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學】
先天性肌性斜頸的病因目前仍未明瞭。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子宮內壓力異常或胚兒胎位不正是產生先天性肌性斜頸的主要原因。胎兒在宮內位置不正或受到不正常的子宮壁壓力可使一側頸部受壓,胸鎖乳突肌內局部血運循礙,致使該肌發生缺血性纖維變性引起斜頸,也有學者認為是胸鎖乳突肌營養血管栓塞,導致肌纖維變性而形成斜頸。
難產及使用產鉗是引起肌性斜頸的原因之一。因為此症多發生於臀位生產者,但對胸鎖乳突肌局部腫塊進行檢查並未發現有陳舊性出血痕跡,因此此觀點未得到最後證實。
此症有1/5的患兒有明確的家族史,故認為其的發生同遺傳有關,且此類患兒常合併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等其他部位畸形。
【病理改變】
胸鎖乳突肌內腫塊主要為條索狀纖維化肌肉組織,大體標本外觀類似較軟的纖維疤痕,切面呈白色。鏡下觀察見其由緻密的纖維組織組成,肌肉組織減少,橫紋減少,嚴重者肌肉組織消失,出現較多的疤痕組織,但肌肉內無出血。
可根據肌肉及纖維組織所呈比例,分為三種病理類型:
1.肌肉型:以肌肉組織為主,僅含少量纖維變性的肌肉組織或纖維組織。
2.混合型:含肌肉組織和纖維組織。
3.纖維型:以纖維組織主為,含少量的肌肉或變性的肌肉組織。
此分型對臨床療效的判定有一定指導意義。一般情況下,肌肉型療效較好,纖維型療效較差。
【臨床表現】
斜頸畸形
嬰兒出生後其母親可發現患兒頭部向患側傾斜,面部向健側旋轉,下頜指向健側肩部。2~3周後斜頸畸形更加明顯。將頭轉向健側明顯受限,症狀較輕者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此症狀隨著患兒的生長髮育日益加重。
頸部腫塊
一般在出生後或出生後2周內可觸及頸部腫塊,位於胸鎖乳突肌中下段,以發生於右側者多見。此腫塊呈梭形,無壓痛,一般在1~2個月後達到最大,之後逐漸縮小至完全消失,此類患兒中有一部分可發生腫塊不消失併產生肌肉纖維化和攣縮引起斜頸畸形。
顏面部畸形
先天性肌性斜頸早期未得到有效治療,2歲後即會出現顏面部畸形。主要表現為面部不對稱,雙側眼外角至口角的距離不對稱,患側距離縮短,健側增長。患側眼睛位置平面降低,因雙眼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易產生視力疲勞而出現視力減退。健側顏面部圓而飽滿,患側則窄而平。頸椎可發生代償性側凸畸形。此外,患兒整個面部,包括鼻、耳等也可出現不對稱性改變。
除上述主要表現外,本症尚可合併先天性髖臼脫位及頸椎其他畸形。
【診斷】
本症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和查體發現較易做出明確的診斷。
【鑑別診斷】
應注意同以下幾種原因引起的斜頸相鑑別。
先天性骨性斜頸本症多系先天性枕頸部畸形所致,包括短頸畸形、顱底凹陷、半椎體畸形、寰枕融合及齒狀突發育畸形。上述疾病可造成斜頸及面部不對稱,但一般不會產生胸鎖乳突肌的典型條索狀攣縮帶及腫塊,X線檢查可明確上述診斷。
小兒頸部淋巴腺炎嬰兒期患有頸部淋巴腺炎,可迅速發生斜頸並可出現頸部腫塊,但此腫塊往往壓痛明顯並不位於胸乳頭肌之內。
自發性寰樞椎旋轉性半脫位寰樞椎旋轉性半脫位同樣可以引起斜頸,但此病多有輕微外傷或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主要表現為頸部旋轉運動受限及頸部疼痛症狀明顯,胸鎖乳突肌仙無緊張條索帶,X線檢查可鑑別。
頸椎結核頸椎結核可使胸鎖乳突肌痙攣而產生斜頸,但此類患者頸部疼痛明顯,頸部活動明顯受限,下頜偏向患側,X線檢查可明確診斷。
此外,還需與癔症性斜頸、習慣性斜頸、損傷性斜頸、小兒麻痺後遺症所引起的斜頸相鑑別。
【非手術治療】
