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12 07:21

  眩暈是臨床常見症狀,其發生機制較為複雜,除與內科、耳鼻喉科疾患相關外,還與頸椎病的發生有關。由頸椎病相關因素引起的眩暈,稱之為頸性眩暈,在交感性頸椎病和椎動脈型頸椎病均可出現。
  1、治療方法
  1. 1、臥位拔伸理筋手法

  (1)俯臥位理筋手法:取患者取俯臥位,以一指禪推法、滾法和按揉法在頸項、肩及上背部常規操作,約5min;接著以食、中、環三指指腹著力,由下而上沿直線平推,兩手協同,交替進行,包括督脈和兩側膀胱經的頸段,每條線各3-5遍;然後以中指指腹著力,以中等強度力量沿項韌帶及其兩旁自下而上彈撥,兩手交替進行,反覆3-5遍;最後在枕、頸項部的阿是穴(肌肉痙攣、關節突關節囊壓痛點),作深入的、較重的勾撥法,每處0.5 min,以使局部產生明顯的溫熱感為度。按揉百會、風池、天柱、天宗等穴,每穴0.5min,力度以患者能忍受為度。
  (2)仰臥位拔伸手法:患者仰臥,醫者站於床頭側。讓患者頭頂靠住醫者腹部,保持中立位,下頜內收,頸略前屈,一助手固定患者雙踝。醫者一手掌根托住患者的枕部和頸上段,拇指與餘指鉗住患椎椎體的橫突後方(依據x線、觸診陽性點判定;如錯位為多節段,則先治療下段頸椎,後治上段頸椎),另一手固定於下頜,醫者身體後仰,帶動雙手協調用力縱向牽引,讓著力點位於患椎棘突之間,持續5-10s,當手下感覺深層頸肌牽緊、患椎間隙將被拉開時,突然平穩加力超限度頓拉,此時能聽見關節響聲或感到手下椎骨間的錯動感,效果更佳。可反覆操作3-4遍。頓拉的力量和幅度以病人能夠耐受為度。術後患者多有頸枕部明顯輕鬆感,甚至整個脊柱有通暢的感覺。操作中不做旋轉、扳法。

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療程,
  1.2、溫膽湯口服  方藥組成:半夏15 g,陳皮9 g,茯苓15 g,甘草6 g ,枳實10 g ,竹茹9 g,黃連6 g,澤瀉12 g ,白朮12 g,生薑3 片,紅棗3 枚。加味:項部板滯者加葛根30g;噁心嘔吐者加代赭石30g、竹茹加重至15g;耳鳴者加磁石、石菖蒲各30g;視力模糊者加菊花、決明子各30g;失眠者加夜交藤15g、遠志6g、生龍牡各30g;氣虛明顯者可酌加黃芪、升麻;合併頭痛者可酌加川芎及蜈蚣、全蠍類以活血搜絡止痛。
  每日1劑,煎服,20d為1療程。
  2、討論
  頸性眩暈是指頸椎及其有關軟組織(關節囊、韌帶、神經、血管、肌肉、椎間盤等) 發生器質性或功能性變化所引起的眩暈。其發病機制較為複雜,綜合相關研究文獻,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頸椎骨性病變。包括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突出、頸椎管狹窄及頸椎發育異常及畸形,使椎動脈受刺激或壓迫,導致椎動脈痙攣或狹窄,使椎-基底動脈血流減緩而導致缺血而致眩暈。(2)椎動脈周圍軟組織的病變,長期的如組織病變形成疤痕粘連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及其交感神經從而引起供血不足。(3)血流流變學的改變,主要指椎-基底動脈本身的硬化或發育異常導致管腔狹窄、管壁彈性減退等引起椎動脈血流減少而致供血不足。治療方面,有學者認為,糾正頸曲是治療本病的重要環節;也有學者認為,在壓痛點施行強刺激手法解除軟組織疼痛而消除和緩解症狀。我們認為上述因素互相聯繫、相互影響,治療中要互相兼顧。
  仰臥位理筋拔伸手法法其實質包括俯臥位理筋手法和仰臥位拔伸手法兩步。一方面通過俯臥位理筋手法直接作用在壓痛點或頸部的一些陽性反應點,能迅速有效地緩解肌肉的痙攣、解痙止痛,並消除“筋結”、“筋聚”等病理反應現象,同時,彈撥理筋手法使軟組織鬆弛,血循環改善,既利於動力平衡的恢復,又能改善局部炎性狀況,可減輕因肌肉痙攣而加重對血管神經的壓迫和刺激,從而改善椎一基底動脈供血,有利於緩解頸性眩暈症狀。而且,還為拔伸手法做好準備。另一方面,仰臥位拔伸手法則通過手法力量對關節周圍韌帶關節囊的牽拉產生緊張性彈力,重新調整了關節位置,糾正了或部分糾正了關節錯縫、交鎖、滑膜嵌頓等局部環境,從而起到改善頭暈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臥位理筋拔伸法很好的改變了頸椎及其周圍組織的局部環境而起到了改善臨床症狀的作用。
