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疾病是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口腔卫生是公共卫生工作和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标志。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正在逐渐改善,以前不为人所重视的口腔健康卫生知识,逐渐被广大人民所理解和接受。
为了促进口腔健康事业的发展,1989年由卫生部、全国爱委会、国家教委等九个部委共同签署文件,确定每年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宗旨是通过爱牙日活动,广泛动员社会的力量,在群众中进行牙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口腔健康观念和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识,建立口腔保健行为,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在卫生部的领导下,我国已经完成了三次全国范围内的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2005年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居民龋病和牙周疾病患病状况仍然很严重,虽然儿童患龋水平有所下降,但中老年人患龋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在调查对象中发现的龋齿病例,仅有少部分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所以,口腔健康事业任重而道远。
早在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口腔健康标准是:牙清洁、无龋洞、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随后又把口腔健康列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在2001年,正式提出了“8020计划”:希望人们能很好地保护牙齿,到80岁时,可以有20颗能发挥功能的牙齿。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卫生部门,已纷纷响应“8020”口号,开展了全民性的爱牙活动。而这一观念,也正逐渐被我国老年人所接受。
现代口腔健康的概念,已不仅仅局限于牙齿本身的完整,还表现在:牙周的健康、咬合关系的正常、口腔粘膜的完整、颞下颌关节运动正常、口腔气味的清新等等。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某些口腔疾病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往往可以继发或影响其他全身性的疾病。当然,有的时候,口腔疾病就是全身疾病的一个表现。因为患者和医护人员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整个口腔的情况,这样更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例如干燥综合征、天疱疮、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口腔疾病还会影响和加剧以下很多全身性疾病,如:冠心病、肺炎、糖尿病、消化道溃疡、早产儿、面部发育畸形等。随着医学研究方式方法的发展,这些相关性的认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甚至进食后会立刻刷牙;知道如何正确使用牙线,清洁牙缝中的食物残渣;明白要使用含氟牙膏刷牙的道理;相关卫生部门和学校会定期对适龄儿童的恒牙做“窝沟封闭”;一年一次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定期牙周洁治,远离龋齿和牙周炎;牙齿缺失后需要镶牙;如果口腔溃疡长期不愈合,必须及时去医院就诊;“洗牙”、“烤瓷冠”、“牙齿矫正”、“种植牙”等专业术语也深入人心。这些认识上可喜的变化,都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产物,是我国卫生部门和广大口腔医护人员的劳动成果。
我国人口基数大,龋病、牙周病患者众多,而口腔保健的人力、物力、财力十分有限,因此,解决牙病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预防:成年人每年检查牙齿一次;处于龋病发生和发展的活跃时期的儿童每半年检查牙齿一次;育龄期妇女在怀孕前进行口腔治疗;老年人缺失牙齿后及时修复。同时,口腔治疗又因为有其治疗时间长,就诊次数多的特殊性,不能立竿见影的达到满意的效果,这就需要患者坚持信念,完成整个诊疗过程。当患者就诊多次,口腔健康状况完全恢复后,医患双方都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
近些年来,随着卫生部门的不断宣传,口腔专业医护人员的认真预防和治疗,国民认知水平的逐渐提高和不断加深,口腔疾病可防、可治的特性正在逐渐根植于广大国民的观念中,并形成常识流传下去。医患双方也会为营造无痛的牙科治疗,维护健康的口腔卫生状况,提高自身生命质量而继续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