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12 07:21

  眩暈是臨床常見症狀,其發生機制較為複雜,除與內科、耳鼻喉科疾患相關外,還與頸椎病的發生有關。由頸椎病相關因素引起的眩暈,稱之為頸性眩暈,在交感性頸椎病和椎動脈型頸椎病均可出現。
  1、治療方法
  1. 1、臥位拔伸理筋手法

  (1)俯臥位理筋手法:取患者取俯臥位,以一指禪推法、滾法和按揉法在頸項、肩及上背部常規操作,約5min;接著以食、中、環三指指腹著力,由下而上沿直線平推,兩手協同,交替進行,包括督脈和兩側膀胱經的頸段,每條線各3-5遍;然後以中指指腹著力,以中等強度力量沿項韌帶及其兩旁自下而上彈撥,兩手交替進行,反覆3-5遍;最後在枕、頸項部的阿是穴(肌肉痙攣、關節突關節囊壓痛點),作深入的、較重的勾撥法,每處0.5 min,以使局部產生明顯的溫熱感為度。按揉百會、風池、天柱、天宗等穴,每穴0.5min,力度以患者能忍受為度。
  (2)仰臥位拔伸手法:患者仰臥,醫者站於床頭側。讓患者頭頂靠住醫者腹部,保持中立位,下頜內收,頸略前屈,一助手固定患者雙踝。醫者一手掌根托住患者的枕部和頸上段,拇指與餘指鉗住患椎椎體的橫突後方(依據x線、觸診陽性點判定;如錯位為多節段,則先治療下段頸椎,後治上段頸椎),另一手固定於下頜,醫者身體後仰,帶動雙手協調用力縱向牽引,讓著力點位於患椎棘突之間,持續5-10s,當手下感覺深層頸肌牽緊、患椎間隙將被拉開時,突然平穩加力超限度頓拉,此時能聽見關節響聲或感到手下椎骨間的錯動感,效果更佳。可反覆操作3-4遍。頓拉的力量和幅度以病人能夠耐受為度。術後患者多有頸枕部明顯輕鬆感,甚至整個脊柱有通暢的感覺。操作中不做旋轉、扳法。

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療程,
  1.2、溫膽湯口服  方藥組成:半夏15 g,陳皮9 g,茯苓15 g,甘草6 g ,枳實10 g ,竹茹9 g,黃連6 g,澤瀉12 g ,白朮12 g,生薑3 片,紅棗3 枚。加味:項部板滯者加葛根30g;噁心嘔吐者加代赭石30g、竹茹加重至15g;耳鳴者加磁石、石菖蒲各30g;視力模糊者加菊花、決明子各30g;失眠者加夜交藤15g、遠志6g、生龍牡各30g;氣虛明顯者可酌加黃芪、升麻;合併頭痛者可酌加川芎及蜈蚣、全蠍類以活血搜絡止痛。
  每日1劑,煎服,20d為1療程。
  2、討論
  頸性眩暈是指頸椎及其有關軟組織(關節囊、韌帶、神經、血管、肌肉、椎間盤等) 發生器質性或功能性變化所引起的眩暈。其發病機制較為複雜,綜合相關研究文獻,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頸椎骨性病變。包括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突出、頸椎管狹窄及頸椎發育異常及畸形,使椎動脈受刺激或壓迫,導致椎動脈痙攣或狹窄,使椎-基底動脈血流減緩而導致缺血而致眩暈。(2)椎動脈周圍軟組織的病變,長期的如組織病變形成疤痕粘連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及其交感神經從而引起供血不足。(3)血流流變學的改變,主要指椎-基底動脈本身的硬化或發育異常導致管腔狹窄、管壁彈性減退等引起椎動脈血流減少而致供血不足。治療方面,有學者認為,糾正頸曲是治療本病的重要環節;也有學者認為,在壓痛點施行強刺激手法解除軟組織疼痛而消除和緩解症狀。我們認為上述因素互相聯繫、相互影響,治療中要互相兼顧。
  仰臥位理筋拔伸手法法其實質包括俯臥位理筋手法和仰臥位拔伸手法兩步。一方面通過俯臥位理筋手法直接作用在壓痛點或頸部的一些陽性反應點,能迅速有效地緩解肌肉的痙攣、解痙止痛,並消除“筋結”、“筋聚”等病理反應現象,同時,彈撥理筋手法使軟組織鬆弛,血循環改善,既利於動力平衡的恢復,又能改善局部炎性狀況,可減輕因肌肉痙攣而加重對血管神經的壓迫和刺激,從而改善椎一基底動脈供血,有利於緩解頸性眩暈症狀。而且,還為拔伸手法做好準備。另一方面,仰臥位拔伸手法則通過手法力量對關節周圍韌帶關節囊的牽拉產生緊張性彈力,重新調整了關節位置,糾正了或部分糾正了關節錯縫、交鎖、滑膜嵌頓等局部環境,從而起到改善頭暈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臥位理筋拔伸法很好的改變了頸椎及其周圍組織的局部環境而起到了改善臨床症狀的作用。
