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27 17:56

  (一)分類

  1、支撐相障礙

  下肢支撐相的活動屬於閉鏈運動,足、踝、膝、髖、骨盆、軀幹、上肢、頸、頭均參與步行姿勢。閉鏈系統的任何改變都將引起整個運動鏈的改變,遠端承重軸(踝關節)對整體姿態的影響最大。

  (1)支撐面異常

  足內翻、足外翻、單純踝內翻和踝內翻伴足內翻、單純踝外翻和踝外翻伴足外翻、足趾屈曲、拇趾背伸。

  (2)肢體不穩

  由於肌力障礙或關節畸形導致支撐相踝過分背屈、膝關節屈曲或過伸、膝內翻或外翻、髖關節內收或屈曲,致使肢體不穩。

  (3)軀幹不穩

  一般為髖、膝、踝關節異常導致的代償性改變。

  2、擺動相障礙

  擺動相屬於開鏈運動,各關節可以有相對孤立的姿勢改變,但是往往引起對側支撐相下肢姿態發生代償性改變;近端軸(髖關節)的影響最大。

  (1)肢體廓清障礙

  垂足、膝僵硬、髖關節屈曲受限、髖關節內收受限。

  (2)肢體行進障礙

  膝僵硬、髖關節屈曲受限或對側髖關節後伸受限、髖關節內收。

  (二)常見異常步態

  異常步態可以孤立存在,也可以組合存在,構成複雜的臨床現象。

  1、足內翻

  是最常見的病理步態,多見於上運動神經元病變患者,常合併足下垂和足趾卷屈。步行時足觸地部位主要是足前外側緣,特別是第五骨基底部,常有承重部位疼痛,導致踝關節不穩,進而影響全身平衡。支撐相早期和中期由於踝背屈障礙,導致脛骨前向移動受限,從而促使支撐相末期膝關節過伸,以代償脛骨前移不足。由於膝關節過伸,足蹬離力降低,使關節做功顯著下降。此外髖關節也可發生代償性屈曲。患肢擺動相地面廓清能力降低。步態障礙患者糾正足內翻往往是改善步態的第一要素。與足內翻畸形相關的肌肉包括:脛前肌、脛後肌、趾長屈肌、腓腸肌、比目魚肌、拇長伸肌和腓骨長肌。其中脛前肌、脛後肌、腓腸肌和比目魚肌過分活躍較常見,拇長伸肌過度活動也有關聯。

  2、足外翻

  骨骼發育尚未成熟的兒童或年輕患者多見(例如腦癱),表現為步行時足向外側傾斜,支撐相足內側觸地,可有足趾屈曲畸形。可以導致舟骨部位胼胝生成和足內側(第一骨)疼痛,明顯影響支撐相負重。步行時身體重心主要落在踝前內側。踝背屈往往受限,同樣影響脛骨前向移動,增加外翻。嚴重畸形者可導致兩腿長度不等,跟距關節疼痛和踝關節不穩。早期支撐相可有膝關節過伸,足蹬離缺乏力量,擺動相踝關節屈導致肢體廓清障礙 (膝關節和髖關節可產生代償性屈曲)。動態肌電圖可見:腓骨長肌、腓骨短肌、趾長屈肌、腓腸肌、比目魚肌過度活躍或痙攣,脛前肌、脛後肌活動降低或肌力下降。

  3、足下垂

  足下垂指擺動相踝關節背屈不足,常與足內翻或外翻同時存在,可導致廓清障礙。代償機制包括:擺動相增加同側屈y、屈膝,下肢劃圈行進,軀幹向對側傾斜。常見的病因是脛前肌無活動或活動時相異常。單純的足下垂主要見於脊髓損傷、兒麻和外周神經損傷。

  4、足趾捲曲

  支撐相足趾保持屈曲。常見於神經損傷、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障礙、長期制動和攣縮。常伴有足下垂和內翻。患者主訴穿鞋時足趾尖和趾關節背面疼痛,伴有胼胝生成。患者常縮短患肢步長和支撐時間,導致足推進相力量減少。相關的肌肉包括:趾長屈肌、拇長伸肌和屈肌。踝關節背屈時使該畸形加重。動態肌電圖常可見趾長屈肌、拇長屈肌活動時間明顯延長,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異常活躍,趾長伸肌活動減弱。

