈瓣葉撕裂,建立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動物模型。另外,還採用鉗夾方法拉斷三尖瓣腱索,建立三尖瓣關閉不全動物模型。

  3、新型瓣膜支架系統的研製,並進行相關的動物實驗研究。最早我們考慮到右心繫統壓力比較低,植入瓣膜支架的可行性比較大,首先從肺動脈瓣膜支架植入進行研究。早期研製的一種類似“酒杯狀”的帶瓣膜肺動脈自膨脹支架,可以通過血管路徑以及穿刺右心室壁的方法植入,獲得了比較理想的實驗效果,設計的瓣膜支架被該期雜誌錄用為封面圖片,並且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此外還設計了球囊擴張的帶瓣膜肺動脈瓣膜支架,同樣獲得了比較理想的實驗效果,後續的實驗觀察正在進行中,有望日後申請用於臨床。完成肺動脈瓣膜支架植入動物實驗後,我們開展了帶瓣膜三尖瓣支架植入實驗研究,設計了一種“沙漏”狀的雙盤帶瓣膜三尖瓣膜支架,進行了動物實驗研究,這種新型的瓣膜支架裝置被國內外的同行所認可,不僅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瓣膜支架的圖片被國外知名專家在多次會議上作為有關瓣膜支架研究進展的內容所引用,被作為一項比較有新意的研究提出。在主動脈瓣膜支架研究方面,我們也投入了較大的精力,早期設計了一種“W”型帶瓣膜主動脈,成功進行了動物實驗研究。後來設計一種啞鈴樣的帶瓣膜自膨脹支架,該支架突出的特點是可以通過比較小的鞘管植入,且可以調整位置,動物實驗隨訪半年,得到了比較理想的實驗數據。最近3年來,我們與樂普公司合作研製的自膨脹帶瓣膜主動脈支架,吸取了國外瓣膜支架的一些元素,同時大膽了進行了一些改進,目前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動物實驗,早期的結果比較喜人。同期,我們還進行了球囊擴張主動脈瓣膜支架的動物實驗研究,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實驗動物正在隨訪過程中。這些資料的取得必將為國產主動脈瓣膜支架產品用於臨床提供實驗基礎。

  4、一些新的瓣膜病介入治療方法得到了實驗的證實。我們首先提出了二次植入帶瓣膜支架套疊法植入解決人工瓣膜衰敗、金屬疲勞的新觀點。實驗證實,經導管人工瓣膜二次植入有望成為解決生物瓣膜衰敗、金屬材料疲勞的首選方法,操作安全可行。目前該方法已經被國外同行廣泛的應用於臨床。近年來,通過大量的動物實驗研究,我們提出了針對重危急性主動脈瓣破裂傷,以及極高危主動脈瓣膜病的高齡老人,緊急狀態下在冠狀動脈開口上方植入帶瓣膜支架,作為一種搶救性治療的新方法。

  過去的幾年,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在國內的多家心臟中心零星的開展了臨床的應用,此舉雖然激發國內心血管專業同道們的參與熱情,縮短與國外的差距。但筆者認為,由於進口的瓣膜支架系統在我國目前還沒有解決合法化使用的問題,以及昂貴的醫療費用嚴重製約了該技術在國內的發展,因此,短期內國內大規模開展這項技術幾乎不可能。如能實現器材的國產化,則可能真正意義上解決目前該技術面臨的難題。我們和國內的許多同行一樣,潛心研究,充滿熱情,但我們也清醒的看到,要實現器材的國產化,絕非易事。面臨四個需解決的瓶頸,一是實驗動物模型與臨床情況完全不同,如患者主動脈瓣膜鈣化,瓣口狹窄,瓣上主動脈擴張,放置瓣膜支架定位容易,固定牢固。而動物實驗中主動脈的解剖結構是正常的,解剖形態也不一樣,導致實驗中瓣膜支架的定位、固定困難。即使實驗成功,應用於臨床的瓣膜支架仍需要重新設計。二是審批週期長、費用高。作為三類醫療器械,按照現有審批程序,完成產品註冊需要數年時間。另外送檢的瓣膜材料數量大,費用高,商家不願意涉足。三是醫療單位與企業之間缺乏非常的密切合作。需要組建多方面的高水平的研究團隊,按照國際標準制定長遠的研究計劃。另外,還需要國家有關管理部門和積極參與,如組織材料學和心血管專業的專家,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和具有指導作用的臨床試驗方案,以保證審批過程規範和有章可循。四是技術難度大。國外早期30天死亡率高達10%,隨著技術進步和經驗積累,死亡率已明顯降低,要達到國外目前的先進水平,必須按照高水平的要求標準組建團隊,強化技術培訓。可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提高國內醫生的操作技能,保證此項技術高水平的健康發展。

