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到有人說“我得了下肢脈管炎”這句話。但各人的表現並不相同,有人小腿“青筋”突起,形似蚯蚓盤繞;有人腳上乾枯、發紫、發黑,好似老樹枝;有人小腿粗壯、腫大,好似“大象腿”。老百姓把這些都叫做“脈管炎”,但從醫學上講,它們的病因是不同的,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下面我們就來細數區分這三種“脈管炎”。上海長海醫院血管外科田文
靜脈性“脈管炎”
很多人把下肢靜脈曲張叫做“脈管炎”,這是一種下肢靜脈功能不全引起的疾病。病人常常抱怨,小腿上“青筋”突起,走路時容易酸脹、疲勞,腿腫。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出現小腿、足踝部的黑色半點,融合成片,伴有皮膚“油亮”,毛髮脫落。到後期,足部一旦發生碰傷等情況,就會出現傷口不易癒合,創面逐漸擴大等症狀。這些症狀可以從年輕時就出現,如不保護,一般經歷10-20年會發展到後期,給患者帶來很多的不便與痛苦。
如何預防和治療?對於下肢靜脈性疾病,物理療法是最重要的手段。平時減少長時間的站立與行走,1-2小時就將下肢抬高5分鐘左右促進靜脈迴流,利用醫用彈力襪支持下肢靜脈,這些方法有利於減緩疾病的發展。如果病情較為嚴重,影響生活,就需要到醫院進行手術治療。
動脈性“脈管炎”
動脈性“脈管炎”也有兩種類型,老年人通常由下肢動脈硬化閉塞引起,而青年人通常是由於下肢動脈炎症引起。雖然病因不同,都會引起動脈血管狹窄、閉塞導致的下肢血供減少,引發症狀。這種類型的“脈管炎”開始時會感到足部“發冷”,後逐漸發展到行走一段距離後下肢酸脹、疼痛,需要休息幾分鐘才能繼續行走,行走距離會越來越短,逐漸出現下肢靜息時的疼痛,最後出現足趾缺血、發黑、壞死。
對於這種類型的“脈管炎”,最重要的措施是戒菸。下肢動脈硬化性疾病是全身性疾病,一些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常見措施如飲食控制、多運動、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脂血症以及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是基本措施。需積極去醫院治療,定期檢查,注意控制疾病發展。一旦發展到壞死等不可逆的階段,就需要進行截肢治療。
淋巴性“脈管炎”
淋巴性“脈管炎”目前比較少見。人體下肢的脈管系統分為動脈、靜脈和淋巴管,動脈的作用是供應血液至肢體,靜脈的作用是讓血液迴流至心臟,淋巴管的作用是收集組織液迴流。一旦淋巴管阻塞、發言,就會造成下肢的腫脹,長期發展就會造成皮膚增厚、粗糙,堅韌如“象皮”,可以稱為“象皮腫”,一旦發生皮膚破潰,傷口經久不愈。這種類型的“脈管炎”需要至醫院治療,找到阻塞的原因。同時,進行有效的物理療法保護,方法同靜脈性的“脈管炎”。
另一種急性的淋巴性“脈管炎”是淋巴系統的感染,稱為“丹毒”、“流火”,表現為下肢足部至小腿紅、腫、熱、痛,常伴有全身發熱等症狀,需要去醫院進行大劑量青黴素治療。這類病人通常有足癬,在平時注意控制可以有效的預防疾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