對於半歲以內的患兒,採取非手術治療均可獲得滿意的療效。因此,一旦作出診斷,應儘早治療。非手術治療的方法包括局部熱敷、按摩、臥床固定和手法牽引。手法牽引的具體方法為:由母親將患兒平臥於膝上,使患兒頸部後伸,母親用左手輕輕按住患兒胸廓,右手握住頭頸部,將患兒臉部儘量旋向患側,枕部旋向健側肩峰,操作過程中手法應輕柔,使攣縮的胸鎖乳突肌得到較大的牽伸。患兒臥床時,取仰臥位,用小砂袋固定頭部於臉面部向患側,枕部向健側位。
【手術治療】
手術適應證及禁忌證:(1)適用於半週歲以上保守治療無效者;(2)12歲以下斜頸畸形明顯者;(3)12歲以上如面部畸形不嚴重也可考慮手術治療;(4)對於成年人,因畸形已存在多年,術後不僅面部畸形將更加明顯,且視力也因不適應術後的新體位而發生改變,故多不宜施行手術。
主要有以下幾種手術方法;
胸鎖乳突肌切斷術為較常用的手術方法之一。在鎖骨上作橫切口,顯露胸鎖乳突肌胸骨頭和鎖骨頭,附著點上方分別予以切斷,並鬆解周圍筋膜組織,術中應注意避免損傷頸動、靜脈和神經。
胸鎖乳突肌部分切除術對於頸部包塊明顯者,可對胸鎖乳突肌之腫塊段予以切除。
胸鎖乳突肌全切除術對於青少年患者,若整個胸鎖乳突肌瘢痕化,可將之整段切除。
胸鎖乳突肌延長術即將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切斷、胸骨頭行“Z”形延長。此手術優點:(1)矯正頭頸歪斜,恢復頸部正常活動功能;(2)不破壞正常頸三角體表形態,避免了其他手術方法使頸部遺留凹陷畸形或不正常的平坦畸形,使頸部美觀對稱。
胸鎖乳突肌上、下端聯合鬆解加成形術
Ferkel等認為年齡較大患兒或其他手術失敗者可採用此手術。方法為將胸鎖乳突肌乳突側及鎖骨頭側完全切斷,胸骨頭側行“Z”形延長。
術後處理斜頸畸形嚴重者及不合作的患兒術後需以頭-頸-胸石膏矯正以維持患兒體位。
為甚麼嬰兒和兒童會出現先天性肌營養不良的頸部?
發布於 2023-01-13 21:51
為甚麼嬰兒和兒童會出現先天性肌營養不良的頸部?相關文章
發病機制:1、Dysferlinopathy是由DYSF突變導致dysferlin蛋白表達異常的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骨骼肌疾病。DYSF基因編碼DYSFERLIN蛋白。2、DYSFERLIN蛋白的作用是修復損傷的骨骼肌細胞膜:生理狀態下,肌細胞膜在機械應力的作用下會斷裂;若得不到及時修復,肌細胞將變性壞死。3、DYSFERLIN蛋白缺陷導致細胞膜生理性被破壞後修復困難;影響膜穩定性及膜修復的同
發布於 2022-11-24 13:21
0評論
概述
姐姐家的小孩今年已經5歲了。打小的時候起小傢伙就很懂事,很活潑。姐姐怕孩子的營養會跟不上,然後造成比同齡小朋友長得瘦小。所以姐姐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很注意孩子這方面的營養。可是最近孩子不知道怎麼了,胃口不好,人也越來越憔悴的樣子。姐姐很是擔心,就帶孩子去醫院做檢查了。
步驟/方法:
1、
醫生說,營養不良是指因攝食不足,需要量增加,損失過多或體內利用過程障礙所造成的一種營養缺乏狀況。營養不
發布於 2024-01-31 03:32
0評論
按照典型的遺傳形式和主要臨床表現,可將肌營養不良症分為下列類型:[3]
(一)假肥大型:屬X-連鎖隱性遺傳,是最常見的類型,根據臨床表現,又可分為Duchenne型和Becker。
1、Duchenne型營養不良症(DMD):也稱嚴重性假肥大型營養不良症,幾乎僅見於男孩,母親若為基因攜帶者,50%男性子代發病,常起病於2-8歲,初期感走路苯拙,易於跌倒,不能奔跑及登樓,站立時脊髓前凸,腹部挺出,
發布於 2024-02-06 04:15
0評論
1.血清酶測定
(1)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CPK增高是診斷本病重要而敏感的指標,可在出生後或出現臨床症狀之前已有增高,當病程遷延時活力逐漸下降。也可用於檢查基因攜帶者,陽性率為60~80%。
(2)血清肌紅蛋白(MB)在本病早期及基因攜帶者中也多顯著增高。
