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02-06 04:15

  按照典型的遺傳形式和主要臨床表現,可將肌營養不良症分為下列類型:[3]

  (一)假肥大型:屬X-連鎖隱性遺傳,是最常見的類型,根據臨床表現,又可分為Duchenne型和Becker。

  1、Duchenne型營養不良症(DMD):也稱嚴重性假肥大型營養不良症,幾乎僅見於男孩,母親若為基因攜帶者,50%男性子代發病,常起病於2-8歲,初期感走路苯拙,易於跌倒,不能奔跑及登樓,站立時脊髓前凸,腹部挺出,兩足撇開,步行緩慢搖擺,呈特殊的“鴨步”步態,當由仰臥走立時非常困難,必先翻身俯臥,再雙手攀緣兩膝,逐漸向上支撐起立(Gower徵)。亦可見於肢近端肌肉、股四頭肌及臂肌。

  2、Becker型(BMD):也稱良性假肥大型肌營養不良症,常在10歲以後起病,首發症狀為骨盆帶及股部肌肉力弱,進展緩慢,病程長,出現症狀後25年或25年以上才不能行走,多數在30-40歲時仍不發生癱瘓,預後較好。

  (二)面肩-肱型肌營養不良症:男女均有,青年期起病,首先面肌無力,常不對稱,不能露齒,突唇.閉眼及皺眉,口輪匝肌可有假性肥大,以致口唇肥厚而致突唇,有的肩、肱部肌群首先受累,以致兩臂不能上舉而成垂肩,上臂肌肉萎縮,但前臂及手部肌肉不被侵犯。病程進展極慢,常有頓挫或緩解。

