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0-09 12:13

  從學習經皮椎間孔鏡技術的第一天開始,我就問自己這個問題,“脊柱內鏡技術會有美好的未來嗎?它是一股時尚的潮流還是代表著未來真正的趨勢?”

  雖然在國內、國際的大會上,已經有許多大師展示了椎間孔鏡手術良好的療效,但是在我剛開始接觸椎間孔鏡的時候始終有一股擔心。在我做骨科住院醫師的時候,胸腔鏡下脊柱側凸矯形術代表著脊柱矯形手術的一股潮流和技術的制高點。十多年前,北京協和醫院和南京鼓樓醫院在國內率先開展胸腔鏡下脊柱側凸矯形手術,一時領風氣之先。我在美國TSRH醫院參觀學習的時候,更是看到Dr. Sucato在胸腔鏡下進行脊柱側凸矯形的翻修手術,讓我驚歎不已。這些先驅們精湛的技巧讓我這個年輕的外科醫生膜拜不已,然而十年過去了,這股浪潮過去了,在世界範圍內只有極少的脊柱外科醫生還在堅持採用胸腔鏡技術進行脊柱側凸的前路鬆解或者矯形手術。

  胸腔鏡下脊柱側凸矯形手術不夠微創嗎?為甚麼這個技術最終沒成為普及的技術?顯然,與傳統的前路開胸脊柱側凸矯形手術相比,它是夠微創的,但甚麼因素阻礙了這個技術的普及和發展呢?

  胸腔鏡下脊柱側凸矯形術沒能普及開了和堅持下去的幾個主要問題是:適應證較窄、學習曲線過難、併發症較多。椎間孔鏡技術會重蹈覆轍嗎?

  椎間孔鏡手術主要針對的疾病是腰椎間盤突出症,與脊柱側凸相比,腰椎間盤突出症是常見病、多發病,所以即便嚴格掌握適應證,也有大量的臨床病例可供脊柱外科醫生實踐。那麼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切除術是可學習的嗎?從個人實踐的經驗來看,椎間孔鏡技術主要可以分成3大部分,穿刺技術、置管技術、鏡下操作技術。實際上,從椎間孔鏡技術的發展歷史來看,現在的經皮椎間孔入路的脊柱內鏡技術是經皮穿刺技術和關節鏡技術的雜合和融合。經過多年的發展後,經皮穿刺的椎間盤切吸術這種間接的減壓手術演變成內鏡下的直視減壓手術,從而大大提高了臨床效果,而中間這個橋樑就是“置管技術”。通過良好的術前設計和非常關鍵的椎間孔成形技術,讓工作通道到達周躍教授提出的“靶向”位置,從而完成精準外科的需求,既切除了足夠的椎間盤組織,完成神經根的全程減壓,又最大程度地減少了手術帶來的副損傷,從而實現微創的手術目標。相對於全麻,局麻對人體的創傷更小,符合“快速康復外科”的理念,患者術後恢復更加迅速。成功的椎間孔鏡手術會有一種“立竿見影”的神奇效果,手術後即刻那些飽受坐骨神經痛的腰椎間盤突出病人病痛立即消失,手術者心裡會收穫滿滿的成就感。

  不過,這並不是椎間孔鏡手術的全部!

  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切除術仍然有非常陡峭的學習曲線,最難的是要在頭腦中建立脊柱的三維解剖感覺。不管是穿刺、置管的時候我們面對的C臂透視圖像,還是鏡下操作時面對的鏡下圖像,它們都是二維的,我們要把它轉化成三維圖像。筆者在學習的過程中最大的體會是,要一步一步的規範化操作,剛剛起步時要嚴格地挑選手術適應證,從簡單到複雜;要守拙,不要取巧,一步步做好椎間孔成形術,讓工作通道到達靶向的位置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儘管椎間孔鏡技術存在學習曲線,但它仍然是可學習的,它的操作步驟是程序化的、規範化的。目前我們有許多的椎間孔鏡技術的學習班、屍體解剖培訓課、大量的視頻教材,還有許多已經成功掌握這項技術的脊柱外科醫生,通過多問、多學,我們可以更快地掌握這項新技術。

