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養生保健,許多人首先想到吃點甚麼補養身體,或者通過食用某些補氣血的食物,或者服用一些保健品,甚至參茸燕窩、冬蟲夏草。誠然,如果久病體虛,或者平素易於感冒、免疫力低下,選擇一些適合自己體質的補品或食物是可以的。在過去饑饉的年代,人們大多營養缺乏,氣血虛弱,如果有條件,服用一些補養氣血的食品也是非常有益的。
但是,現在已經是營養過剩的時代,許多疾病和亞健康都是吃出來的疾病,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再努力通過吃點甚麼、補點甚麼去養生保健,只能徒增身體特別是胃腸道的負擔,過多補益並不宜於養生。食品、保健品安全問題不斷曝光,藥源性危害也不斷出現,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時代不再應該是以補養生的時代,而是少吃養生的時代。
少吃飯
中國傳統養生觀念及方式之一,是每餐進食只吃七分飽,俗話說“少吃香,多吃傷”,自我感覺飢飽適中即可,稱之為“飲食有節”。現代生活各種食物唾手可得,聚餐應酬比比皆是,飲食不再只是裹腹獲得必須的營養素,而是滿足社會交際、商務以及情感空虛的需要。
人體對飲食的消化、吸收、輸送,主要依靠脾胃來完成。色鮮味美的食物滿足了口欲,但是害苦了我們的脾胃。明代敖英所著《東谷贅言》中記載:“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數,二者小便數,三者擾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養,五者多患食不消化。”這就是說,多食之人大便次數增多,小便次數增多,瞌睡增多,身體肥胖行動不便,易患消化不良。如果長期如此,必將導致人生短壽。
因此,進食適當,則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運轉正常,人體及時得到營養供應,能夠保證各種生理功能活動。但是“狂飲傷身,多食害胃”,對人體健康都是不利的。
過飽和營養過剩導致的亞健康症狀,例如乏力,睏倦,頭暈,許多人認為是體虛的表現,於是希望通過進補,或者多吃某一類食物來改善。餐桌上於是多了具有補益功效的山珍海味,或者是加入了人參、蟲草、當歸的各種煲湯。其實,胃腸早已疲憊不堪,大量的食物代謝處理尚感困難,補的食品談何吸收?
轉基因食品、蘇丹紅事件、毒奶粉事件……地溝油風波未定,“速肥雞”又被曝光了。食品安全問題始終未脫離人們的餐桌,在外聚餐觥籌交錯,不知不覺中,伴隨著美味佳餚吃進去了多少合法或者不合法、有毒或者可能有毒的添加劑和激素?現在市場上的加工食品,一般都離不開一種物質――食品添加劑。非法的添加劑有可能慢慢侵蝕著你的健康,而你渾然不知。
當你出現疲勞、睏倦、體力不支的時候,於是想到養生了,希望通過“吃”甚麼,“補”甚麼進行健康調理,殊不知,恰恰相反,由於營養過剩和食品安全,你應該考慮少吃、少補甚至不補。
動物實驗證明,無論是單細胞動物還是哺乳動物,如果減少營養供應,即將正常飲食減少三至四成,則壽命可延長百分之三十至六十。目前我國的人均壽命已超過七十歲,如果能堅持只吃七分飽,做到營養均衡,完全可以更健康、長壽。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不補,少吃即是養生。
少吃保健品
保健品不是藥品,並不具有明確的治療功效,但是在宣傳上卻是說得象藥物一樣,甚至比藥物還要“靈”,且不說有些保健品斂取了多少人的錢財,耽誤了正規的治療,不合理的使用保健品和不安全的保健品同樣是養生的大敵。
保健品有很多是維生素、多糖、微量元素,有的來自植物提取物,有的則是中藥提取物。 我國的《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標準》將保健食品定義為:“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個種類,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調節人體的機能,適用於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
保健食品不同於一般食品就在於它強調預防疾病和促進康復、增強抵抗力、以及美容等特定調節肌體功能的作用。
目前保健品集中在三類:
一是抗衰老,
二是加強免疫力,
三是預防心腦血管、糖尿病、腫瘤等各種疾病。
許多保健品僅僅適合於某種體質的人群食用,而不是百病皆治,卻為了擴大銷售,偏偏大多數在宣傳上號稱功效廣泛,不知不覺亂吃保健品成了一疾病高發的一大因素。曾有糖尿病患者擅自吃保健食品突然出現低血糖,實際上這個保健食品中含有降糖成分, 屬於功能性保健食品,每天攝入量不可過多。
還有含有大黃的排毒清腸的產品, 屬於清熱解毒類藥材,也不是人人皆可以吃,體質虛寒的人就不適合。很多保健品寫著純中藥產品,但是有些中草藥長期服用會直接危害腎臟,甚至造成尿毒症等嚴重疾病。此外,某些兒童亂用保健品,可引起兒童血液中激素水平上升,還會造成孩子肥胖,進而導致性早熟。
和食品一樣,保健品也存在安全問題,相關法規的不完善導致該行業近年來亂相頻現,樹膠冒充的蜂膠、飼料工業魚油做的深海魚油、激素減肥藥、假澱粉甚至鋸末膠囊等等,不勝枚舉。保健品不像藥物那樣有嚴格的監測標準,因此也會有某些化學物質殘留,甚至有人為添加的藥品。
普通老百姓難於具備專業的營養學和醫學知識,對於眼花繚亂的保健品無法識別只能是通過廣告來了解。有些產品吃了根本沒有任何作用,有的保健品不適合自己的體質,吃了反而加重了原有的症狀。目的為了養生,卻是傷害了自己的身體。
從養生的角度來看,保健品也是少吃為妙。
少吃藥
現在去醫院看病,即便是感冒也會開一大包藥物,有口服的,有注射的,有靜脈點滴的。患有各種疾病的老年人更不必說,血壓、血脂、血糖、腰痛、心腦血管、胃病、失眠方方面面都要照顧到,每天吃藥都比飯多,真是成了藥罐子。不吃也不可以,高血壓要終生服藥,血脂,血糖也是要控制的,不能不睡覺,安眠藥不能少,疼痛厲害了也受不了,醫生讓吃,就不敢不吃,每個醫生都讓吃,於是就成了藥罐子。
藥物是用來治病的,卻往往按下葫蘆浮起了瓢。這個病沒治好,另外的病又出來了,藥源性疾病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只能再加藥物救救急。帶著一身病,吃著滿口藥,為了早日康復,碰到新的醫生,還在問:我該再吃點甚麼藥?
現代醫學分科越來越細,導致病人身體被無情的拆解,一身疾病要掛三五個號才能方方面面照顧到,很少人考慮對於同一個病人各種疾病,是否有優選的治療方式和綜合的用藥方案,所有這些藥物都是必須的嗎,彼此之間有沒有相互作用?醫生不知道,病人更加不知道。
過多的藥物以及不合理的使用會影響到養生保健和生活質量,不妨與醫生詳細談論自己的病情,結合自己的身體情況綜合考慮,制定一個治療計劃,對各種藥物做一個協調,減少藥物的使用,減少藥源性危害。
合理安排治療藥物,不吃藥或少吃藥,也是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