  5、拇趾背伸

  多見於中樞神經損傷患者。患者步行時(支撐相和擺動相)拇趾均背屈,常伴有足下垂和足內翻。患者主訴支撐相拇趾和足底第一趾關節處疼痛,在支撐相早期和中期負重困難,因此常縮短受累側支撐相,使擺動相時間超過支撐相,從而影響支撐相末期或擺動前期的足蹬離力。動態肌電圖可顯示腓腸肌群過度活躍;擺動相拇長伸肌加強活動,以代償足下垂,相應地趾長屈肌活動減弱;脛前肌和脛後肌則有可能減弱,但也可以活躍。動態肌電圖檢查對選擇正確的治療方向有關鍵的作用。該異常多見於雙腿。

  6、膝塌陷

  小腿三頭肌(比目魚肌為主)無力時,脛骨在支撐相中期和後期前向行進過分,導致踝關節不穩或膝塌陷步態。患者出現膝關節過早屈曲,同時伴有對側步長縮短,同側足推進延遲,如果患者採用增加股四頭肌收縮的方式避免膝關節過早屈曲,並穩定膝關節,將導致同側膝關節在支撐相末期屈曲延遲,最終導致伸膝肌過用綜合症。患者在不能維持膝關節穩定時,必須使用上肢支持膝關節,以進行代償。有關的肌肉包括:腓腸肌-比目魚肌和股四頭肌。股四頭肌肌電活動可延長和過度活躍。

  7、膝僵直

  支撐相晚期和擺動初期的關節屈曲角度<40度(正常為60度),同時髖關節屈曲程度及時相均延遲。擺動相膝關節屈曲是由髖關節屈曲帶動,髖關節屈曲減少將減少膝關節屈曲度,從而減少其擺動相力矩,結果導致拖足。患者往往在擺動相採用劃圈步態、儘量抬髖或對側下肢踮足(過早提踵)來代償。動態肌電圖通常顯示股直肌、股中間肌、股內肌和股外肌過分活躍,髂腰肌活動降低,有時臀大肌和N繩肌活動增加。如果同時存在足內翻,將加重膝僵直。膝僵直常見於上運動神經元病變患者,及踝關節屈或y關節屈曲畸形患者。固定膝關節矯形器和假肢也導致同樣的步態。< p="">

  8、膝過伸

  膝過伸很常見,但一般是代償性改變,多見於支撐相早期。常見的誘因包括:一側膝關節無力導致對側代償膝過伸;屈肌痙攣或攣縮導致膝過伸;膝塌陷步態時採用膝過伸代償;支撐相伸膝肌痙攣;軀幹前屈時重力線落在膝關節中心前方,促使膝關節後伸以保持平衡。

  9、膝屈曲

  較少見,一般為骨關節畸形或病變造成。患者在支撐相和擺動相都保持屈膝姿勢。患者在支撐相時必須使用代償機制以穩定膝關節。由於患者在擺動相末期不能伸膝,致使步長縮短。N繩肌、股四頭肌、腓腸肌、比目魚肌的動態肌電圖常顯示N繩肌內側頭比外側頭活躍,腓腸肌通常過分活躍,特別是在擺動相。動力學研究常可見伸膝受限伴髖關節屈曲增加。

  10、髖過屈

  主要表現為支撐相髖關節屈曲,特別在支撐相中後期。如果畸形為單側,對側下肢呈現功能性過長,步長縮短,同時採用抬髖行進或軀幹傾斜以代償擺動相的廓清功能。動態肌電圖常見髂腰肌、股直肌、髖內收肌過度活躍,而伸髖肌和棘旁肌減弱。伸髖肌無力可導致軀幹不穩,y關節後伸困難;伸膝肌無力及踝關節屈畸形可導致伸y肌過用綜合症,導致伸y肌無力;髖關節過屈時膝關節常發生繼發性屈曲畸形,加重步態障礙。髖關節屈曲及其繼發性畸形不僅影響步態,嚴重時還影響護理、大小便、甚至坐輪椅。因此治療可以用於不能步行的患者,以改善其生活和護理質量。

  11、髖內收過分

  髖關節內收過分表現為剪刀步態,最常見於腦癱和腦外傷患者。患者在擺動相髖關節內收,與對側下肢交叉,步寬或足支撐面縮小,致使平衡困難,同時影響擺動相地面廓清和肢體前向運動。此外還干擾生活活動,如穿衣、衛生、入廁和性生活。相關的肌肉包括:髖內收肌群,髖外展肌群、髂腰肌、恥骨肌、縫匠肌、內側N繩肌和臀大肌。內收肌痙攣或過度活動即內收和外展肌群不平衡是主要的原因。