  (三)肢帶型肌營養不良症:兩性均見,起病於兒童或青年,首先影響骨盆帶肌群及腰大肌,行走困難,不能登樓,步態搖擺,常跌倒,有的則只累及股四頭肌。病程進展極慢。

  (四)其它類型:股四頭肌型、遠端型、進行性眼外肌麻痺型、眼肌-嚥肌型等,極少見。

肌營養不良分類相關文章
①原發性營養缺乏病。由膳食中的營養素不足造成; ②繼發性營養缺乏病。原因較多包括:機體對營養素的攝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障礙;機體對營養素的需要量增加;機體排洩營養素增多;體內營養素分解加劇等。其中以營養素攝入不足和吸收不良為引起營養不良的主要人才原因尤其經過是機體處於生長髮育、妊娠、授乳和同時疾病狀態時對營養素的需求增加若營養素的攝取不足更易造成營養不良。 當前比較常見的營養缺乏病等獎主要有:蛋
發布於 2024-02-02 00:09
0評論
1.血清酶測定 (1)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CPK增高是診斷本病重要而敏感的指標,可在出生後或出現臨床症狀之前已有增高,當病程遷延時活力逐漸下降。也可用於檢查基因攜帶者,陽性率為60~80%。 (2)血清肌紅蛋白(MB)在本病早期及基因攜帶者中也多顯著增高。 (3)血清丙酮酸酶(PK)敏感,20歲以下正常男女血清PK值為119.00,20歲以上男性為84.30,女性為77.50,以上三項血清
發布於 2024-02-06 04:22
0評論
Ⅰ度營養不良:精神狀態正常。體重低於正常15%-25%,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為0.8釐米-0.4釐米,皮膚乾燥,身高不影響。 Ⅱ度營養不良:精神不振,煩躁不安,肌張力減弱,肌肉鬆弛,體重重低於正常25%-40%,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小於0.4釐米,皮膚蒼白、乾燥,毛髮無光澤,身高比正常減低。 Ⅲ度營養不良:精神萎靡,嗜睡與煩躁不安交替出現,智力發育落後,肌肉萎縮,肌張力低下,體重低於正常40%以上,腹壁
發布於 2023-03-17 03:50
0評論
假肥大型呈性連鎖隱性遺傳,男性患病,女性攜帶。在幼兒期發病,表現為走路年齡推遲,行走緩慢、易跌,跌倒後不易爬起。多數伴小腿肌的肥大,初期肥大肌肌力相對較強。臀中肌受累致骨盆左右上下搖動;跟腱攣縮而足跟不能著地;腰大肌受累致腹部前凸,腦後仰,呈鴨型步態。從蹲位只能靠兩手撐著自己身體而逐步站直大腿,逐步挺起身子。骨盆帶肌肉受累之後,逐步出現肩胛帶肌肉萎縮、無力,兩臂不能高舉。菱形肌、前鋸肌、肩胛肌、
發布於 2023-11-25 05:46
0評論
發病機制:1、Dysferlinopathy是由DYSF突變導致dysferlin蛋白表達異常的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骨骼肌疾病。DYSF基因編碼DYSFERLIN蛋白。2、DYSFERLIN蛋白的作用是修復損傷的骨骼肌細胞膜:生理狀態下,肌細胞膜在機械應力的作用下會斷裂;若得不到及時修復,肌細胞將變性壞死。3、DYSFERLIN蛋白缺陷導致細胞膜生理性被破壞後修復困難;影響膜穩定性及膜修復的同
發布於 2022-11-24 13:21
0評論
肌營蕎不良概括性地包括了幾種遺傳性的肌肉系統疾病。可以導致肌肉漸進性地無力、殘疾甚至導致死亡。在所有類型的肌營養不良中,人們瞭解最多也是最嚴重的,是杜興肌營養不良(DuchennedystropHy)。其早期症狀常常在三歲前出現,症狀包括爬行和行走困難,漸進性肌肉萎縮消瘦。再繼續發展會有用腳尖走路的傾向,小腿肌肉會被脂肪和連接組織所取代,從而使小腿變粗。這樣的孩子在十幾歲的時候便需要輪椅,在二十
發布於 2024-01-02 14:50
0評論
1.假性肥大型肌營養不良 (1)Duchenne肌營養不良(Duchennmusculardystrophy,DMD):為最常見的兒童肌營養不良,也是最為嚴重的致死性遺傳性肌病。均累及男孩。肌營養不良症發病率為1/3500活產新生兒,患病率為1/25000,遺傳諮詢和圍生期篩查將顯著減少其發病率。 出生後至嬰兒期發育尚可,多在3~5歲出現症狀,肌營養不良症患兒最初的症狀常常被忽視。起病時,肌營養
發布於 2024-12-07 08:22
0評論
肌營養不良多發病在兒童身上,會嚴重影響患病兒童的上學和生活。可以說,肌營養不良對於患病兒童的傷害是終生的。具體表現在: 危害一:影響患者的生長髮育。 肌營養不良呈現進行性發展,隨病情進展,肌營養不良症狀越來越重,大約12歲左右患兒失去獨立行走能力,生長髮育遲緩甚至停止。 危害二: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危害患者的生命。 肌營養不良患者會出現走路延遲,動作笨拙,步履搖晃,起蹲或上下樓梯困難。隨病情進展
發布於 2024-12-07 08:42
0評論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又稱假肥大型肌營養不良,此病以骨骼肌進行性萎縮,肌力逐漸減退最後完全喪失運動能力為主要特徵,給患者的身體及生活造成極大的損害,因此為了能更好的預防疾病的發生,對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病因加以瞭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遺傳因素: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的發病與遺傳基因的突變有關。表現為基因缺失、重複和點突變,導致所編碼的蛋白質不能生成或缺乏,從而引起臨床上所見的肌肉萎縮、無力。 二、基因缺失:其
發布於 2024-12-07 08:49
0評論
肌營養不良症是由不同的基因突變所致一大類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進行性肢體無力和肌肉萎縮,不伴感覺異常。這類疾病具有共同的特點:多在兒童、青少年、青年期隱匿起病,主要表現為四肢對稱無力,肢體近端較為明顯,患者往往出現上樓、蹲起困難,上肢上舉困難,後期出現肢體遠端無力,如雙手精細動作影響,肌肉萎縮和肢體無力隨時間而緩慢加重,病程中沒有肢體的麻木、疼痛等感覺異常。部分患者存在明確家族史。患者出現肌肉萎縮
發布於 2022-10-19 15:49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