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體周圍感染一直是關節置換術後最具挑戰性的併發症。儘管這種併發症的發生率在過去20年裡已經明顯下降,但假體周圍感染仍然是關節置換術後僅次於假體鬆動的第二大常見併發症。文獻報道,初次全膝關節置換術後的感染率為1%至4%,初次全髖關節置換術後的感染率約為1%。相比之下,翻修手術後的感染率要高得多,據報道,髖關節翻修後的感染率為3.2%,膝關節翻修後為5.6%。據報道,假體周圍感染的發生率又在增加。假體周圍感染的治療與無菌性鬆動的治療有很大不同。因此,術前明確區分假體周圍感染和假體無菌性鬆動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目前還沒有一個普遍接受的測試可以絕對準確地做出明確的診斷。因此,假體周圍感染的診斷仍然依賴於臨床表現和一系列的血清學和影像學檢查,術中假體周圍組織的微生物學分離仍然是最終診斷的 "黃金標準"。
血清學檢查,包括血沉和C反應蛋白,經常被用來篩查關節置換術後的假體周圍感染和無菌性鬆動,如果結合起來,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然而,它們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隨所選擇的截斷值而變化。儘管臨床上經常使用關節液的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分析,但其作用仍不明確;基於關節液分析的假體周圍感染的診斷指標目前也不清楚。
影像學或放射性同位素方法的使用也有其自身的侷限性。X光片可以提供有關關節置換失敗原因的重要信息。感染可以導致骨與骨水泥之間或骨與假體之間的成像變化,包括骨膜反應、骨質疏鬆和骨溶解。在沒有任何機械原因的情況下,快速和進行性的假體鬆動表明有感染的可能。然而,假體周圍感染和假體無菌性鬆動的影像表現沒有明顯區別。因此,影像學平片對感染的診斷既不敏感也不特異,其主要作用是排除無菌性鬆動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