  頸性眩暈屬祖國醫學“骨痺”、“血痺”、“項強”、“眩暈”範疇,多因風寒溼邪侵襲及外傷、勞損等導致筋出槽、骨錯縫,最終引起氣血癖阻,筋脈不榮,清竅失養導致頸項疼痛,眩暈等症狀。針對本病的治療,一般以活血祛癖、舒筋活絡為基本治療原則,而手法治療在這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如《內經?離合真邪論》指出應“扣而循之,切而散之,按而止之”,《醫宗金鑑?正骨心法要旨》雲:“骨縫開錯,氣血疲滯,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經絡,能通鬱閉之氣,摩其奎聚,以散癖結之腫,其患可愈”。手法治療達到通經活絡,糾正其錯位或紊亂,氣血通暢,則眩暈、頭痛等症隨之而愈。中藥內服治療則多以風、痰、瘀、虛病理因素進行立法方藥,我們認為,頸性眩暈主要以髓海不足,痰瘀交阻,升降失司而痰擾清竅為主要病機。臨床多見痰濁中阻或鬱而化熱,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竅矇蔽。故症見頭目眩暈視物旋轉,甚至仆倒,伴見噁心、嘔吐痰涎及胸悶、納差等。故選用溫膽湯為主加味治療。方中二陳湯加白朮燥溼化痰、健脾和胃;加入竹茹、枳實滌痰降逆;澤瀉助茯苓利水化濁。全方共奏燥溼祛痰、健脾和胃、清中化濁之效,使清升濁降則眩暈自除。
  3、優勢
  頸性眩暈的病機比較複雜,治療也比較棘手。臨床上往往需要綜合治療,且中醫中藥在這方面有極大的優勢。本方法為作者多年的臨床總結。其優勢在於手法(臥位拔伸理筋手法)配合中藥口服,從中醫整體觀出發,使局部治療與整體調理兼顧,互相協調,眩暈等症也隨之緩解。較之其他方法,理筋手法很好的解決了骨性和軟組織等病理因素,而中藥湯劑口服則改善了椎動脈的硬化及血流狀況,從而取到了很好的療效。

仰臥位拔伸理筋手法配合中藥口服治療頸性眩暈相關文章
本品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皮層寬廣,有葉跡維管束散在,表皮下方和中柱外側各有10~20餘列厚壁細胞,其間有3~5列細胞壁略增厚;內皮層不明顯。中柱鞘為數列薄壁細胞編織中柱,木質部束呈不規則的帶狀或分枝狀,韌皮部束交錯其間,有的細胞含黃棕色物。 理化鑑別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15ml,浸泡過夜,濾過,濾液揮幹,殘渣加無水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伸筋草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
發布於 2023-12-06 01:49
0評論
各位讀者,您體驗過或者知道甚麼是眩暈嗎?比如在沒有先兆的情況下突然感覺外周世界或者自身突發旋轉、晃動、行走不穩,而有時在起床、躺下、翻身時也出現眩暈。那麼您知道他們眩暈是多麼的痛苦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碰到的眩暈的實例就是暈車、暈船,沒有眩暈體會的人看到暈車的症狀可以想象患者的痛苦吧。下面我將介紹上述眩暈的屬於哪種疾病及它們各自的臨床症狀:1、旋轉性眩暈:它多由前庭神經系統及小腦的功能障礙所致
發布於 2023-03-12 02:06
0評論
頸性眩暈是由於頸椎病引起的以眩暈、噁心、嘔吐、同時可伴有頭痛、頸痛、頸部活動受限以及失眠、健忘、目脹、視物不清、心慌、氣短、心悸、胸悶、肩部酸沉等一系列症狀,目前在臨床上極為常見。
發布於 2022-12-01 05:26
0評論
