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26 07:07

  一是染色和放大內鏡的應用,使內鏡進入了“顯微時代”。 據瞭解,早期胃、腸道腫瘤的常規內鏡檢查診斷率為10-15%,但如採用染色和放大內鏡新技術可提高早癌的診斷率高達30-50%以上。姚禮慶教授告訴記者,放大內鏡的結構和原理與普通內鏡並無本質區別,但可放大60至170倍,有了這一重大變革,內鏡醫師可以很輕鬆地看到以前無法觀察到的病變。
  二是由於ESD技術的應用,使患者免受開刀之苦。2006年,中山醫院率先在國內開展了ESD手術,至今已完成了5000餘例,是國內開展最早、完成同類手術最多的單位之一, 同時為全國各地培訓近500多位內鏡診斷醫師。近年來中山醫院各項內鏡診斷技術和治療技術的發展,為診斷消化道早期癌提供了強有力的武器,有望為改善我國消化道癌的診療現狀提供有益的幫助。
  三是“雙鏡”聯合治療消化道黏膜下腫瘤有了重大創新。所謂“雙鏡”聯合治療是指腹腔鏡輔助下內鏡切除技術。ESD技術為完整切除胃腸道黏膜下“較小病灶”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但對於一些較大的,以往需要外科手術的胃腸道黏膜下腫瘤,如今內鏡和腹腔鏡“雙鏡”聯合治療為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微創治療方法。較大的胃腸道黏膜下腫瘤可在腹腔鏡的監視下,運用內鏡技術完整切除腫瘤,然後再行腹腔鏡的修補並放置腹腔引流。而患者只需在腹部打3、4個操作小孔,完全避免了以往的開腹之苦,並具有安全、微創、有效的優點。
  四是“經口內鏡下括約肌切開術”(POEM)成為治療賁門失弛緩症的首選,病人無需開胸手術。周平紅副教授介紹說,賁門失弛緩症是最常見的食管運動障礙性疾病,臨床上表現為進食困難,體重減輕,餐後反食,夜間嗆咳以及胸骨後不適或疼痛。傳統的根治性治療方法,需要開胸手術,做食管下段肌肉離斷手術,但該方法病人痛苦大,住院時間長,費用高。但近年來中醫院內鏡中心運用新的“內鏡經口括約肌切開術”,使患者免受開胸手術之苦。周平紅副教授向記者透露,這種手術很巧妙,是在胃鏡下在患者食管上開個“窗口” ,通過這個“窗口”把食管下段和賁門部位的環形肌切開,實現與開胸手術類似的治療效果,最後再通過內鏡技術,把“窗口”封閉。患者第二天即可進食,且具有安全、有效、痛苦少、住院短、費用低等優點。目前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已完成約50餘例患者,效果俱佳,全國患者紛至沓來,住院時間僅2、3天,大大降低了醫療費用,獲得患者一致好評。

消化內鏡切除的新技術相關文章
1、甚麼是超聲內鏡?超聲內鏡是超聲內鏡(簡稱EUS)是一種先進的集超聲波與內鏡檢查為一身的醫療設備,它將微型高頻超聲探頭安置在內鏡前端,當內鏡進入胃腔後,在內鏡直接觀察腔內形態的同時,又可進行實時超聲掃描,以獲得管道壁各層次的組織學特徵及周圍鄰近臟器的超聲圖像。       2、超聲內鏡有哪些優勢?EUS的主要優勢在於確定胃腸粘膜下病變的性質,判斷消化道惡性腫瘤的侵襲深度和範圍,診斷胰腺系統疾病
發布於 2023-03-17 17:31
0評論
性分化和發育異常造成的一類疾病在婦科門診中非常少見,其中一部分患者因有Y染色體而需要切除性腺。傳統的手術方式是開腹探查,再行性腺切除。我們自2003年7月至2004年8月間開展了腹腔鏡下行性腺切除手術共13例,效果滿意,現介紹如下。一、臨床資料13例患者平均年齡19.5歲(9-40歲),均含有Y染色體或Y的成分,社會性別為女性,性腺位於腹腔內或腹股溝管內。其中“17-&amp
發布於 2022-10-15 00:16
0評論
      21歲的小張原本是一名漂亮的東北姑娘,但是這一切在3年前卻悄悄發生了變化.原本身材苗條、面容清秀的她變得手腳粗大、嘴唇變厚、皮膚變黑變粗糙.這可嚇壞了小張的媽媽,趕緊帶著小張四處求醫。       經過一系列檢查後發現,原來小張的腦袋裡長了一個31mm*26mm*33mm大腫瘤,這個腫瘤正好長在了腦垂體上,導致了生長激素過渡分泌,才使小張的的外貌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小張