  椎間孔鏡手術雖然是一個微創手術,但小手術也可以帶來大問題,稍有不慎,就可以引起神經損傷,甚至出現死亡這樣嚴重的後果。脊柱外科醫生也要做出犧牲,手術過程不可避免有一定程度的放射線暴露。總體而言,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切除術的優良率可以達到90-95%的水平,複發率在2.4-6.9%的水平。關鍵是要掌握好鏡下操作技術,達到充分的神經根周圍空間減壓,減壓後神經根可以見到復位回落,鏡下可以看到神經根血管充盈、硬膜和神經根良好的搏動,術中直腿抬高試驗轉為陰性,並看到神經根可以自由滑動。

  綜上所述,經皮椎間孔鏡技術為代表的脊柱內鏡手術代表著脊柱外科的發展方向。在筆者眼裡,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技術,而是一名普通的脊柱外科醫生經過努力可以掌握的技術,因此具有了很好的生命力。它確實能給病患帶來良好的效果和更小的創傷、更快的康復!

  回顧脊柱外科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一系列的嘗試,即如何讓脊柱外科醫生更安全、更有效地進行脊柱的減壓、融合固定和畸形的矯正。在長達一個世紀的過程中,脊柱外科先驅們以高度的專注和不屈不撓的努力克服了種種困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現在的脊柱內鏡技術仍然處於一個起步的階段,它的主要目標是獲得神經根的減壓,它能解決的脊柱外科問題仍然是有限的。如果要解決更加複雜的脊柱疾病,我們的脊柱外科醫生需要掌握多種脊柱微創技術,並將其進行良好的組合,最終呈現給病人的應該是創傷更小、恢復更快的效果。

