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好旅遊的張先生在退休後去了不少名山大川,不但老有所樂而且鍛鍊了身體。自從幾個月前不小心弄破大腳趾後,破損處一直沒長好,自己在家用碘伏、中草藥泡腳不見好轉,反而潰瘍越來越大,周圍也開始發黑。隨著症狀加重,他走不了幾步路小腿就開始出現酸脹疼痛。經醫院診查後才知道,原來有十幾年糖尿病史的張先生出現了併發症,這是“糖尿病足”的表現,需要積極的手術治療,不然腳趾會越壞越厲害,最後可能要截肢,如繼發感染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神經或血管病變所造成的下肢異常的總稱,包括感染、潰瘍、深部組織破壞等一系列病變。簡言之,是由於過高的血糖對下肢的中小動脈造成破壞,引起動脈的狹窄,管腔變小,血流變慢,甚至動脈堵塞,造成下肢缺血,而由於糖尿病患者本身並存有神經的病變,對下肢缺血所造成的各種症狀(如疼痛等)缺乏足夠的反應,未能引起充分重視,使得病情進一步發展,最終缺血的肢體開始感染、潰瘍、壞死、甚至截肢。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也是導致糖尿病病人截肢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據報道5%-10%的糖尿病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足部潰瘍,如並存吸菸、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危險因素,糖尿病足的發生率更會成倍增長。
其實,只要能早期發現並積極治療,糖尿病足能夠得到良好控制。如上文所述,在糖尿病與下肢感染、潰瘍、截肢之間,有一箇中間環節――下肢血管的狹窄甚至堵塞,這正是治療的重點與難點。但是,患者自己如何知道它們有沒有狹窄甚至堵塞呢?
一般來說,糖尿病足最開始的症狀是肢體發涼、麻木,在行走一段距離後小腿出現疼痛,當這些症狀出現時,糖尿病患者就要注意了,此時的下肢動脈已經開始出現狹窄,而當行走出現疼痛的時間越來越短,甚至在休息時小腿也隱隱作痛,那表明動脈幾乎要閉塞了,再不治療,可能就要發展到截肢。這時候要做的是儘快到有血管外科專科的醫院進行系統檢測,有經驗的血管外科醫生通過體格檢查就能判斷是否發生了動脈堵塞,可以確診的檢查方法包括彩超、CT、磁共振以及血管造影等。
早期發現是治療糖尿病足的關鍵,剩下的就要靠醫生治療了,除了輕度的不影響生活質量的病變可以選擇藥物加鍛鍊保守治療外,如果症狀較重或者已經形成潰瘍甚至組織壞死,則必須要進行外科手術治療。治療的方法有傳統的外科手術治療及新興的血管腔內微創治療兩種方式。經過血管外科專家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血管腔內微創治療創傷小(局部麻醉)、感染率低(穿刺口僅幾毫米)、術後恢復快(休息一天即可下床活動)、遠期併發症少(不用長期臥床),特別適合全身情況差、易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隨著這項技術的發展,現在不僅能夠微創開通閉塞的髂、股、N等動脈,膝下較細的動脈甚至足部的微細血管也能開通。對糖尿病足治療尤其有效的PPL(足背-足底血管環)開通技術就是筆者在2009年9月在國內首先開展的。
血管病變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與生命。對糖尿病患者而言,除了積極、有效地控制血糖外,還應該對糖尿病併發症如下肢血管病變有足夠的重視,及時就診,抓住有利的治療時機施行有效的治療,降低肢殘率和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