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鮮紅的血,我們通常會有點害怕。鮮紅的血總是讓人聯想到生命、受傷和死亡。其實並不是所有動物的血都是紅色的,比如蝦的血液是青色的,蚯蚓的血是玫瑰紅的, 有種蝸牛的血是透明的,螳螂的血是綠色的,海里有一種叫做“鱟”的奇怪的動物,血居然是藍色的,當然,地球人中應該不會有藍血人的存在。我們人類血液是紅色的原因是因為血液裡中含有大量主要成分是鐵的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含氧量多時血液呈鮮紅色(動脈血),含氧量少的呈暗紅色(靜脈血),血漿主要成分是水,因為含少量膽紅素,所以看上去呈透明淡黃色。人類的血型最常見的分型辦法可分A型、B型、AB型及O型,輸血原則上只能在同種血型之間並經過配對實驗後才能進行,否則可能造成嚴重的凝血反應而致命。
我們每個人體內有多少血,而出血多少就會給人體帶來危險呢?正常人的血液總量約相當於體重的7%-8%,一個體重約65公斤的人,體內全部的血液大概是5公斤,健康人一次失血500毫升以下一般沒有多大問題,急性出血超過1000毫升,身體就會出現明顯不適,超過1500-2000毫升,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有生命危險了。
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細胞又包括紅細胞和白細胞和血小板三類細胞。紅細胞平均壽命為120天,白細胞壽命為9―13天,血小板壽命為8―9天。但人體會不斷生產新的血細胞來補充。紅細胞主要功能是運進氧氣運出二氧化碳,白細胞的主要功能是殺滅細菌,抵禦炎症,參與體內免疫發生過程,血小板主要在體內發揮止血功能,而任何一處出現問題,就會引發血液系統疾病。
除了外傷出血我們要到醫院急診去緊急處理外,還有一些血液系統的疾病我們通常要到醫院的血液科去看病,最常見的血液系統疾病是貧血,不過光貧血就分為青春期貧血、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地中海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等等等,要經過一系列的檢查確診後採取不同的針對性治療才有用。另外還有被稱為“血癌”的白血病,人類的各種癌症中,白血病是為數不多的好發於小孩和青少年而不是老年人的。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很多類型的白血病已不再是不治之症,經過及時治療已經可以被醫生完全控制了。
在熱鬧的公共場所,我們經常見到採血車的身影,他們是流動的生命,從讀大學開始,我們就開始組織義務獻血,很多人會說,我們獻的血都到哪裡去了,獻血到底會不會傷害身體呢?為甚麼獻血是無償的,而輸血卻需要交錢呢?
我們獻的血都集中到中心血站,由血站工作人員對血液進行再次檢測,不合格的血液要淘汰掉,健康的血液再進行分離,分別製備成紅細胞、血漿、血小板等成分血,還有部分作為新鮮血專門救治危重病人。所以現代醫院裡不可能出現電視上那種挽起袖子直接獻血給要搶救的病人――即便戰場上也不會。而血液的檢測、分離、貯存等都需要大量的成本,所以輸血的時候回收取一定的費用,但是如果你過去獻過血或者家屬獻過血就可以免費使用一定量的血製品哦。
適量獻血不會傷害身體健康,一次獻血200至400毫升,佔血液總量的10%以下,對身體基本沒有影響,反而有不少好處。因為人出生以後,骨髓就成為主要的造血器官。造血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下降。獻血後,由於血細胞數量減少,刺激“沉睡的”骨髓造血組織重新動員起來,大量製造血細胞,所以獻血可以使骨髓保持旺盛的活力,提高造血功能。獻血還可以預防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病,因為獻血後我們會通過飲水迅速填充了血容量,血液稀釋後,血脂等降低了,血粘度也降低了。堅持長期適量獻血,正如定期給我們的循環系統清淤一樣,可以讓我們身體輕鬆、頭腦清醒、精力充沛。無償獻血更是社會公德的一種體現,充分體現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健康的時候我們獻血幫助別人,當我們需要用血的時候才不會無血可用。
為甚麼有的人獻完血後短期內會感覺疲勞、抵抗力降低?部分人還有心慌、頭昏的現象?這是因為血液中含有紅細胞、白細胞和免疫細胞,輸血後這些細胞的補充還需要一定時間。有些人平常缺乏鍛鍊或者身體過分敏感,一旦失去部分血液,身體就出現快速動員,但更多的是心理作用――暈血,所以獻血後部分人會有一定不適,但是經過快速的調整,身體的不適感會迅速消失。
由此可見,我們平常如果受了傷,身體表面擦破、劃傷出血或者流鼻血,一般只有幾毫升或者幾十毫升,對身體健康沒有甚麼影響,但是如果出血不止,那可能就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去醫院是必然的選擇,但止血可不能等著醫生處理,自己拿乾淨的紙巾壓住傷口是最簡單有效的止血辦法,只要不是大的血管破裂,其實壓迫一會兒後出血都會自己停止,去醫院更多的目的只是處理傷口。至於其餘的加壓包紮、止血帶止血等辦法過於專業,而且用的不好反而對人體有損害,這裡就不介紹了。而人體內臟的出血、骨折後的出血由於量難以直接估計,又難以通過壓迫來止血,反而需要由醫生觀察、檢查和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