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體腺瘤需與其他鞍區、鞍上和鞍旁疾病鑑別。成人鞍區病變多為垂體腺瘤,兒童鞍區病變多為顱咽管瘤和生殖細胞瘤,而垂體腺瘤少見。具體包括以下疾病:
1、腫瘤或假性腫瘤。
(1)垂體癌或垂體癌肉瘤:生長速度快,與垂體腺瘤的鑑別需依靠病理診斷,其病理性細胞核分裂相多見。
(2)神經垂體腫瘤。
①轉移瘤:是垂體後部或整個垂體最常見的腫瘤,可能與血供豐富有關,乳腺及肺是最常見的原發灶。
②垂體細胞瘤:最常見的起源於神經垂體/垂體柄的腫瘤(原發性)。
③星形細胞瘤:起源於垂體柄或垂體後部。
(3)垂體增生:由於甲狀腺功能減退可以造成促甲狀腺素細胞增生,進而TRH慢性刺激垂體,通常導致遊離T4正常或降低,TSH明顯升高,MRI影像上鞍區呈現對稱的腫塊;原發性性腺機能減退可以導致促性腺激素細胞增生;由於異位的促生長激素釋放激素分泌可以造成生長激素細胞增生;懷孕時可引起泌乳素細胞增生;此外育齡婦女通常垂體稍微增大。
(4)顱咽管瘤;在成人中佔該部位腫瘤的20%,兒童為54%。
(5)拉氏克裂囊腫(Rathke’s Cleft Cyst):非腫瘤性病變,是Rathke囊的殘餘物,在CT上常表現為低密度囊性病變,其MRI表現各異,在MRI T1和T2加權相上都可以表現為短、等或長信號。
(6)腦膜瘤(鞍旁、鞍結節及鞍隔):MRI上鞍結節腦膜瘤同垂體大腺瘤鑑別如下:①對比劑增強掃描後出現明顯均勻的強化(而垂體大腺瘤強化不明顯且不均勻);②腫瘤中心位於鞍上(vs.鞍內);③硬腦膜基底呈錐形擴展(硬腦膜尾徵)。同時蝶鞍通常不會擴大,即使較大的鞍上腦膜瘤也很少出現內分泌功能紊亂。腦膜瘤可擠壓垂體柄使其向後移位,可同時伴隨蝶竇擴張性氣化(腫瘤下方的蝶竇擴大,但是沒有骨質的破壞)。
(7)生殖細胞來源腫瘤:絨毛膜癌、生殖細胞瘤、畸胎瘤、胚胎性癌、內胚竇瘤。女性鞍上生殖細胞來源瘤更為常見,男性則以松果體區常見。鞍上生殖細胞腫瘤可出現尿崩症、視野缺損、全垂體功能低下三聯徵,也可出現阻塞性腦積水。同時發生在鞍上及松果體區的病變可診斷為生殖細胞腫瘤。
(8)膠質瘤:包括下丘腦膠質瘤和視神經(或視交叉)膠質瘤。
(9)轉移瘤:可合併原發病灶的臨床表現。
(10)脊索瘤。
(11)寄生蟲感染:如囊尾蝴病。
(12)表皮樣囊腫。
(13)鞍上蛛網膜囊腫。
(14)肉樣瘤病:累及下丘腦可造成前和(或)後垂體功能障礙=
(15)骨異常:骨鉅細胞瘤,軟骨勃液纖維瘤,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病人骨棕色瘤,骨贅形成,髓外造血。
2、血管性疾病。
動脈瘤:可發生於前交通動脈、頸內動脈(海綿竇或垂體上動脈)以及眼動脈、基底動脈分叉處。巨大動脈瘤可產生佔位效應。對疑似鞍區動脈瘤的病例可行MRA/CTA檢查證實或排除診斷。
頸動脈海綿竇漏(CCF):可出現典型的三聯徵“球結膜水腫、搏動性突眼、眼部雜音”。
3、炎症。
自身免疫性垂體炎:臨床上常有尿崩症(垂體腺瘤很少出現尿崩症),影像上表現為垂體增大、垂體柄增粗、強化不明顯、初次就診時病變常較小、垂體後葉高信號消失,而鞍底無改變。有兩種表現形式:
(1) 淋巴性(腺)垂體炎:較為常見的一種形式。垂體柄發生炎症而導致淋巴細胞浸潤。病因與自身免疫反應有關,但具體的抗原有待於確定。多數病例發生於孕後期及產後早期的婦女。
(2) 肉芽腫性垂體炎:侵襲性較強,無性別差別,與懷孕無關。病因可能為自身免疫性,但具體的發病機理不明。
自身免疫性垂體炎與無功能垂體大腺瘤〔鞍內有強化,內分泌檢查正常)有時較難分辨,採用內科治療可能更為合理,例如使用激素或中斷可能的致病因子。
垂體膿腫:可由蝶竇/副鼻竇或其他部位的炎症發展而來,或者為既往鞍區病變手術導致的感染,部分患者找不到明確的原發感染來源。臨床上多表現為全垂體功能低下、尿崩症,可以出現視力視野障礙、眼球運動神經麻痺導致的眼球運動功能障礙。影像上為鞍區囊性佔位表現,增強掃描後病變周邊環形強化。治療方面,先給予抗感染、激素、神經營養藥物等治療,部分患者經上述治療後病變縮小乃至消失,病變不縮小或增大者需手術治療。部分患者術前難以和垂體腺瘤囊性變鑑別,術中才證實為垂體膿腫。膿腫內容物多培養不出致病菌。
4、空蝶鞍綜合徵。
可以為原發性空蝶鞍綜合徵,鞍區病變手術後可出現繼發性空蝶鞍綜合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