(3)血清丙酮酸酶(PK)敏感,20歲以下正常男女血清PK值為119.00,20歲以上男性為84.30,女性為77.50,以上三項血清
發布於 2024-02-06 04:22
0評論
1.假性肥大型肌營養不良
(1)Duchenne肌營養不良(Duchennmusculardystrophy,DMD):為最常見的兒童肌營養不良,也是最為嚴重的致死性遺傳性肌病。均累及男孩。肌營養不良症發病率為1/3500活產新生兒,患病率為1/25000,遺傳諮詢和圍生期篩查將顯著減少其發病率。
出生後至嬰兒期發育尚可,多在3~5歲出現症狀,肌營養不良症患兒最初的症狀常常被忽視。起病時,肌營養
發布於 2024-12-07 08:22
0評論
肌營養不良多發病在兒童身上,會嚴重影響患病兒童的上學和生活。可以說,肌營養不良對於患病兒童的傷害是終生的。具體表現在:
危害一:影響患者的生長髮育。
肌營養不良呈現進行性發展,隨病情進展,肌營養不良症狀越來越重,大約12歲左右患兒失去獨立行走能力,生長髮育遲緩甚至停止。
危害二: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危害患者的生命。
肌營養不良患者會出現走路延遲,動作笨拙,步履搖晃,起蹲或上下樓梯困難。隨病情進展
發布於 2024-12-07 08:42
0評論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又稱假肥大型肌營養不良,此病以骨骼肌進行性萎縮,肌力逐漸減退最後完全喪失運動能力為主要特徵,給患者的身體及生活造成極大的損害,因此為了能更好的預防疾病的發生,對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病因加以瞭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遺傳因素: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的發病與遺傳基因的突變有關。表現為基因缺失、重複和點突變,導致所編碼的蛋白質不能生成或缺乏,從而引起臨床上所見的肌肉萎縮、無力。
二、基因缺失:其
發布於 2024-12-07 08:49
0評論
小兒先天性肌性斜頸是兒童最常見的頸部畸形,表現為胸鎖乳突肌的纖維化引起攣縮和變短,但原因還不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分娩時被損傷,一側胸鎖乳突肌因產傷致出血,形成血腫後機化,繼而攣縮。(2)宮內胎位不正,使一側胸鎖乳突肌承受過度的壓力,致局部缺血,繼而過度退化,為纖維結締組織所替代。(3)因產傷引起無菌性炎症,致肌肉退行性變和瘢痕化,而形成斜頸。(4)出生時胸鎖乳突肌內靜脈的急性梗阻有關
發布於 2023-03-15 02:21
0評論
一、提倡母乳餵養
預防嬰兒時期的消瘦,最妥當的辦法是提倡母乳餵養,因母乳最合嬰兒營養。
早產嬰兒由於發育不足,餵哺困難,另一方面營養的需要又相對較高,更應強調母乳餵養。如無母乳,可用牛奶等替代品,還要按時增加輔食。
二、及時治療原發疾病
對引起營養不良的原發病進行治療,及時糾正合並症。此外,可採用中藥、針刺、捏積、推拿、口服助消化藥品,千方百計地提高病兒的消化能,增進食慾。
患胃腸疾病時,必須給
發布於 2023-05-02 16:24
0評論
1、消化能力差的患兒可給予各種助消化藥物,如酵母片、多酶片、胃蛋白酶合劑等,有水腫者服人參健脾丸。
2、還可根據病情給予各種維生素。如維生素C、D、A及複合維生素等。
3、患兒增加食慾有困難,可口服水解蛋白,一次10-20克,溶於溫開水或果汁、糖水內服下,一日2-4次。
4、迅速改善飲食結構,增加各種營養成分。母乳不足者應增加輔食。注重輔食的質量,需有蛋白質並易於消化。嬰幼兒可給予雞蛋羹食,有條
發布於 2023-05-02 16:1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