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又稱膽石症,是肝膽外科的常見病之一。肝內膽管、膽囊、肝總管以及膽總管共同構成人體的膽道系統,以行使運送、貯存、濃縮和排洩膽汁的功能。若是膽道系統的結構或者膽汁的成分發生變化,在膽道系統內的任何位置都有可能形成固體的結晶,這就是膽結石。約80%的膽結石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症狀,有時與胃病症狀相似。輕者可出現腹部絞痛,重者可出現劇烈腹痛,甚至伴有發熱、寒戰等症狀,同時還會引發黃疸、膽管炎和胰腺炎等疾病,長時間膽道結石的刺激和炎症,可以導致膽囊及膽管的癌變,因此,對於膽結石要儘早治療。
治療膽囊結石,手術切除最可靠
目前,治療膽囊結石的主流治療方法有膽囊切除術,其他方法還有保膽取石術、口服藥物溶石、碎石治療4種。
其中,口服藥物溶石和體外超聲波碎石排石因療效不能令人滿意,已經被淘汰。手術成為治療膽結石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在1990年左右,國內外曾進行過一輪保膽取石的治療熱潮,但由於保膽取石術後膽囊結石形成的原因並沒有去除,因此導致術後結石複發率過高。而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因療效確切、創傷小而成為國內外膽囊結石治療的金標準,目前各大醫院均採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做為治療首選。
保留病態膽囊意義不大
膽囊切除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甚微。因為膽汁是肝臟分泌的,膽囊只是起儲存和濃縮功膽汁的作用。切除膽囊後原來膽汁分泌量沒有明顯變化。有觀點認為,膽囊切除術後容易出現膽道功能障礙、術後腸梗阻、結腸癌、術後腹瀉、返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缺點。但在臨床中發現,除了術後進食高脂飲食後有不到5%的患者容易出現大便次數增加外,其餘表現很罕見,而且一般經過1年後,多數患者的腹瀉可以通過自身調節而消失。實際上,得了膽囊結石後,很大一部分患者由於膽囊反覆炎症發作,膽囊粘膜遭到破壞或膽囊內充滿結石,使得猶如“水庫”的膽囊不能發揮其儲“水”(膽汁)功能,其中有的膽囊也已經沒有膽汁濃縮功能。
保留膽囊術後結石易復發
若是膽囊已被切除,不可能再有膽囊結石,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而保膽後2年的結石複發率,國內外報道約在40%~80%之間,多數患者會被迫進行第2次手術,而第2次手術會因為第一次手術後發生粘連而增加難度和危險性。目前來看,膽囊患者堅持選擇保膽手術,是沒有多大必要的。
術後恢復注意
膽囊切除後,由於膽道的生理完整性和功能協調性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患者更應該注意飲食結構的合理搭配,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繼續保持低熱量、低脂肪、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飲食原則。
1、講究葷素合理結合,儘量減少食物中的脂肪和膽固醇含量,多食含膳食纖維高的食物(如燕麥、豆類、蔬菜等),平時提倡使用植物油,避免攝入動物油;避免暴飲暴食或過度飢餓,儘量做到少量多餐。
2、煙戒酒,少食辛辣等刺激性強的食物,如洋蔥、蒜、姜、辣椒和胡椒等。
3、烹飪應力求清淡,最好採用清燉、蒸煮、煨湯等方法,避免油炸、油膩食品,這樣才適合手術後膽道功能的改變,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