  頸性眩暈屬祖國醫學“骨痺”、“血痺”、“項強”、“眩暈”範疇,多因風寒溼邪侵襲及外傷、勞損等導致筋出槽、骨錯縫,最終引起氣血癖阻,筋脈不榮,清竅失養導致頸項疼痛,眩暈等症狀。針對本病的治療,一般以活血祛癖、舒筋活絡為基本治療原則,而手法治療在這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如《內經?離合真邪論》指出應“扣而循之,切而散之,按而止之”,《醫宗金鑑?正骨心法要旨》雲:“骨縫開錯,氣血疲滯,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經絡,能通鬱閉之氣,摩其奎聚,以散癖結之腫,其患可愈”。手法治療達到通經活絡,糾正其錯位或紊亂,氣血通暢,則眩暈、頭痛等症隨之而愈。中藥內服治療則多以風、痰、瘀、虛病理因素進行立法方藥,我們認為,頸性眩暈主要以髓海不足,痰瘀交阻,升降失司而痰擾清竅為主要病機。臨床多見痰濁中阻或鬱而化熱,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竅矇蔽。故症見頭目眩暈視物旋轉,甚至仆倒,伴見噁心、嘔吐痰涎及胸悶、納差等。故選用溫膽湯為主加味治療。方中二陳湯加白朮燥溼化痰、健脾和胃;加入竹茹、枳實滌痰降逆;澤瀉助茯苓利水化濁。全方共奏燥溼祛痰、健脾和胃、清中化濁之效,使清升濁降則眩暈自除。
  3、優勢
  頸性眩暈的病機比較複雜,治療也比較棘手。臨床上往往需要綜合治療,且中醫中藥在這方面有極大的優勢。本方法為作者多年的臨床總結。其優勢在於手法(臥位拔伸理筋手法)配合中藥口服,從中醫整體觀出發,使局部治療與整體調理兼顧,互相協調,眩暈等症也隨之緩解。較之其他方法,理筋手法很好的解決了骨性和軟組織等病理因素,而中藥湯劑口服則改善了椎動脈的硬化及血流狀況,從而取到了很好的療效。

仰臥位拔伸理筋手法配合中藥口服治療頸性眩暈相關文章
椎動脈型頸椎病(CSA)是骨傷科的常見病,我科於2003年8月2004年10月採用靜點注射用燈盞花素配合手法治療3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取得滿意效果。一般資料所觀察椎動脈型頸椎病病人30例均為門診和病房病人。病程最短20天,最長6年。其中年齡最大67歲,年齡最小28歲,平均年齡48.5歲。多為長時間坐位,頭頸固定在一個姿勢下工作,尤其是低頭工作者,如文秘和財會人員等,其發病率較高。此類病人發作往往
發布於 2022-10-06 07:51
0評論
提到眩暈,很多人都會想到高血壓,高血脂,血粘度過高等內科疾病,殊不知,臨床上引起眩暈的最主要原因卻不是這些。國外臨床資料表明,在所有頭暈患者中,約有40%與頸椎有關,頸性眩暈在整個眩暈患者中所佔比重僅次於美尼爾綜合徵。頸性眩暈目前認為主要機理是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和頸交感神經機能亢進。由於骨質增生、錯位,頸肌的痙攣和異常等內外因素直接或間接對椎動脈造成壓迫,或刺激其周圍的交感神經,引起椎動脈收縮
發布於 2023-02-28 08:01
0評論
何為頸性眩暈?“天旋地轉”、“頭昏眼花”、“噁心嘔吐”等等,這些詞語是在臨床工作中越來越頻繁的聽到患者的傾訴,傾訴的人群在逐漸增多,年齡也逐漸趨向年輕化。“一開始只是有點暈,沒在意,後來漸漸發展到劇烈的頭暈,不能翻身轉脖子,精神差,睡眠不好,嚴重時甚至噁心嘔吐,看了很多醫院的神經內科,五官科,眼科,查過頭顱CT,核磁共振,前庭功能都沒問題,也吃了很多藥,就是暈,好不了,請假休息一段時間會好轉一些
發布於 2022-12-26 13:55
0評論
概述 落枕所形成的激痛點多是由於疲勞後睡眠姿勢不當而引起肌肉痙攣,若治療不及時,自主調節不恰當,則反覆發作,日久而形成頸肩綜合徵的一系列症狀。落枕多以晨起發病,常與疲勞後睡眠時枕頭不和適有關,檢查可見壓痛點多見於患側頸旁,疼痛範圍較為侷限,患處可觸及肌緊張,試圖糾正姿勢可引起牽涉痛,可放射至同側肩部,但很少超越肩胛提肌,且無壓痛點。 步驟/方法: 1、 落枕的治療在排除它病的基礎上可施行適當