  12、髖屈曲不足

  屈髖肌無力或伸髖肌痙攣/攣縮可造成y關節屈曲不足,使肢體在擺動相不能有效地抬高,引起廓清障礙。患者可通過y關節外旋,採用內收肌收縮來代償。對側鞋抬高可以適當代償。

  13、單純肌無力步態

  單純外周神經損傷可導致特殊肌無力步態,包括:

  (1)臀大肌步態

  臀大肌是主要的伸髖及脊柱穩定肌。在足觸地時控制重力中心向前。肌力下降時其作用改由韌帶支持及棘旁肌代償,導致在支撐相早期臀部突然後退,中期腰部前凸,以保持重力線在髖關節之後。N繩肌可以部分代償臀大肌,但是在外周神經損傷時,N繩肌與臀大肌的神經支配往往同時損害。

  (2)臀中肌步態

  患者在支撐相早期和中期骨盆向患側下移超過5度,髖關節向患側凸,患者肩和腰出現代償性側彎,以增加骨盆穩定度。患側下肢功能性相對過長,所以在擺動相膝關節和踝關節屈曲增加,以保證地面廓清。

  (3)屈髖肌無力步態

  屈髖肌是擺動相主要的加速肌,其肌力降低造成擺動相肢體行進缺乏動力,只有通過軀幹在支撐相末期向後,擺動相早期突然向前擺動來進行代償,患側步長明顯縮短。

  (4)股四頭肌無力步態

  股四頭肌是控制膝關節穩定的主要肌肉。在支撐相早期,股四頭肌無力使膝關節必須處於過伸位,用臀大肌保持股骨近端位置,用比目魚肌保持股骨遠端位置,從而保持膝關節穩定。膝關節過伸導致軀幹前屈,產生額外的膝關節後向力矩。長期處於此狀態將極大地增加膝關節韌帶和關節囊負荷,導致損傷和疼痛。

  (5)踝背屈肌無力步態

  在足觸地後,由於踝關節不能控制屈,所以支撐相早期縮短,迅速進入支撐相中期。嚴重時患者在擺動相出現足下垂,導致下肢功能性過長,往往以過分屈髖屈膝代償(上臺階步態),同時支撐相早期由全腳掌或前腳掌先接觸地面。