脊柱內鏡技術會有美好的未來嗎?相關文章
椎間孔鏡脊柱微創技術代表一種全新的脊柱微創手術概念。它通過在腰部的側方開一個7mm左右的切口,在局麻或硬膜外麻醉下將一根脊柱內鏡從椎間孔放入到椎管中進行椎間盤切除、神經根管減壓等操作。這種脊柱微創技術是目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創傷最小的方法,對脊柱的穩定性破壞最小,可以在局麻下進行,術後只需要休息2個小時,病人就可以下地回家。而且由於這種手術是在內鏡下的直視操作,避免了各種經皮穿刺技術的盲目性,所
發布於 2023-03-23 18:46
0評論
學習脊柱內鏡手術的過程要經歷一段學習曲線。脊柱內鏡手術包括穿刺技術、置管技術、鏡下操作技術三大組成部分。它實際上是兩種技術的雜交,即穿刺介入技術和關節鏡技術的融合,這兩項迥異的技術如何變得水乳交融,它們的媒介和橋樑就是精準的置管技術,只有精準地將工作通道置入到病變部位,才能完成一個成功的脊柱內鏡手術。剛開始學習脊柱內鏡手術的時候會覺得這項技術難以掌握,直到我突然有一天頓然領悟。曾經和一位消化內科
發布於 2022-10-09 11:43
0評論
治療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症,能做微創就不選融合!!!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症在保守綜合治療無效時需要開放手術治療。我們都知道一個原則:“人是原裝的好”。所以要在緩解疾病症狀的目標下選擇對組織創傷最小的治療方法,如果微創能治好的話,就一定不選開放內固定融和治療。脊柱內窺鏡(脊柱後路鏡和椎間孔鏡)的超微創技術脊柱內窺鏡超微創技術是國際上目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症的最新成就,該技術將先進
發布於 2022-11-30 20:26
0評論
微創內鏡下腰椎間盤摘除術(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MED)是一種經後路椎板間隙的腰椎內窺鏡手術,其特點是在內窺鏡輔助下通過一個直徑16~18cm的工作通道完成全部手術操作。MED手術中使用的窺鏡英文稱為Microendoscope,直譯應該是顯微內窺鏡或者顯微內鏡,在進入中國後,卻被意譯為椎間盤鏡、椎管鏡、脊柱鏡等等。1995年Smith和Foley最早介紹了MED技
發布於 2023-03-23 18:51
0評論
很高興能利用這個平臺與大家一起探討、共享微創脊柱外科椎間孔鏡技術,我2011年從師於美國的脊柱微創外科大師AnthornyYeung教授,Yeung教授語重心長的教誨、希望這項脊柱微創外科頂尖技術能夠在國內很好的開展,回國後逐步開展了這項技術,目前利用該項技術已經成功治療了200餘例病例,該技術創傷小,僅有1cm的切口通道,局部麻醉,安全(對經過正規訓練、培訓,熟練掌握該技術的脊柱微創外科醫生而
發布於 2022-10-22 23:39
0評論
椎間孔鏡技術適應症單純椎間盤突出,神經根性症狀嚴重的膨出或脫垂型;遊離型以及合併有骨質增生、椎管狹窄;黃韌帶肥厚、側隱窩狹窄以及老年性不宜開刀手術的退變;椎間盤源性腰腿痛;頸椎疾病;人工椎間盤置放;椎間孔鏡技術優勢1、適應症廣,能處理幾乎所有類型椎間盤突出;也適用於部分椎管狹窄、椎間孔狹窄、鈣化等骨性病變;可擴展至頸椎內窺鏡下處理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黃韌帶肥厚等頸椎常見疾病;2、創傷小,只需要
發布於 2022-12-22 02:50
0評論
概述 強直性脊柱炎如今已經成為了一種被人們廣泛認知的疾病,它是以侵犯脊柱為主的一種慢性進行性全身性疾病。強直性脊柱炎發病形式隱匿,臨床特點為腰背痛、晨僵、腰椎各方向活動受限等典型症狀。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全身性疾病,患者需要長期進行治療。中醫針刀鏡技術是一種針對強直性脊柱炎的有效治療手段,下面就來具體地介紹。 步驟/方法: 1、 中醫針刀鏡技術是以西醫解剖、手術操作為基礎,以中醫理論
發布於 2022-10-25 23:19
0評論
1911年Hibbs和Albee首先應用腰椎後路融合技術治療脊柱畸形病例,四十餘年後Smith和Robinson 及Cloward提出頸椎前路椎間減壓植骨融合治療頸椎病,脊柱融合技術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和臨床實踐,已被廣泛用於治療各種退行性脊柱疾患。脊柱融合技術通過重建椎間高度、增加節段穩定性,獲得很好的近期療效,是目前治療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常規方法,併成為評價此類疾病治療效果的金標準。然而,融合
發布於 2022-11-26 06:56
0評論
一是染色和放大內鏡的應用,使內鏡進入了“顯微時代”。據瞭解,早期胃、腸道腫瘤的常規內鏡檢查診斷率為10-15%,但如採用染色和放大內鏡新技術可提高早癌的診斷率高達30-50%以上。姚禮慶教授告訴記者,放大內鏡的結構和原理與普通內鏡並無本質區別,但可放大60至170倍,有了這一重大變革,內鏡醫師可以很輕鬆地看到以前無法觀察到的病變。二是由於ESD技術的應用,使患者免受開刀之苦。2006年,中山醫院
發布於 2023-01-26 07:07
0評論
   一週前聽了一個膠囊內鏡的會議,會議邀請了英國的專家和日本的專家,英國專家是膠囊內鏡的主要設計者,他給我們講解了膠囊內鏡的前景,以及目前的最新研究;    現在臨床上膠囊內鏡我們人類無法控制它,但是他們在研究一個可以控制的膠囊內鏡,可以讓我們能隨意控制及及時觀察到圖像;而且還在研究如何進行活檢,就如同一把瑞士軍刀,可活檢,可治療,我想將來膠囊內鏡會如一個機器人,能靈活的被我們人類所有。上海東
發布於 2023-01-13 11:0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