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隨著產前診斷技術的提高,手術技巧的改進,化療藥物的使用,規範化治療的開展,骶尾部畸胎瘤的治癒率和生存率有了明顯提高,因而術後出現腫瘤復發甚至惡變成為治療骶尾部畸胎瘤的突出問題,並影響到了該類患兒的預後。據文獻報道,骶尾部畸胎瘤的總體複發率在2%~35%(平均12.5%),而不同病理組織的復發情況有明顯差異,成熟性、未成熟、惡性畸胎瘤的複發率分別是0%-26%(平均10%)、12%-55%(平均33%)、0%-36%(平均18%)。通過分析本院的骶尾部畸胎瘤的復發病例,發現本院的復發情況與文獻報道類似(總複發率16.4%),而且未成熟畸胎瘤(33.3%)也是複發率最高的病理類型,考慮可能因為惡性腫瘤採用鉑類等敏感藥物化療降低了複發率,而I-II級未成熟畸胎瘤僅手術治療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可能原因。
本組資料中共復發16例,除1例因骶尾部疼痛未引起重視而拖延至59個月才發現腫瘤復發外,其餘患兒均在一期術後3年內出現腫瘤復發症狀,其中良性畸胎瘤平均復發時間較其他兩種病理類型明顯滯後,甚至有良性畸胎瘤術後20年再次復發的文獻報道。同時我們觀察到所有惡性畸胎瘤復發患兒均為術後常規檢查發現,而良性病變僅有2例常規復查發現。因而我們認為骶尾部畸胎瘤無論病理性質,術後定期隨訪至關重要,特別是良性畸胎瘤隨訪不容易引起家屬及醫生重視,因而至少需定期、規律隨訪3年以上,這樣可以儘早發現腫瘤復發,而不是等到出現臨床症狀時再就診。
骶尾部畸胎瘤不僅隨著年齡的增長,惡變率逐漸增高,而且良性畸胎瘤復發後也容易出現惡變。本組病例中超過一半(5/9)的患兒病理性質發生了轉變,即由成熟性畸胎瘤轉變為未成熟或惡性畸胎瘤。有學者認為,這種病理類型的轉變,一方面可能與一期手術切除的腫瘤標本未檢測出惡性成分有關,另一方面可能與術中腫瘤殘留及殘留腫瘤的生物學特性發生轉變有關。在本組資料中,5例復發後病理性質轉變的患兒中,有3例術中存在腫瘤實質成分的潰破,2例腫瘤術中有殘留,因而我們推測術中腫瘤實質成分的潰破以及腫瘤的殘留也可能是引起腫瘤復發後惡變的原因之一。
一般認為病理性質為惡性、腫瘤未完整切除、腫瘤有潰破、尾骨未切除是骶尾部畸胎瘤術後復發的高危因素。本組資料發現惡性畸胎瘤、腫瘤未完整切除、腫瘤實質成分有潰破是骶尾部畸胎瘤復發的危險因素。儘管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腫瘤體積的增大,腫瘤複發率逐步遞增,但單因素迴歸分析結果表明它們並不是腫瘤復發的危險因素。同時結果顯示Altman IV類複發率較其他3類複發率明顯增高,與惡性腫瘤在IV型中所佔病例較高有關,但Altman分類也不是腫瘤復發的危險因素。本組資料也顯示術中單純囊液潰破的複發率(18.2%)與腫瘤無潰破的複發率(15.4%)近似,因而提示我們術中處理囊性成分為主的巨大腫瘤時,不能忽視實質成分的破潰,而且也可以通過適當引流囊液保證儘可能完整切除腫瘤,以降低腫瘤的復發。
骶尾部畸胎瘤復發對於預後是存在負面影響的,因而只有充分重視引起腫瘤復發的危險因素,減少腫瘤的復發,從而才能進一步提高骶尾部畸胎瘤的生存率和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