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一些腰腿疼痛的患者去醫院就診,經過一系列檢查後,被確診為腰椎管狹窄,醫生建議手術治療時,病人都開始害怕了,擔心手術的創傷及術後的效果,那麼腰椎管狹窄是否非常嚴重?是否一定需要手術治療?有沒有一種微創的治療方法呢?下面我們簡單的介紹下腰椎管狹窄的相關知識。
腰椎管狹窄是指各種形式的椎管、神經管以及椎間孔的狹窄,及軟組織引起的椎管容積改變及硬膜囊本身的狹窄等引起的一系列腰腿痛及一系列神經系統症狀出現。稱為腰椎管狹窄症。因為椎管的狹小,壓迫了位於椎管中的馬尾神經產生腰腿痛等症狀。如果椎管側方狹窄則神經根也會受到嵌壓,引起軸漿因受壓中斷;神經體液運轉障礙;神經鞘膜相對膨脹;刺激神經末梢;又因血運受阻則組織缺氧;靜脈迴流受限局部淤滯等,這些構成產生腰腿疼的病因。腰椎管狹窄的原因有很多,醫學上分為先天性和繼發性兩大類,以繼發性最常見,其中腰椎退行性改變又是引起繼發性腰椎管狹窄的最主要原因。與機器久用會磨損的道理相似,稍有不同的是人的腰椎在磨損時會出現自身修復。人體內的自身修復,有的是有利的,有的是有害的,腰椎退變引發的有害修復有骨刺生長、韌帶增生肥厚等,此類修復會引起腰椎管狹窄,使脊髓和神經受壓迫。腰椎管狹窄的臨床症狀主要為腰腿疼痛,但與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腰腿疼痛是有區別的。腰椎管狹窄引起的疼痛相對輕,緩慢發病,呈間歇性跛行,逐漸加重,多沒有明顯的腰部外傷史。多數腰椎管狹窄患者,在行走一段時間後會出現下肢疼痛加重,或有明顯的沉重感,如同雙腿灌滿鉛,彎腰或下蹲休息一段時間後症狀會減輕,可繼續行走。但隨著病情加重,行走的距離越來越短,但患者在騎自行車或彎腰活動時,可不受影響,這是因為腰椎在彎曲狀態下能緩解狹窄椎管對脊髓、神經的壓迫、摩擦。也有一些患者,在晚上臥床休息狀態下腰腿痛反而加重。這些腰腿痛特點可以用來鑑別腰椎間盤突出與腰椎管狹窄。
保守治療的主要措施是腰背肌功能鍛鍊,以加強腰椎的穩定性,緩解疼痛。生活中,患者會不自覺地使腰部保持前彎姿勢,這種姿勢可以緩解腰腿疼痛,但久而久之會引起腰背肌肉勞損,出現新的疼痛。一旦椎間盤突出伴有椎管狹窄,使用牽引、推拿、復位能加重刺激椎管內軟組織和神經根的水腫而加重壓迫症狀,此病屬於無菌性炎症,理療、打針、吃消炎藥是沒有辦法徹底治癒的,我們採用CT引導下的神經根鬆解術從根本上去除腰椎管狹窄引起的神經症狀。
CT引導下的神經根鬆解治療:
對於腰椎管狹窄的患者,如果符合以下條件,可以採用CT引導下的神經根鬆解術治療:
(1)腰椎管狹窄的患者,尤其是走路只能走四百米以內就出現間歇性跛行的患者(沒有糖尿病,沒有嚴重心腦血管的疾病,沒有惡性腫瘤)。
(2)腰椎間盤突出,頸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不願意接受大手術治療的。
(3)腰痛超過3個月,除外椎間盤突出,保守治療無效的或者不理想的患者(除外糖尿病)。
(4)頸肩痛,超過3個月,除外椎間盤突出,保守治療無效患者,除外糖尿病
該方法風險小,操作簡單,術後效果明顯,無副作用,住院時間短,不應用激素,是保守治療方法中的一種療效持久的綠色微創治療。
微創治療腰椎管狹窄症
發布於 2023-03-11 20:56
微創治療腰椎管狹窄症相關文章
腰椎管狹窄症?由於老化,腰椎小關節增生、椎板肥厚、黃韌帶增厚等引發的馬尾神經或神經根受壓迫引起下肢的麻木和疼痛。腰椎管狹窄症的原因?椎間盤突出,腰椎小關節增生、椎板肥厚,黃韌帶肥厚,韌帶骨化症,腰椎滑脫等。腰椎管狹窄症的症狀?臨床表現: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病人行走一段路程後逐漸加重的疼痛、麻木、沉重、乏力感等不得不停止行走。而蹲下或彎腰後,症狀即減輕或消失,然後又可以行走。疼痛或麻木可出現在小腿
發布於 2022-11-30 21:11
0評論
腰椎管狹窄症是由於椎管內黃韌帶肥厚增生、小關節增生內聚再加上椎間盤膨隆或者突出而導致腰椎中央管、神經根管或者側隱窩狹窄,最終壓迫馬尾神經或者神經根而出現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對於嚴重的腰椎管狹窄症患者來說,間歇性跛行伴疼痛、麻木症狀嚴重影響他的生活質量的。而這一類患者發病主要在中年以後,往往年齡偏大、節段多、手術耐受性差,對手術存在一定的恐懼感。此時他往往希望能夠通過微創技術改善他的症狀。而常規的
發布於 2023-03-01 09:16
0評論