發布於 2024-03-23 07:41
0評論
頸性眩暈是指由於頸部病變引起椎動脈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暈,常有以下特徵:頭暈或眩暈伴隨頸部疼痛;頭暈或眩暈多出現在頸部活動後;往往伴有噁心、偶有嘔吐,停止活動休息一會,症狀消失或明顯減輕,部分病人伴有血壓偏高。此病發病突然,嚴重時會出現猝倒;部分患者頸扭轉試驗陽性;頸部X線檢查異常,如頸椎反屈、椎體不穩、椎間盤突出。頸性眩暈多發於40歲以上,男女無明顯差別。對於經常伏案工作、使用電腦或長時間低頭手術
發布於 2023-03-27 17:41
0評論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治療包括手法復位、藥物輔助治療、前庭康復和手術治療。 1.手法復位目前耳石復位法是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治療的首選方法,同時也可以配合必要的藥物治療。手法復位的患者,大部分可以一次治癒(有效率可達75%~90%),成功治療取決於正確的識別是哪個半規管受累,以及耳石碎片是漂浮於內淋巴液中還是粘附於壺腹嵴。手法復位的目標是將脫落的耳石復位至原先所在位置——前庭部位,以緩解眩暈。臨
發布於 2024-01-03 22:31
0評論
止尿脈、骶側上下脈止尿脈、骶側上下脈可以治療尿失禁、小孩尿床、小便淋漓等症狀。其中止尿脈對褥瘡也有效。方法是點揉法,每次5-10分鐘。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使用這三個脈,有以下症狀的人應該慎用。髕周八點脈髕周八點脈位於膝蓋周圍,八個點,點揉這八個點對老年的骨性關節炎、滑膜炎有治療和預防作用。脈位的位置及作用一、顱頂脈位置:前後髮際連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中央交叉點。主治病症:頭痛、頭暈、高血壓病、失眠
發布於 2022-10-06 00:11
0評論
(一)傳統文獻 《本草綱目》:無毒。 (二)毒理試驗 LD50:石松鹼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78g/kg,靜注為27.56mg/kgg正負1.16mg/kg。 毒性反應:石松鹼中毒症狀有過度活動,強直性陣攣性痙攣、麻痺、窒息等。 (三)臨床觀察 伸筋草無毒。在常規劑量內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長期服用或大劑量(30g以下)水煎服也沒有明顯不良反應。 石松鹼為提取的單體,注射用有一定的神經毒性。伸筋
發布於 2023-12-06 01:36
0評論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眩暈最常見的病因,而耳石手法復位治療對其是一種特效治療,手法簡單易掌握,是每位神經科醫生均需掌握的臨床實用技術。手法復位是通過一系列的頭位變換,藉助重力作用使耳石顆粒下沉移位,逐步將進入半規管的耳石顆粒順序移出半規管納回橢圓囊中,從而消除耳石顆粒對壺腹嵴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臨床最常用的耳石復位手法包括:Semont管石解脫法、Harvey管石解脫法和Epley管石復位法。
發布於 2023-03-16 07:16
0評論
中醫認為,此病多由於氣血虛弱、血不榮筋,肌肉失卻溫煦,筋骨失卻濡養,同時由於肱骨外上髁是前臂伸肌的起點,若長期做旋轉前臂和伸屈腕關節的勞動和運動,可使肱骨外上髁部肌肉筋膜遭受慢性牽拉性損傷,甚則撕裂,而致經絡受阻,氣血運行不暢引起本病。 此病採用中醫綜合療法效果好,早期採用手法、針灸、藥物治療。晚期或反覆發作,可採用小針刀療法。 理筋手法治療:患者坐位,前臂旋後,醫生一手握患肢腕部,另一手掌貼於
發布於 2024-06-08 23:30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