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是臨床常見症狀,其發生機制較為複雜,除與內科、耳鼻喉科疾患相關外,還與頸椎病的發生有關。由頸椎病相關因素引起的眩暈,稱之為頸性眩暈,在交感性頸椎病和椎動脈型頸椎病均可出現。
1、治療方法
1. 1、臥位拔伸理筋手法
(1)俯臥位理筋手法:取患者取俯臥位,以一指禪推法、滾法和按揉法在頸項、肩及上背部常規操作,約5min;接著以食、中、環三指指腹著力,由下而上沿直線平推,兩手協同,交替進行,包括督脈和兩側膀胱經的頸段,每條線各3-5遍;然後以中指指腹著力,以中等強度力量沿項韌帶及其兩旁自下而上彈撥,兩手交替進行,反覆3-5遍;最後在枕、頸項部的阿是穴(肌肉痙攣、關節突關節囊壓痛點),作深入的、較重的勾撥法,每處0.5 min,以使局部產生明顯的溫熱感為度。按揉百會、風池、天柱、天宗等穴,每穴0.5min,力度以患者能忍受為度。
(2)仰臥位拔伸手法:患者仰臥,醫者站於床頭側。讓患者頭頂靠住醫者腹部,保持中立位,下頜內收,頸略前屈,一助手固定患者雙踝。醫者一手掌根托住患者的枕部和頸上段,拇指與餘指鉗住患椎椎體的橫突後方(依據x線、觸診陽性點判定;如錯位為多節段,則先治療下段頸椎,後治上段頸椎),另一手固定於下頜,醫者身體後仰,帶動雙手協調用力縱向牽引,讓著力點位於患椎棘突之間,持續5-10s,當手下感覺深層頸肌牽緊、患椎間隙將被拉開時,突然平穩加力超限度頓拉,此時能聽見關節響聲或感到手下椎骨間的錯動感,效果更佳。可反覆操作3-4遍。頓拉的力量和幅度以病人能夠耐受為度。術後患者多有頸枕部明顯輕鬆感,甚至整個脊柱有通暢的感覺。操作中不做旋轉、扳法。
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療程,
1.2、溫膽湯口服 方藥組成:半夏15 g,陳皮9 g,茯苓15 g,甘草6 g ,枳實10 g ,竹茹9 g,黃連6 g,澤瀉12 g ,白朮12 g,生薑3 片,紅棗3 枚。加味:項部板滯者加葛根30g;噁心嘔吐者加代赭石30g、竹茹加重至15g;耳鳴者加磁石、石菖蒲各30g;視力模糊者加菊花、決明子各30g;失眠者加夜交藤15g、遠志6g、生龍牡各30g;氣虛明顯者可酌加黃芪、升麻;合併頭痛者可酌加川芎及蜈蚣、全蠍類以活血搜絡止痛。
每日1劑,煎服,20d為1療程。
2、討論
頸性眩暈是指頸椎及其有關軟組織(關節囊、韌帶、神經、血管、肌肉、椎間盤等) 發生器質性或功能性變化所引起的眩暈。其發病機制較為複雜,綜合相關研究文獻,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頸椎骨性病變。包括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突出、頸椎管狹窄及頸椎發育異常及畸形,使椎動脈受刺激或壓迫,導致椎動脈痙攣或狹窄,使椎-基底動脈血流減緩而導致缺血而致眩暈。(2)椎動脈周圍軟組織的病變,長期的如組織病變形成疤痕粘連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及其交感神經從而引起供血不足。(3)血流流變學的改變,主要指椎-基底動脈本身的硬化或發育異常導致管腔狹窄、管壁彈性減退等引起椎動脈血流減少而致供血不足。治療方面,有學者認為,糾正頸曲是治療本病的重要環節;也有學者認為,在壓痛點施行強刺激手法解除軟組織疼痛而消除和緩解症狀。我們認為上述因素互相聯繫、相互影響,治療中要互相兼顧。
仰臥位理筋拔伸手法法其實質包括俯臥位理筋手法和仰臥位拔伸手法兩步。一方面通過俯臥位理筋手法直接作用在壓痛點或頸部的一些陽性反應點,能迅速有效地緩解肌肉的痙攣、解痙止痛,並消除“筋結”、“筋聚”等病理反應現象,同時,彈撥理筋手法使軟組織鬆弛,血循環改善,既利於動力平衡的恢復,又能改善局部炎性狀況,可減輕因肌肉痙攣而加重對血管神經的壓迫和刺激,從而改善椎一基底動脈供血,有利於緩解頸性眩暈症狀。而且,還為拔伸手法做好準備。另一方面,仰臥位拔伸手法則通過手法力量對關節周圍韌帶關節囊的牽拉產生緊張性彈力,重新調整了關節位置,糾正了或部分糾正了關節錯縫、交鎖、滑膜嵌頓等局部環境,從而起到改善頭暈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臥位理筋拔伸法很好的改變了頸椎及其周圍組織的局部環境而起到了改善臨床症狀的作用。
頸性眩暈屬祖國醫學“骨痺”、“血痺”、“項強”、“眩暈”範疇,多因風寒溼邪侵襲及外傷、勞損等導致筋出槽、骨錯縫,最終引起氣血癖阻,筋脈不榮,清竅失養導致頸項疼痛,眩暈等症狀。針對本病的治療,一般以活血祛癖、舒筋活絡為基本治療原則,而手法治療在這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如《內經?離合真邪論》指出應“扣而循之,切而散之,按而止之”,《醫宗金鑑?正骨心法要旨》雲:“骨縫開錯,氣血疲滯,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經絡,能通鬱閉之氣,摩其奎聚,以散癖結之腫,其患可愈”。手法治療達到通經活絡,糾正其錯位或紊亂,氣血通暢,則眩暈、頭痛等症隨之而愈。中藥內服治療則多以風、痰、瘀、虛病理因素進行立法方藥,我們認為,頸性眩暈主要以髓海不足,痰瘀交阻,升降失司而痰擾清竅為主要病機。臨床多見痰濁中阻或鬱而化熱,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竅矇蔽。故症見頭目眩暈視物旋轉,甚至仆倒,伴見噁心、嘔吐痰涎及胸悶、納差等。故選用溫膽湯為主加味治療。方中二陳湯加白朮燥溼化痰、健脾和胃;加入竹茹、枳實滌痰降逆;澤瀉助茯苓利水化濁。全方共奏燥溼祛痰、健脾和胃、清中化濁之效,使清升濁降則眩暈自除。
3、優勢
頸性眩暈的病機比較複雜,治療也比較棘手。臨床上往往需要綜合治療,且中醫中藥在這方面有極大的優勢。本方法為作者多年的臨床總結。其優勢在於手法(臥位拔伸理筋手法)配合中藥口服,從中醫整體觀出發,使局部治療與整體調理兼顧,互相協調,眩暈等症也隨之緩解。較之其他方法,理筋手法很好的解決了骨性和軟組織等病理因素,而中藥湯劑口服則改善了椎動脈的硬化及血流狀況,從而取到了很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