發布於 2022-10-21 08:04
0評論
鼻竇囊腫在鼻科疾病中佔相當部分的比例,鼻竇囊腫可以分為粘液囊腫和粘膜瀦留囊腫。鼻竇粘液囊腫一、發病機制和成因主要原因:由於導管內的炎性改變;在額鼻管附近額竇外傷、手術和額竇內骨瘤的生長造成鼻額管阻塞。竇內粘膜粘液腺導管阻塞與腺體之增生也為重要原因之一。鼻竇粘液囊腫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目前原發性粘液囊腫的原因不清。繼發粘液囊腫被認為鼻竇口阻塞,鼻竇引流受阻。額竇由於其引流經過長的鼻額管,沿途被阻塞
發布於 2023-03-08 14:26
0評論
1、垂體瘤是甚麼腫瘤?發病情況如何?垂體瘤就是發生在垂體上的良性腫瘤,也叫垂體腺瘤,是顱內最常見的腫瘤之一,約佔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10~15%。根據目前國內流行病學調查垂體瘤人群年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一左右;而美國流行病學調查,垂體腺人群年發病率高達7.5~15/10萬人。正常人群隨機MRI檢查時垂體腺瘤發現率為10%~38.5%(平均22.5%)。近年來垂體瘤的發病率或者發現率越來越高,主要的原因
發布於 2023-01-10 04:56
0評論
嗅神經母細胞瘤來源於鼻腔頂部,前顱底篩凹區域的嗅覺上皮。由於位置特殊,因此多發生顱底侵犯,破壞顱底骨質,顱底侵犯等。其早期症狀有嗅覺減退、鼻塞、呼吸不暢以及鼻子出血等。以手術治療為首選。我們接診一例患者,來自江蘇,女,56歲,發生間斷鼻出血、嗅覺減退3個月。來診後,我們檢查,發現,鼻腔前顱底區域大腫瘤,強化明顯(意味著血供豐富);顱底區域骨質破壞。但比較幸運,在影像上顯示,顱內硬膜內無腫瘤侵犯現
發布於 2023-01-30 05:27
0評論
1、椎間孔鏡技術概述椎間孔鏡與脊柱內窺鏡類似,是一個配備有燈光的管子,它從病人身體側方或者側後方(可以平可以斜的方式)進入椎間孔,在安全工作三角區實施手術。在椎間盤纖維環之外做手術,在內窺鏡直視下可以清楚的看到突出的髓核、神經根、硬膜囊和增生的骨組織。然後使用各類抓鉗摘除突出組織、鏡下去除骨質、射頻電極修復破損纖維環。手術創傷小:皮膚切口僅7mm,如同一個黃豆粒大小,出血不到20ml,術後僅縫1
發布於 2022-12-27 00:00
0評論
從學習經皮椎間孔鏡技術的第一天開始,我就問自己這個問題,“脊柱內鏡技術會有美好的未來嗎?它是一股時尚的潮流還是代表著未來真正的趨勢?”雖然在國內、國際的大會上,已經有許多大師展示了椎間孔鏡手術良好的療效,但是在我剛開始接觸椎間孔鏡的時候始終有一股擔心。在我做骨科住院醫師的時候,胸腔鏡下脊柱側凸矯形術代表著脊柱矯形手術的一股潮流和技術的制高點。十多年前,北京協和醫院和南京鼓樓醫院在國內率先開展胸腔
發布於 2022-10-09 12:13
0評論
“膠囊內鏡”全稱為“智能膠囊消化道內鏡系統”,又稱“醫用無線內鏡”。其工作原理是:受檢者通過口服內置攝像與信號傳輸裝置的智能膠囊,藉助消化道蠕動使之在消化道內運動並拍攝圖像,醫生利用體外的圖像記錄儀和影像工作站,瞭解受檢者的整個消化道情況,從而對其病情做出診斷。膠囊內鏡具有檢查方便、無創傷、無導線、無痛苦、無交叉感染、不需要住院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等優點,擴展了消化道檢查的視野,克服了傳統的插入
發布於 2022-11-29 20:51
0評論
   腦幹位於腦的底部,是人類的生命中樞所在。該處被認為是生命的中樞。因為它功能極其重要,位置深在,以往無論採用何種手術入路,都難以到達,並且,手術風險極高,因此常常被認為是手術禁區。近年來,國際上逐漸有采用經鼻內鏡,以極微創的方式,即不開顱,切除該部位的腫瘤。近日,我們在跟蹤國外最新進展,在神經外科的配合下,採用經鼻、斜坡,切除腦幹處的巨大囊腫(約5X4X3cm)。該技術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現
發布於 2023-01-30 05:47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