各種疾病、創傷的治癒過程應該建立在一連串的人體生物學、生理反應的基礎之上。在脊柱(頸、肩、腰腿痛)手術中,本人始終堅持的理念是:儘可能地尋求通過對身體(機體)微小的損傷、最低程度的組織干擾直達病灶,最大限度地發揮人體本身與生俱來的治癒疾病的潛能來治療疾病,有利於恢復至最佳的功能狀態。治療的理念也由過去徹底、根治向階梯、侷限、微創的方向發展。內窺鏡技術是目前國際上脊柱微創的最新成就。該技術將先進的
發布於 2022-11-30 21:01
0評論
採用連續硬膜外麻醉,患者俯臥於拱形支架上。用C臂X線機確定擬手術節段,以此為中心作症狀側或症狀較重側棘突旁開1cm縱行切口,單節段長約2cm,雙節段3cm。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和腰背筋膜,骨膜下分離椎旁肌,顯露擬開窗減壓的椎板間隙、黃韌帶和小關節。移入手術顯微鏡,鏡下以無齒髓核鉗清除上下椎板和黃韌帶表面多餘軟組織,再次以雙極電凝止血。用椎板咬骨鉗或高速球頭磨鑽去除上位椎板下緣和下位椎板上緣部分骨質
發布於 2024-09-29 00:18
0評論
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加劇以及人們平均壽命的延長,很多老人會出現腰痛腰痠和行走一段距離出現勞累、下肢的疼痛、麻木和無力感,只能行走數百米甚至幾十米就不能再行走了,需要蹲下休息一會才能再走,到醫院就醫後醫生會告訴你你的腰椎管狹窄了,可能需要手術治療,那麼,甚麼是腰椎管狹窄呢?為甚麼年青時候不狹窄呢?腰椎管狹窄都需要手術治療嗎?甚麼樣的狹窄和狹窄的程度需要手術治療呢?手術治療有多大的風險呢?不手術治療
發布於 2023-02-19 05:06
0評論
(1)間歇性跛行:病人直立或行走時,下肢發生逐漸加重的疼痛、麻木、沉重感、乏力等不同的感覺,以致於不得不改變姿勢或停止行走,蹲下或休息片刻後症狀可減輕或消失,繼續站立或行走,症狀再次出現而被迫再次休息。因反覆行走與休息,其行走的距離則逐漸縮短。在爬山、騎自行車時,可不出現間歇性跛行。
(2)下腰痛:大多數腰腰椎椎管狹窄症患者都有下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腰痛。疼痛一般比較輕微,臥床休息則減輕或消失,腰
發布於 2024-09-29 00:45
0評論
甚麼是腰椎管側隱窩狹窄症? 臨床中有些病例,手術前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症,術中並無突出的椎間盤,或只有小的突起,主要病變為椎管側方狹窄壓迫神經根,我們稱為側隱窩狹窄症,以區別於主椎管狹窄。側隱窩指椎管向側方延伸的狹窄間隙,主要發生在三葉形椎管,以下位兩個腰椎處最為典型。一般認為側隱窩前後徑小於3mm以下者為狹窄,5mm以上者為正常,在此之間者為相對狹窄。那麼,側隱窩為甚麼會狹窄呢?先天因素可造成側隱
發布於 2022-11-26 06:06
0評論
一些腰腿疼痛的患者,去醫院就診,經過一系列檢查後,被確診為腰椎管狹窄,醫生建議手術治療時,病人都有複雜的心態,心裡有一連串疑問:腰椎管狹窄是否非常嚴重?醫師是否診斷正確?是否一定需要手術治療?還有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法?通常情況下,忙碌的門診醫師大多沒有時間詳細回答患者的這些問題,很多患者只好幾經周折跑好幾家大醫院求證,最後好不容易拿定主意,同意手術治療,這時常有好心的朋友、同事站出來提建議,這些建
發布於 2022-12-14 04:06
0評論
老王近3個月來,老是感覺腰部疼痛,走不遠就感覺左下肢麻木、沉重,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休息一會又能行走,但走不遠又走不動,這種情況越來越重,每次行走的距離越來越短,但騎車時毫無感覺,老王很奇怪,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老王的症狀很典型,他患上了腰椎椎管狹窄症,他的症狀在醫學上稱之為“間歇性破行”。這種症狀是由於腰椎椎間盤退變、椎體之間鬆動不穩,導致腰椎退變,成腰椎椎管、神經根通道及椎間孔隧道的變形或狹窄
發布於 2023-03-12 01:41
0評論
腰椎管狹窄症的症狀可以持續多年,隨著時間的推移,症狀逐漸緩慢加重,出現上述症狀之前的站立時間或者行走距離逐漸縮短。嚴重者,病人可能就只能站立不到五分鐘,或者行走十來步就會出現症狀而不能繼續行走。腰椎管狹窄症的病人不能長時間站立工作,不能長時間逛商場,不能長時間散步。儘管由於腰椎管狹窄症的病人不能長時間站立或行走,但在彎腰時往往不出現症狀。由於騎車是彎著腰的,因此,典型的病人雖不能長時間站立和平地
發布於 2022-12-13 00:02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