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病”即“疾病未成”,是疾病前期。但隨著中醫理論的發展,結合臨床實際,未病的概念不斷擴展,已經包括無病期、欲病期、“既病防變”期、愈後防復期。也就是說“未病”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並不全是沒有病。不僅包括無病的健康階段,還包括疾病的早期階段和隱伏階段。
“治未病”包括未病之前先預防,避免疾病發生。早期治療,在疾病無明顯症狀之前要積極採取措施,治病於初始,避免症狀越來越多。已病防變,在疾病已經存在,應掌握疾病的傳變傾向,防其由淺入深,或發生臟腑之間的傳變。在疾病初愈正氣尚虛,機體功能還沒有完全恢復之時,故要加強調攝,防止疾病復發。
應用針灸方法治未病被稱為“逆針灸”,“逆針灸”一詞首見明代高武的《針灸聚英》,即“無病而先針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是指在機體無病或疾病發生之前,預先應用針灸方法,激發經氣,調和氣血,扶正祛邪,提高機體抵禦各種致病因子的能力,從而防治疾病,減輕隨後疾病的損害程度或促進健康延年益壽。
中醫學的“未病”不等同於現代醫學的“亞健康”,但二者在內容上存在著層次上的涵蓋,“亞健康”狀態與“未病”中的“潛病未病態”和“欲病未病態”的內涵接近,但“未病”的內涵更加豐富,外延更廣泛應該說,“亞健康”是“未病”的重要組成部分。
亞健康的常見症狀有頭暈、頭痛、夜尿多、便秘、腹脹、咽乾、自汗、盜汗、健忘、心悸、失眠、經前乳脹、月經失調、嗜睡、畏寒等。
頭暈的調理可針刺百會、大椎、天柱、風池等。頭痛的調理可針刺大椎、風池、頸夾脊2-6、百會、太陽等。夜尿多的調理可針刺腎俞、太溪、三陰交等,並直接灸足三里。便秘的調理可針刺天樞、支溝、上巨虛等。眼、面肌抽搐的調理選穴合谷、太沖、牽正、頰車透地倉、下關、迎香、承漿等。失眠的調理針刺四神聰、神門、三陰交。月經失調調理用艾灸療法。取穴關元、氣海、三陰交等。動脈粥樣硬化傾向的調理方法:常取穴氣海、足三里、豐隆、關元等。胃腸功能紊亂的調理取足三里、三陰交、建裡、中脘、天樞、氣海等。焦慮傾向的調理穴位選風府、百會、通裡、神門、內關等,耳穴取腦點、皮質下。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正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轉變,醫學發展的重點將是“防患於未然”、“防微杜漸”。針灸療法將以獨特防治疾病的特色在預防保健醫學領域中佔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