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02-06 04:15

  按照典型的遺傳形式和主要臨床表現,可將肌營養不良症分為下列類型:[3]

  (一)假肥大型:屬X-連鎖隱性遺傳,是最常見的類型,根據臨床表現,又可分為Duchenne型和Becker。

  1、Duchenne型營養不良症(DMD):也稱嚴重性假肥大型營養不良症,幾乎僅見於男孩,母親若為基因攜帶者,50%男性子代發病,常起病於2-8歲,初期感走路苯拙,易於跌倒,不能奔跑及登樓,站立時脊髓前凸,腹部挺出,兩足撇開,步行緩慢搖擺,呈特殊的“鴨步”步態,當由仰臥走立時非常困難,必先翻身俯臥,再雙手攀緣兩膝,逐漸向上支撐起立(Gower徵)。亦可見於肢近端肌肉、股四頭肌及臂肌。

  2、Becker型(BMD):也稱良性假肥大型肌營養不良症,常在10歲以後起病,首發症狀為骨盆帶及股部肌肉力弱,進展緩慢,病程長,出現症狀後25年或25年以上才不能行走,多數在30-40歲時仍不發生癱瘓,預後較好。

  (二)面肩-肱型肌營養不良症:男女均有,青年期起病,首先面肌無力,常不對稱,不能露齒,突唇.閉眼及皺眉,口輪匝肌可有假性肥大,以致口唇肥厚而致突唇,有的肩、肱部肌群首先受累,以致兩臂不能上舉而成垂肩,上臂肌肉萎縮,但前臂及手部肌肉不被侵犯。病程進展極慢,常有頓挫或緩解。

