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先秦時期的醫學論文集,時代久遠,解讀不易。書裡有一篇論著談到:“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於是後來就有了“治未病”一說,好像是說”病尚未生,就能夠治療“;或者,另一種更完美的演繹:“未病先防,既病防變”。但即便是後一種說法,也並非是經文的原意---那只是現代預防醫學觀點的老版本罷了。
“疾”泛指疾病,古文(《周禮》)裡會見到“h首疾、癢疥疾、瘧寒疾、嗽上氣疾”等等的描述,那時治療疾病的(內科)醫生稱為疾醫。《說文解字》裡說,“病,疾加也”;“疾”“病”含義有程度輕重的不同,疾輕而病重。這就可以解釋甚麼是“未病”:不是沒得病,而是疾病的萌芽階段,或是沒有發展嚴重的疾病。比如書裡還說:“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都是這個意思。
這一點很重要。
網站要求,文章的提交必須自己擬定分類,這有些困難,因為這種文字,算不得“科普”。只是我們需要面向信任我們的讀者或患者,做個清晰的交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