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包括食道癌、胃癌、肝癌、膽囊癌、結腸直腸癌、胰腺癌等。隨著工業化進程,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發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但不同部位常見癌症的標化發病率有升有降,胃癌、肝癌、食管癌的標化發病率持續下降,而結腸直腸癌、胰腺癌等則持續上升。隨著治療手段的不斷改進,已經認識到惡性腫瘤可防、可控。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公佈把腫瘤列入慢性病的範疇,專家達成共識,腫瘤的發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加強疾病預防可降低腫瘤的發生率,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腫瘤在人類疾病史上古已有之,中醫學對腫瘤(包括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認識可謂是源遠流長。早在殷虛甲骨文中就記有“癌”的病名。兩千多年前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就已經記載了筋瘤、腸瘤等疾病,對腫瘤的病因、病理、病名以及症狀,均有較為詳細的記載。
中醫認為腫瘤是怎樣發生的呢?《黃帝內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中醫學裡的“氣”,既包含著體內的營養性精微物質,也指內臟器官的活動機能狀況,正氣就是指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和防病抗病的能力,如果這些功能和能力正常,體外的各種致病因素就不能乘虛而入侵犯人體,導致疾病了。腫瘤的發病也不外如此,長期憂思憂慮、精神過度緊張、不良飲食起居習慣、機體衰老等內在因素,加之體外致病因素(即所謂的外邪)的侵犯,影響正常的生理功能和防病抗病能力,引起體內氣血鬱結瘀滯,最終誘發腫瘤。
中醫藥治療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主要採用扶正祛邪相結合的方法,標本兼治。祛邪針對腫瘤本身,扶正可恢復機體機能,提高防病抗病能力,最終達到“補虛不留邪,祛邪不傷正”。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中醫藥治療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作用主要包括:反突變、反啟動、反轉移;調節生物應答作用(如調節免疫功能);直接殺滅腫瘤細胞的細胞毒作用;誘導腫瘤細胞的死亡;抗腫瘤血管增生以減緩腫瘤的生長;調節特定基因的表達;對放化療的增敏作用,提高放化療的效果等。臨床研究證實,中醫藥治療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可以減輕放化療不良反應、提高放化療療效、改善症狀、促進康復、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等。這些研究都證實了中醫藥治療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可行性和科學性。
中醫藥治療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可貫穿整個疾病過程,既可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也可採用單純中醫藥手段。中醫治病的特點之一就是辨證論治,與西醫辨病治療相結合,既能考慮病人的整體情況,也能考慮局部病情。中西醫結合治療主要是在病人接受化療、放療時,或在手術治療後配合中醫藥治療,從而起到增效(增強放化療的療效)和減毒(減輕放化療的不良反應)的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單純中醫藥治療適用於無法耐受放化療、無法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作為一種姑息治療的手段。對於成功進行了根治術,完成放化療的患者,接受中醫藥治療也可改善機體防病抗病能力,減少腫瘤的復發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