  (6)腓腸肌/比目魚肌無力步態

  表現為踝關節背屈控制障礙,支撐相末期延長和下肢推進力降低,導致非受累側骨盆前向運動延遲,步長縮短,同時患側膝關節屈曲力矩增加,導致膝關節屈曲和膝塌陷步態。

常見病理步態分析相關文章
“凍結步態”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呢?形象一點描述凍結步態是這個樣子:突然出現的雙足似是被一塊巨大的隱形磁鐵吸引故而像是被粘在或釘進地板一樣,無法挪步。由於此時軀幹前傾,雙足“凍結”,極易跌倒。用學術些的言語來描述起來就是:發作性的向前有效邁步不能,多見於步態啟動及轉身時。凍結步態是我們大多數人從未感受過的,但卻是帕金森患者常見的一種臨床症狀,並且是其跌倒和致殘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時的發現與診治十分重要
發布於 2023-02-09 21:37
0評論
概述 不同腦癱兒的步態是不一樣的,因為腦癱可以分為痙攣性的腦癱,比如說痙攣性四肢癱瘓,痙攣性的雙癱,還有就是痙攣性的偏癱,還有就是手足徐動型腦癱,強制性的腦癱,共濟失調性腦癱,震撼型,混合型等等很多,並且不同的腦癱指間表現裡面的腦癱兒的步態差不多都是不一樣的,就拿腦癱裡面最常見的痙攣性腦癱來說吧,他們裡面表現出來是症狀也是不一樣的。 步驟/方法: 1、 痙攣性的四肢癱瘓,腦癱兒的步態一般就是
發布於 2024-04-27 03:43
0評論
對女人而言,高跟鞋不只是平地拔起的幾寸突兀而已,那是專屬於每個女人自己的小舞臺。在這個舞臺之上,生硬尷尬的線條會被磨鍊的剔透玲瓏;在它之下,每一步一顰一笑,便能牽出一串漣漪。然而,作為醫生的我們,不得不煞風景的對廣大的高跟鞋粉絲說,足底下的這一雙仙幼若無的小舞臺,足以把我們身體的重心來個乾坤大挪移,摩登的高跟鞋帶來了屬實不少的美麗代價。用來塑造美麗曲線的,不僅是女性的纖纖雙足,還有雙腿及整個腰背
發布於 2022-09-24 22:43
0評論
相關專家表示,如果無法在早期對將要產生或已經產生的腿部和腳部畸形進行及早干預,幼兒可能會一直存在足部的困擾,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重。人體足的發育要經過十幾年的週期,兒童或青少年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可能會產生足部或下肢的問題,出現步態不協調或腳的翻轉過大等表現。而足部和下肢的疾患如果在幼兒期便介入治療,效果最佳。
發布於 2023-07-05 04:18
0評論
寶寶學走路分為兩個時期:學步初期和學步期,在不同的時期寶寶需要穿的學步鞋也是有區別的哦,否則會對寶寶的骨骼發育產生影響。 一、寶寶學步初期(15個月前)約15個月前的寶寶處於爬行期至學步初期階段。開始嘗試站立及學步。此階段應多鼓勵寶寶在室內赤足,讓足部直接接觸地面,增加足底抓地感,培養平衡力。而為了保溫及避免足部受傷,在室內亦鼓勵穿著鞋底特薄及軟身的室內步前鞋,保持足底抓地感覺。而在室外,地面環
發布於 2023-09-04 15:59
0評論
頸椎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病,以頸肩部疼痛伴隨頭暈、肢體麻木疼痛、心悸、步態不穩等表現的綜合徵,根據臨床表現不同,又有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交感型頸椎病、混合型頸椎病等分型。門診經常遇到患者詢問功能鍛鍊的問題,他們通常從電視或者網絡上看一些鍛鍊的方法,如下巴畫“米”字,其實,這個鍛鍊對於沒有頸椎病的人來說是沒問題的,但是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用這個方法鍛鍊後病情是會加重
發布於 2022-12-17 20:55
0評論
捲髮怎麼打理?這是很多剛做完捲髮的MM共同問題。捲髮嫵媚那是自然,做頭髮還只是第一步,打理才是難題,因為日後你捲髮傳達出來的氣質就是跟你的打理息息相關了,同樣是做一個髮型,有些人會讓你看到她最美的一面 第一步:首先將頭髮稍微吹至六層幹左右,把頭髮分成左右兩股。 第二步:用手將兩邊的頭髮往一個方向卷。注意不要太用力了哦。 第三步:卷好的頭髮就是這樣的哦,就想擰毛巾那樣,但是記住不要太過用力了。 第
發布於 2024-01-31 09:00
0評論
正常壓力腦積水的主要特點1、典型的三聯徵:痴呆(記憶力減退)、步態障礙、尿失禁;2、CT或MRI顯示交通性腦積水;3、多次腰穿壓力正常;4、腦脊液分流後症狀可緩解;5、年齡通常大於65歲,男性稍多。常見病因:蛛網膜下腔出血後、外傷後、腦膜炎後、後顱窩手術後、腫瘤,老年痴呆。腰穿:正常腰穿開放壓力應低於180mmH2O。治療:最好行腦室腹腔分流術,首選可調壓分流管。分流術後最有可能好轉的症狀是尿失
發布於 2022-11-25 09:31
0評論
1、不能過早使用。在寶寶滿10個月之前,最好不要嘗試使用學步車。過早使用學步車,會使寶寶跳過“爬行”的自然生長髮育規律,造成以後身體平衡和全身肌肉協調差,容易出現感覺統合失調,表現為手腳笨拙、靈活性差、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性格問題(衝動、任性、脾氣暴躁)等。同時,過早使用學步車,還有導致走路步態異常的危險,如腳尖走路、八字腳和彎曲畸形等。 2、儘量購買正規廠家生產的學步車。學步車的高度應適中、部
發布於 2023-05-15 01:08
0評論
罪行一:讓寶寶走路愛依賴 案例回放:有學者做過試驗,有一個5個月大的寶寶小雨,在一批同齡出生的嬰兒中,明顯顯示出比其他孩子優異的直腰坐穩能力,大運動能力屬於他的強項。奇怪的是,1歲以後小雨再次接受區老師測試時,卻發現他的爬行、走路能力竟然落後同批孩子一個月。 原來,小雨的母親認為孩子坐得早學步也會更快,急於求成地給小雨買來學步車,將小雨“困”在四面包圍的學步車之內學走步,孩子因為腰部、胯部均被保
發布於 2023-05-15 00:54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