經導管瓣膜病介入治療器械研製相關文章
1、經導管肺動脈瓣膜置換術全球每年出生的新生兒中先心病大約150萬,其中右心室流出道狹窄病變(肺動脈閉鎖,肺動脈狹窄,法樂四聯徵,雙腔右心室,大血管轉位等)的發生率為22%,約35萬人。這些患者的外科治療中,30%需要植入人工管道,人工管道植入後平均10年後因瓣膜鈣化,血栓等原因引起臨床症狀惡化需要再次手術。再次手術的死亡率高達7%。如此後第二次,第三次再手術,死亡率均大於10%。因此,經導管植
發布於 2023-03-05 16:16
0評論
傳統外科開胸手術是先心病治療的主要方法。簡單畸形的外科手術成功率接近100%。但外科手術需開胸,或f和)體外心肺轉流,損傷大,術後恢復時間長,並會帶來手術併發症和留下手術瘢痕,對患者造成長久的身體和心理上的創傷。此外,動脈導管未閉(PDA)和房間隔缺損(ASD)、室間隔缺損(VSD)外科術後有一定的再通率,其中一部分需要再次手術治療。一定的併發症發生率和外科手術帶來的美容等問題,都引起人們試圖通
發布於 2023-02-06 08:17
0評論
我院心內,外科於今年5月在國內率先聯合開展併成功為一名37歲男性二尖瓣置換術後瓣周漏患者實施經胸小切口穿刺導管封堵治療。該患者曾診斷風溼性心臟病於17年前行主動脈瓣和二尖瓣置換術,術後一度症狀改善,但是最近半年來再次出現夜間呼吸困難,活動後乏力。經檢查心臟彩超提示二尖瓣機械瓣瓣周漏並導致心腔內血液重度返流,左心腔擴大。一般傳統再次開胸置換人工瓣或者行瓣膜修補創傷大,手術風險高,而介入堵閉瓣周漏又
發布於 2023-02-06 08:27
0評論
    凌晨5點,老陳從睡夢中驚醒,胸口象有塊巨石,疼痛難忍。家人呼叫了“120”,擼胸抹背忙做一團。一個小時後,老陳躺在了醫院導管室的手術檯上。消毒、鋪單、局麻、穿刺、置管。。。一針造影劑注入了老陳的主動脈,醫生髮現,老陳的右側冠狀動脈完全閉塞!十幾分鍾後,一枚小小的金屬支架送入了心臟閉塞的血管,再次造影顯示,右冠狀動開通,血液重新注入了缺血的心肌——老陳的心臟恢復了活力,生命得救了。這是發生
發布於 2023-01-29 14:47
0評論
       近年來,隨著神經影像學、導管技術和材料、計算機等科學的迅速發展,血管內介入技術在治療腦血管病方面日臻成熟,以其微創、安全、有效等特點受到醫生與患者的肯定,目前已成為腦血管病的重要治療方法之一。以下幾個領域尤其受到臨床醫生的關注。      1.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顱外段頸動脈狹窄是一類常見病,是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的常見病因。近年來,針對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日益得到重視,對於頸動脈內膜
發布於 2022-12-25 23:00
0評論
經皮或經心尖在非體外循環下行主動脈瓣置換術是近年來心血管外科的一個巨大進步,可以使那些重症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獲益。此手術開始於2002年,目前在國外已應用於臨床病例。手術的安全性較高,手術相關死亡率已明顯下降,成為一種挽救重症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的最佳手術方式。介入主動脈瓣置換術主要有三種方法:順行法(經靜脈穿刺房間隔經左心房-二尖瓣-左心室途徑)、逆行法(股動脈-主動脈路徑)及經心尖法。目前最常用的
發布於 2023-02-20 13:41
0評論
介入治療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邊緣性學科。它是在醫學影像設備的引導下,以影像診斷學和臨床診斷學為基礎,結合臨床治療學原理,利用導管、導絲等器材對各種疾病進行診斷及治療的一系列技術。即:在影像醫學(X線、超聲、CT、MRI)的引導下,通過經皮穿刺途徑或通過人體原有孔道,將特製的導管或器械插至病變部位進行診斷性造影和治療的學科。或組織採集,進行細胞學細菌學及生化檢查。我們耳熟能詳的
發布於 2023-02-04 01:42
0評論
介入治療是是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進行的一種微創性治療--就是在醫學影像設備的引導下,將特製的導管,導絲等精密器械,引入人體,對體內病態進行診斷和局部治療. 介入治療應用數字技術,擴大了醫生的視野,藉助導管,導絲延長了醫生的雙手,它的切口(穿刺點),僅有米粒大小,不用切開人體組織,就可治療許多過去無法治療,必須手術治療或內科治療療效欠佳的疾病,如腫瘤,血管瘤,各種出血等.介入治療具有不開刀,創傷小,
發布於 2024-01-11 22:56
0評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靜脈內不正常凝結引起的疾病,血液迴流受阻,出現下肢腫脹、疼痛、功能障礙。血栓脫落可引起肺栓塞,DVT如在急性早期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血栓計劃,常遺留靜脈功能不全,稱為血栓後綜合徵(PTS)。DVT分為中央型、混合型和周圍型,其中中央和混合型對肢體功能危害較大。對DVT實施導管介入治療宜從安全性、時效性、綜合性和長期性等方面考慮。1、安全性:對長段急性血栓
發布於 2022-11-25 01:06
0評論
近年來,隨著神經影像學、導管技術和材料、計算機等科學的迅速發展,血管內介入技術在治療腦血管病方面日臻成熟,以其微創、安全、有效等特點受到醫生與患者的肯定,目前已成為腦血管病的重要治療方法之一。以下幾個領域尤其受到臨床醫生的關注。1、顱內動脈瘤的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始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早期,介入治療僅適用於動脈瘤形態和部位不適合手術夾閉或臨床狀態較差的患者。隨著導管技術和栓塞材料的不斷改
發布於 2023-03-14 09:1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