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先天性斜頸的病因目前仍有許多不同意見,多數認為胎兒胎位不正或不正常的子宮壁壓力,使頭頸部姿態異常而阻礙一側胸鎖乳突肌的血液循環,致該肌缺血、萎縮、發育不良、攣縮引起斜頸。也有認為,由於分娩時一側胸鎖乳突肌受產道或產鉗擠壓或牽引而受傷出血,血腫機化攣縮而致。還有認為胸鎖乳突肌的營養動脈栓塞,或靜脈迴流受阻,而導致肌纖維發生退性行變,因而形成斜頸。成人先天性斜頸主要是兒童肌性沒有及時或徹底治療所形成的的一系列症狀。
臨床表現:
新生兒在出生後7-14天常被發現受累的胸鎖乳突肌中下部,有一質硬的橢圓形腫塊,可逐漸增大。兩個月後腫塊開始縮小,最後完全消失,該肌即成為無彈性的纖維索。乳突附麗處肌肉呈索狀也較常見。頭逐漸被牽拉而傾向患側,頸部扭轉,面部傾斜,下頜偏向健側。如不予矯正,患側面部發育較慢,形成顏面和頭顱逐漸變形,兩側不對稱,這可由測量兩眼外眥角至口角的距離而得知;後面觀可見枕、頸椎及上胸椎,呈脊柱側彎畸形。長期未治的病人,患側頸部的其他肌肉也發生相應的攣縮,頸椎逐漸發生形態和結構上的改變,這種晚期的肌性斜頸,即使把胸鎖乳突肌的攣縮矯正,也難恢復其顏面的正常形態。
康復治療:
一、兒童康復
手術後病兒睡覺時取仰臥位,下頦向患側,枕部向健側,並用棉墊和潔淨的小砂袋固定頭部於上述位置。清醒時才用支具固定和手法扳正交替進行,手法扳正時須將下頦轉向患側,並逐漸把它抬高,同時把頭偏向健側;每日3~4組,每組30個持續半小時,每組間隔1.5~2小時,持續3周。
二、成人康復
適合於成人和有自控能力的青少年
1、睡覺時才用支具固定。清醒時進行功能鍛鍊,功能鍛鍊須將下頦轉向患側,並逐漸把它抬高,同時把頭偏向健側,面部盡最大努力轉向健側;每日3~4組,每組30個持續半小時,每組間隔1.5~2小時,持續3周。
2、成人還應該進行腰背肌鍛鍊和頸椎操鍛鍊:
(1)腰背肌鍛鍊(目的:使腰背肌強壯有力糾正駝背)
趴在床上(俯臥位)頭和四肢全都慢慢向上離開床,四肢伸直離開床越高越好只有肚子(腹部)接觸床,然後再慢慢回到床上平;每次後伸時用力抬越高越好;鍛鍊從術後第1天開始,每日不少於3組,每組練至肌肉稍酸為止,間隔至少2小時,讓肌肉恢復。持續至少3個月,如果堅持終生對脊柱穩定更好。
(2)頸椎操鍛鍊:頭盡最大努力後仰後,保持頭後仰向後仰一次(1)、向左歪一次(2)、向後再仰一次(3)、向右歪一次(4);如此重複至肌肉稍酸為止為一組每日不少於3組,每組間隔至少2小時,讓肌肉恢復。持續至少3個月,如果堅持終生對防止頸椎病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