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性斜頸又名“先天性斜頸”、“胸鎖乳突肌攣縮性斜頸”,俗稱“歪脖”。先天性肌性斜頸是兒童較常見的一種頸部先天性畸形,是一側胸鎖乳突肌縮短或發生纖維性攣縮所致。往往出生一個月內發現。及早診斷、儘早治療,效果好。否則畸形和繼發性改變隨年齡增大而加重,面部的不對稱和視覺不在一個水平難予改變。
【病因】
先天性肌性斜頸病因不清,現代醫學認為本病多與產傷、胎兒頭位不正或胎頭在子宮內位置處於歪斜狀態等有關。上述原因使一側胸鎖乳突肌受壓而血液循行受阻,引起缺血性改變,最後導致胸鎖乳、突肌發生攣縮而出現斜頸。主要有血腫學說、靜脈受阻學說、動脈受阻學說、遺傳學說、過度伸展學說等。總之先天性肌性斜頸的發病原因是患側胸鎖乳突肌纖維化和攣縮。胸縮乳突肌之所以發病,眾說紛紜,除以上所述的幾種學說外,仍有胎內負荷學說,炎症學說,胎兒運動學說等等,其中產傷血腫學說已被多數學者否定,認為先天性肌性斜頸的發病為多種因素所致,肌肉的血循環障礙為直接的發病原因,但不能排除先天性致病因素,確切的病因及發病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
【臨床表現】
1、嬰兒出生後1個月內,多於生後10天左右發現一側胸鎖乳突肌中部出現一梭形質硬、不痛的腫塊。右側較多見,一般在2個月後開始縮小,4―6個月後消失,變成無彈性的纖維索帶。主要表現為患側胸鎖乳突肌攣縮和頭的歪斜。
2、頭面頸部發育畸形(繼發性畸形)出現。頭偏向患側,面部及下頜轉向健側。患側面部自上而下縮小,扁而短,健側圓而長,兩側不對稱。外{與口角間的距離兩側不等長;眼與耳不在一個水平上;頸胸段脊柱側凸,凹側指向患側。
3、頭頸向患側旋轉和向健側傾斜活動受限。
【診斷】
1、可有臀位產或難產史。
2、一側胸鎖乳突肌有局部腫塊或壓痛,以後呈條索狀攣縮。
3、斜頸畸形,頭偏向患側,面部及下頜轉向健側,面部不對稱,患側眼耳平面較低,頭部和頸椎有代償性側彎。
4、X線攝片排除頸椎發育異常、頸椎結核等。
【治療】
1、及早診斷,儘早治療,效果好。否則畸形和繼發性改變隨年齡增大而加重,面部不對稱和視覺不在一個平面難以改變。一般應在學齡前治療為佳。
2、手法治療:按摩治療斜頸適用1歲以內者。如能及早堅持手法治療,多數可獲得矯正。
常用手法(僅供參考,具體在康復科醫師指導下)
(1)患兒取仰臥位,頭向家長,用滑石粉做介質。家長坐於床前,一手托住患兒頸枕部,用另一手拇指按揉患側的胸鎖乳突肌5分鐘。
(2)拿捏患側胸鎖乳突肌的腫塊,用拇、中、食三指仔細拿捏。稍微加大力量,尤如腫塊捏散樣,但需與輕揉相交替,以免患兒劇烈哭鬧。時間為2分鐘。
(3)一手扶住患側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兒頭頂,使患兒頭部漸漸向健側肩部傾斜,使胸鎖乳突肌拉長,反覆操作5次。
(4)再用按揉法放鬆局部5分鐘。
(5)可配合局部溫熱或紅外線等理療,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腫塊吸收。
生活調理:家長在日常給患兒哺乳、視物、懷抱以及睡眠時有意使患兒頭向健側轉動以幫助矯正畸形。
3、手術治療,切斷攣縮的胸鎖乳突肌。術後可用頸託或頭頸胸石膏固定於過度矯正位,4―6周後拆除。手術治療適用於1歲以上之兒童。
【隨訪】
1、治癒:切口癒合,斜頸畸形矯正,頸部活動正常。
2、好轉:斜頸有所改善,顏面仍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