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體腺瘤是神經系統常見的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在神經系統腫瘤中佔第三位,約佔10%,人群發病率為十萬分7.5-15,近年來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垂體腺瘤是一種神經內分泌腫瘤,其臨床表現複雜多樣,而且腫瘤細胞本身發展趨勢不一,給臨床患者的診斷和合理治療帶來一定困難。由於垂體腺瘤常常發生於青壯年,嚴重影響患者的生長髮育、工作生活和生育功能,如果診斷治療不當,會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造成極大影響。如何避免垂體腺瘤的誤診誤治?
大多數垂體腺瘤患者不需要治療
垂體腺瘤發病率很高,形象的說,在大街上行走著的100個人裡,可能就有幾個人患有垂體腺瘤,在正常死亡人的屍檢中發現垂體腺瘤發現率為16%,而大多數的垂體腺瘤病人都無症狀。現在,在部分患者甚至醫生當中存在一種誤區,認為患上了垂體腺瘤就需要手術治療。比如有的人在體檢中發現了垂體腺瘤,便馬上要求醫生為自己切除這個隱患,有些醫生也迫於各種原因,盲目地為病人實施手術。這樣做危害非常大。因為很多垂體腺瘤是不需要做手術的。如果腫瘤不長,許多人可以帶瘤生存,這一輩子依然生活的很好,但是,一旦做了手術,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有些垂體增大屬於正常的生理性增生,特別是青春期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CT檢查可能會發現垂體腫大,但這是正常現象,無需任何治療。但是,現在一些醫院的醫生卻常常為這類情況的人實施珈瑪刀或手術治療。結果術後往往原來正常的狀態變成垂體功能低下,20多歲的小姑娘變得像60歲的老太太。治療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給患者今後的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
從病人整體狀況考慮選擇治療方案
對於垂體腺瘤的治療,從循徵醫學來看,治療的結果最為重要。因此近年來醫學界提出一個全新的觀念,就是要把病人看成一個整體,採取綜合治療的辦法,因人施治。這個觀念打破了過去對於手術醫生的評價標準,確立了新的評價準則。比如,過去評價一個外科醫生的好壞,往往看他能不能切除腫瘤,特別是一些難度大的腫瘤,很多醫生做不了,他能做下來,而且能切除的很乾淨,那麼他就是一個好的外科醫生。至於術後病人怎麼樣,則不作為評價醫生的主要依據。因此常常出現這樣尷尬的現象:手術前,病人的四肢都能活動,手術後,雖然腫瘤切乾淨了,但病人四肢功能全部消失,腫瘤沒了,人卻癱了。這種情況的發生,絕非少數,曾佔到手術病人的80%以上。現在對垂體腺瘤治療的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強調在治療中,要把病人看做一個整體,治療前要充分考慮採用甚麼辦法治療,經過治療後病人能有多大的改善,怎樣才能使病人得到最好的結果等因素。治療後,要看病人的整體效果,比如,症狀有沒有改善,生活質量有沒有改善等。這是治療的惟一目的,也是評判一個醫生的標準。
微創方法治療垂體腺瘤效果好
以往要切除鞍旁和斜坡巨大腫瘤時,需採取經顱入路,手術創傷較大,耗時較長,併發症較多。而改良和擴大經蝶竇入路手術切除侵襲性垂體腺瘤的微創手術方法,是由手術顯微鏡、神經內鏡、神經導航、電生理監測等多種技術組成,術中創傷少,治療效果好,可以切除向海綿竇、斜坡和蝶骨平臺侵襲性生長的巨大垂體腺瘤,對海綿竇這個原來的手術禁區是一個突破。實踐證實,微創手術使80%――90%的病人術後症狀得到明顯改善,已喪失的功能得到好轉。
如何早期發現垂體腺瘤
垂體腺瘤對人休的危害很大,由於腫瘤壓迫腦組織,會引起頭痛,視野缺損。雖然垂體很小,只有0.6釐米,但它的功能很多,很複雜,是人體內分泌中樞。甲狀腺、腎臟腺、性腺等腺體功能都與垂體發生關聯,腺體的變化又會帶來整個人體的變化。因此垂體腺瘤會引起內分泌功能的改變,從而影響身體其它功能的變化。比如,垂體腺瘤分泌的泌乳素增高時,女性就會出現月經不調、閉經、不育等症狀,男性就會出現性功能低下;生長激素增高時,青少年就會表現為巨人症,青春期以後就會表現為肢端肥大,相貌醜陋;垂體ACTH激素腺瘤,會引起腎上腺皮質激素的過度分泌,還會引起高血壓,或因高血壓造成的腦出血,骨質疏鬆及腰椎骨折等。
育齡期的婦女如果突然月經週期變長,或停經;正常的人在開車或者走路時經常發生碰撞;育齡期或者是青壯年,突然感覺性功能不好、不育、肢端變肥大、相貌變醜陋時,要考慮可能患有垂體腺瘤,需要儘快到醫院就診,除了到婦科、眼科、泌尿外科等相關科室檢查外,還應該來內分泌科、神經外科檢查,瞭解是否患有垂體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