  (三)肢帶型肌營養不良症:兩性均見,起病於兒童或青年,首先影響骨盆帶肌群及腰大肌,行走困難,不能登樓,步態搖擺,常跌倒,有的則只累及股四頭肌。病程進展極慢。

  (四)其它類型:股四頭肌型、遠端型、進行性眼外肌麻痺型、眼肌-嚥肌型等,極少見。

肌營養不良分類相關文章
發病機制:1、Dysferlinopathy是由DYSF突變導致dysferlin蛋白表達異常的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骨骼肌疾病。DYSF基因編碼DYSFERLIN蛋白。2、DYSFERLIN蛋白的作用是修復損傷的骨骼肌細胞膜:生理狀態下,肌細胞膜在機械應力的作用下會斷裂;若得不到及時修復,肌細胞將變性壞死。3、DYSFERLIN蛋白缺陷導致細胞膜生理性被破壞後修復困難;影響膜穩定性及膜修復的同
發布於 2022-11-24 13:21
0評論
肌營蕎不良概括性地包括了幾種遺傳性的肌肉系統疾病。可以導致肌肉漸進性地無力、殘疾甚至導致死亡。在所有類型的肌營養不良中,人們瞭解最多也是最嚴重的,是杜興肌營養不良(DuchennedystropHy)。其早期症狀常常在三歲前出現,症狀包括爬行和行走困難,漸進性肌肉萎縮消瘦。再繼續發展會有用腳尖走路的傾向,小腿肌肉會被脂肪和連接組織所取代,從而使小腿變粗。這樣的孩子在十幾歲的時候便需要輪椅,在二十
發布於 2024-01-02 14:50
0評論
Ⅰ度營養不良:精神狀態正常。體重低於正常15%-25%,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為0.8釐米-0.4釐米,皮膚乾燥,身高不影響。 Ⅱ度營養不良:精神不振,煩躁不安,肌張力減弱,肌肉鬆弛,體重重低於正常25%-40%,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小於0.4釐米,皮膚蒼白、乾燥,毛髮無光澤,身高比正常減低。 Ⅲ度營養不良:精神萎靡,嗜睡與煩躁不安交替出現,智力發育落後,肌肉萎縮,肌張力低下,體重低於正常40%以上,腹壁
發布於 2023-03-17 03:50
0評論
肌營養不良症是由不同的基因突變所致一大類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進行性肢體無力和肌肉萎縮,不伴感覺異常。這類疾病具有共同的特點:多在兒童、青少年、青年期隱匿起病,主要表現為四肢對稱無力,肢體近端較為明顯,患者往往出現上樓、蹲起困難,上肢上舉困難,後期出現肢體遠端無力,如雙手精細動作影響,肌肉萎縮和肢體無力隨時間而緩慢加重,病程中沒有肢體的麻木、疼痛等感覺異常。部分患者存在明確家族史。患者出現肌肉萎縮
發布於 2022-10-19 15:49
0評論
一、對於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患者而言,飲食宜清淡、營養豐富,忌食或少食油膩厚味過熱、傷津耗液及損傷脾胃之品,可多食魚類、蛋類、雞肉、瘦豬肉等,但不可太過,以免損傷脾胃。白菜、豆芽、西紅柿、山楂、廣柑、棗子之類的蔬菜水果可以適當多食一些。在保證營養同時,應適當控制體重。 二、預防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的發生,應保持環境清潔安靜,注意防潮和防寒,積極預防和治療呼吸道感染等併發症。 三、積極與進行性肌營養不良這
發布於 2024-01-02 06:48
0評論
肌營養不良症主要是由於遺傳因素引起的肌肉變性疾病,目前醫療條件下還不能完全治癒。建議可以去該醫院看病,最好進行基因學檢查,明確診斷疾病類型,然後採取必要的營養支持和護理。 意見建議:患者應及時治療,並且對自己治療有信心,肌營養不良屬遺傳疾病,又屬中醫痿症;目前西醫尚無特殊有效的針對性治療手段及藥物。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其與腎的關係最為密切,先天稟賦不足,精虧血少不能營養肌肉筋
發布於 2024-01-02 15:10
0評論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基因所編碼的蛋白稱為抗肌萎縮蛋白(Dystrophin,Dys),分佈於骨骼肌和心肌的細胞膜上,起支架作用,保護肌細胞膜在肌肉收縮時不受損傷。 由於DMD基因缺陷,導致肌細胞膜上的抗肌萎縮蛋白功能異常,肌細胞受損傷,出現進行性壞死、萎縮等,臨床出現肌無力的症狀與體徵。 某些DMD基因缺陷導致Dystrophin完全缺失,臨床表現為Duchenne肌營養不良,某些DMD基因缺陷導致
發布於 2024-01-02 06:28
0評論
1.血清酶測定 (1)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CPK增高是診斷本病重要而敏感的指標,可在出生後或出現臨床症狀之前已有增高,當病程遷延時活力逐漸下降。也可用於檢查基因攜帶者,陽性率為60~80%。 (2)血清肌紅蛋白(MB)在本病早期及基因攜帶者中也多顯著增高。 (3)血清丙酮酸酶(PK)敏感,20歲以下正常男女血清PK值為119.00,20歲以上男性為84.30,女性為77.50,以上三項血清
發布於 2024-02-06 04:22
0評論
Duchenne肌營養不良患兒多於3~5歲逐漸出現症狀,嬰幼兒期多無症狀,也有部分細心的家長可能發現患兒其實從小運動發育就較同齡兒童稍有落後,比如,正常兒童生後1歲獨立行走,患兒可能1歲半~2歲開始獨立行走,或者一直行走不穩,往往被誤認為缺鈣或體質弱等原因而被忽視。 隨患兒年齡長大,症狀逐漸明顯,常在入托後發現患兒運動能力較同齡兒差,動作不協調、笨拙,奔跑跟不上同齡兒童。 患兒逐漸出現步態異常,
發布於 2024-01-02 06:34
0評論
肌營養不良的發病原因是肌肉行使功能所需的基因發生缺陷。因此只有部分或全部糾正基因缺陷,才能從根本上治療疾病。相關的基因治療研究方興未艾,相信會在不久的將來帶給我們驚喜。但目前仍需依賴其他藥物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疾病進展。對於DMD,口服激素治療的地位已經確立,此前已經多次強調。物理治療、輔助器械、心肺骨骼治療等綜合治療措施也對患者生存期、生活質量有益。這裡介紹一些在國外廣泛應用於肌營養不良的輔助
發布於 2022-10-07 14:48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