伸筋草簡單吃法 先在水中浸泡30分鐘,一般加水250毫升,浸泡30分鐘後,先大火熬開火,改為小火熬十分鐘藥效就下來啦就可以的啦。伸筋草是舒筋活血藥最好在飯後一個小時後服用最好的,可以避免傷胃,可以是藥效更好的發揮出來的,也可以堡豬腳,專門治療手叫麻木、抽筋有神奇療效。 伸筋草酒的做法 材料:鵝腸草15克,川烏頭15克,牛膝15克,草烏10克,雞矢藤15克,白酒500克。 做法: 1.將伸筋草、制
發布於 2023-12-06 01:29
0評論
1、治風痺筋骨不舒:寬筋藤,每用三錢至一兩,煎服。(《嶺南採藥錄》) 2、治關節痠痛:石松三錢,虎杖根五錢,大血藤三錢。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3、治關節痠痛,手足麻痺:鳳尾伸筋草一兩,絲瓜絡五錢,爬山虎五錢,大活血三錢。水、酒各半煎服。(江西《中草藥學》) 4、治小兒麻痺後遺症:鳳尾伸筋、南蛇藤根、松節、尋骨風各五錢,威靈仙三錢,茜草二錢,杜蘅五分。煎服。(江西《中草藥學》) 5、消
發布於 2023-12-06 01:43
0評論
(一)傳統文獻 《本草綱目》:無毒。 (二)毒理試驗 LD50:石松鹼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78g/kg,靜注為27.56mg/kgg正負1.16mg/kg。 毒性反應:石松鹼中毒症狀有過度活動,強直性陣攣性痙攣、麻痺、窒息等。 (三)臨床觀察 伸筋草無毒。在常規劑量內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長期服用或大劑量(30g以下)水煎服也沒有明顯不良反應。 石松鹼為提取的單體,注射用有一定的神經毒性。伸筋
發布於 2023-12-06 01:36
0評論
舒筋草,正名:藤石松,別名為石子藤、石子藤石松等,拉丁文名為Lycopodiastrumcasuarinoides(Spring)HolubexDixit。屬於石松目,石松科大型土生植物。地上主莖木質藤狀,伸長攀援達數米,圓柱形,葉螺旋狀排列,貼生,卵狀披針形至鑽形,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生於海拔100-3100米的林下、林緣、灌叢下或溝邊地區,分佈中國華東、華南、華中及西南大部分省區多。
發布於 2023-12-01 21:07
0評論
閃罐法 即在某一部位(如穴位、病灶點)進行反覆吸附並立即使之脫落的一種手法。 1.淺吸閃罐法:使罐體吸附在應附的部位上(罐體內吸入皮膚肌肉較淺),立即提拉罐體使之脫落,至皮膚潮紅,以每個部位10~30次為度的一種手法。在使用部位先塗抹刮痧拔罐潤膚劑為佳。通過對某一部位進行吸緊牽拉,放鬆的物理刺激,使局部經絡氣血充盈-輸布-再充盈,使局部經絡氣血運行狀態得以調整、營衛狀況得以改善。此法多用於風寒束
發布於 2023-09-24 06:01
0評論
頭暈與眩暈是常見的臨床症候,其發病率較高,是神經內科就診的主要疾病之一。頭暈和眩暈病因是多樣的,其中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俗稱(耳石症)是一種常見的內耳自限性疾病,約佔神經內科頭暈就診患者的1/3以上,但是誤診率很高,易誤診為頸椎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梅尼埃病(美尼爾氏綜合症)等。人體的平衡是藉助視覺、本體覺和前庭位置覺的協同作用而完成的。內耳的前庭是人體平衡系統主要感受器官,三者只要有一種感受
發布於 2022-09-25 06:14
0評論
頸性眩暈是指由於頸部病變引起椎動脈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暈,常有以下特徵:頭暈或眩暈伴隨頸部疼痛;頭暈或眩暈多出現在頸部活動後;往往伴有噁心、偶有嘔吐,停止活動休息一會,症狀消失或明顯減輕,部分病人伴有血壓偏高。此病發病突然,嚴重時會出現猝倒;部分患者頸扭轉試驗陽性;頸部X線檢查異常,如頸椎反屈、椎體不穩、椎間盤突出。頸性眩暈多發於40歲以上,男女無明顯差別。對於經常伏案工作、使用電腦或長時間低頭手術
發布於 2023-03-27 17:4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