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02-06 04:22

  1.血清酶測定

  (1)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 CPK增高是診斷本病重要而敏感的指標,可在出生後或出現臨床症狀之前已有增高,當病程遷延時活力逐漸下降。也可用於檢查基因攜帶者,陽性率為60~80%。

  (2)血清肌紅蛋白(MB) 在本病早期及基因攜帶者中也多顯著增高。

  (3)血清丙酮酸酶(PK) 敏感, 20歲以下正常男女血清PK值為119.00,20歲以上男性為84.30,女性為77.50,以上三項血清酶中CRK,PK的陽性率高於Mb,三項綜合檢出率為70%左右。(4)其他酶 如醛縮酶(ADL),乳酸脫氫酶(LDH),穀草轉氨酶(GOT),谷丙轉氨酶(GPT)等,也可增高,但均非肌病的特異改變,也不敏感。

  2.尿檢查尿肌酸排出增多,肌酐減少。

  3.肌電圖各型肌營養不良症均可見到肌源性受損的肌電圖表現。包括運動單位平均時限縮短,運動單位電位平均幅度下降,多相電位增加,重收縮時出現干擾相,運動單位範圍縮小,運動單位電位最大幅度下降等,此外還可見到纖顫電位,正相電位等等。

  4.肌活檢可見如前述的病理改變,有條件時可應用X-CT或核磁共振檢查技術,能發現肌肉變性的程度和範圍,為臨床提供肌肉活檢的優選部位。

肌營養不良檢查相關文章
按照典型的遺傳形式和主要臨床表現,可將肌營養不良症分為下列類型:[3] (一)假肥大型:屬X-連鎖隱性遺傳,是最常見的類型,根據臨床表現,又可分為Duchenne型和Becker。 1、Duchenne型營養不良症(DMD):也稱嚴重性假肥大型營養不良症,幾乎僅見於男孩,母親若為基因攜帶者,50%男性子代發病,常起病於2-8歲,初期感走路苯拙,易於跌倒,不能奔跑及登樓,站立時脊髓前凸,腹部挺出,
發布於 2024-02-06 04:15
0評論
發病機制:1、Dysferlinopathy是由DYSF突變導致dysferlin蛋白表達異常的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骨骼肌疾病。DYSF基因編碼DYSFERLIN蛋白。2、DYSFERLIN蛋白的作用是修復損傷的骨骼肌細胞膜:生理狀態下,肌細胞膜在機械應力的作用下會斷裂;若得不到及時修復,肌細胞將變性壞死。3、DYSFERLIN蛋白缺陷導致細胞膜生理性被破壞後修復困難;影響膜穩定性及膜修復的同
發布於 2022-11-24 13:21
0評論
肌營蕎不良概括性地包括了幾種遺傳性的肌肉系統疾病。可以導致肌肉漸進性地無力、殘疾甚至導致死亡。在所有類型的肌營養不良中,人們瞭解最多也是最嚴重的,是杜興肌營養不良(DuchennedystropHy)。其早期症狀常常在三歲前出現,症狀包括爬行和行走困難,漸進性肌肉萎縮消瘦。再繼續發展會有用腳尖走路的傾向,小腿肌肉會被脂肪和連接組織所取代,從而使小腿變粗。這樣的孩子在十幾歲的時候便需要輪椅,在二十
發布於 2024-01-02 14:50
0評論
1.假性肥大型肌營養不良 (1)Duchenne肌營養不良(Duchennmusculardystrophy,DMD):為最常見的兒童肌營養不良,也是最為嚴重的致死性遺傳性肌病。均累及男孩。肌營養不良症發病率為1/3500活產新生兒,患病率為1/25000,遺傳諮詢和圍生期篩查將顯著減少其發病率。 出生後至嬰兒期發育尚可,多在3~5歲出現症狀,肌營養不良症患兒最初的症狀常常被忽視。起病時,肌營養
發布於 2024-12-07 08:22
0評論
肌營養不良多發病在兒童身上,會嚴重影響患病兒童的上學和生活。可以說,肌營養不良對於患病兒童的傷害是終生的。具體表現在: 危害一:影響患者的生長髮育。 肌營養不良呈現進行性發展,隨病情進展,肌營養不良症狀越來越重,大約12歲左右患兒失去獨立行走能力,生長髮育遲緩甚至停止。 危害二: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危害患者的生命。 肌營養不良患者會出現走路延遲,動作笨拙,步履搖晃,起蹲或上下樓梯困難。隨病情進展
發布於 2024-12-07 08:42
0評論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又稱假肥大型肌營養不良,此病以骨骼肌進行性萎縮,肌力逐漸減退最後完全喪失運動能力為主要特徵,給患者的身體及生活造成極大的損害,因此為了能更好的預防疾病的發生,對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病因加以瞭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遺傳因素: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的發病與遺傳基因的突變有關。表現為基因缺失、重複和點突變,導致所編碼的蛋白質不能生成或缺乏,從而引起臨床上所見的肌肉萎縮、無力。 二、基因缺失:其
發布於 2024-12-07 08:49
0評論
肌營養不良症是由不同的基因突變所致一大類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進行性肢體無力和肌肉萎縮,不伴感覺異常。這類疾病具有共同的特點:多在兒童、青少年、青年期隱匿起病,主要表現為四肢對稱無力,肢體近端較為明顯,患者往往出現上樓、蹲起困難,上肢上舉困難,後期出現肢體遠端無力,如雙手精細動作影響,肌肉萎縮和肢體無力隨時間而緩慢加重,病程中沒有肢體的麻木、疼痛等感覺異常。部分患者存在明確家族史。患者出現肌肉萎縮
發布於 2022-10-19 15:49
0評論
臨床特點1、多30歲以後隱襲起病、進展緩慢;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有家族史;2、不同患者間嚴重程度差異較大,部分患者可僅在查體時被發現。3、肌強直:表現為用力收縮後肌肉不能正常地鬆開;主要影響手和頭面部動作、行走和進食;扣擊肌肉時可見肌球形成。遇冷時症狀加重;活動後好轉;4、肌無力和萎縮:以顳肌和咬肌最明顯,導致患者面容瘦長、顴骨隆起的“斧狀臉”;頸部消瘦而稍前屈呈現“鵝頸”;5、骨骼肌外表現:白內
發布於 2022-11-24 13:56
0評論
Duchenne肌營養不良患兒多於3~5歲逐漸出現症狀,嬰幼兒期多無症狀,也有部分細心的家長可能發現患兒其實從小運動發育就較同齡兒童稍有落後,比如,正常兒童生後1歲獨立行走,患兒可能1歲半~2歲開始獨立行走,或者一直行走不穩,往往被誤認為缺鈣或體質弱等原因而被忽視。 隨患兒年齡長大,症狀逐漸明顯,常在入托後發現患兒運動能力較同齡兒差,動作不協調、笨拙,奔跑跟不上同齡兒童。 患兒逐漸出現步態異常,
發布於 2024-01-02 06:34
0評論
飲食一定要選擇清淡並且營養比較豐富的食物,少食或者是不吃一些油膩厚味過熱的食物,傷津耗液以及傷害脾胃的食物也是不能吃的。患者在補充營養的同事也應該控制住自己的體重。 患者是不能吸菸喝酒的,也不能吃一些辛辣以及太鹹的東西,注意保暖並且要預防感冒,日常要多喝水,多吃一些含鈣鋅豐富的的食物。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的護理期間,患者還應該保持一個好的心情,適當的進行一些簡單的鍛鍊,患者的家屬和朋友要幫助進行按摩
發布於 2024-01-02 06:4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