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徵瘕”、“瘀证”范畴。病机主要与血热,血瘀有关,临床辨治多采用按病机辨证分型法,并结合西医诊断分期及治疗将其分为三型。血瘀证治以活血化瘀,方以桃红四物汤加味;血热出血证治以清热凉血,方以犀角地黄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气血(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血,方以八珍汤加味。掌握各型特点,抓住主要病机,临床方能取得明显效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李冬云
中医辨证论治 1 血瘀证 主证:①皮肤青紫;②唇舌、指端紫绀;③面色暗红;④胁下积块;⑤舌暗红有瘀斑;⑥脉涩。 兼证:①气滞者见情志抑郁,头晕胀痛,胸闷善太息,两胁胀满疼痛,妇女月经不调;②痰阻者见面色晦滞,脘闷呕恶,肢体偏瘫,头目眩晕,甚或神识不清,舌苔白腻;③气虚者见头晕乏力,倦怠汗出,腹胀纳呆,皮肤瘙痒,失眠神疲,舌体胖大,脉沉弱。
本证特点:①慢性发病,主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期,骨髓纤维化期。病程较长,可持续多年;②肝脾肿大明显,患者多伴有静脉曲张,血栓形成及静脉炎;合并高血压者多见。 立法:活血化瘀。 处方:桃红四物汤加味。例方: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丹参、蛰虫、大黄。①气滞者合用血府逐瘀汤,柴胡疏肝散。例方: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牛膝、柴胡、枳实、香附、三棱、莪术;②痰阻者合用温胆汤、膈下逐瘀汤。例方: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半夏、茯苓、竹茹、丹皮、五灵脂、枳壳、郁金、陈皮;③气虚者合用人参归脾汤、四君子汤。例方:桃仁、红花、党参、黄芪、白术、当归、川芎、鸡血藤、赤白芍、炙甘草、熟地、丹参。
注意事项:①本证型血瘀成积,血瘀为本,因瘀致积,故消瘀为第一法;②临证多加用大黄蛰虫丸以破血消积,为对症治标之法;③在治疗过程中不宜过用寒凉、滋腻之品,以免加重血瘀。 2血热出血证 主证:①眩晕耳鸣;②口苦咽干;③鼻衄齿衄、皮肤瘀斑;④皮肤青紫;⑤溲赤便干;⑥舌红苔黄;⑦脉弦滑数。
兼证:①肝胆实热者见目赤耳聋,心烦欲呕,胁胀脘闷,失眠易怒,妇女月经不调;②阴虚火旺者见潮热盗汗,肌肤甲错,口燥咽干,齿衄肌衄,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本证特点:①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晚期,有向急性白血病转化趋势;②患者多有周围血象减低情况,出血、感染多见;③可伴有高血压病,高血脂症,部分病人合并心脑血管疾病。 立法:清热凉血。 处方:犀角地黄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例方:水牛角、生地、丹皮、川芎、赤芍、丹参、龙胆草、柴胡、黄芩。①肝胆实热者合用当归龙荟丸。例方:龙胆草、柴胡、黄芩、泽泻、木通、当归、赤芍、生地、半枝莲、酒军;②阴虚火旺者合用六味地黄丸。例方:生地、丹皮、赤白芍、山药、山芋肉、女贞子、旱莲草、茯苓、玄参、麦冬、泽泻; 注意事项:①血热、出血证以热为主,血热破血妄行。清热为主,慎用辛温升散药;②清热泻火,必须兼顾凉血活血,化瘀消积;③火热之邪炎上,易致心烦躁动,故可加镇静、安神之品。
3 气血(阴)两虚证 主证:①神疲懒言;②自汗或盗汗;③心悸失眠;④面色晦暗无华;⑤腹部积块;⑥舌淡苔白;⑦脉涩。
兼证:兼肾阴虚者见午后潮热,口干不欲饮,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本证特点:①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第三期,即贫血期,骨髓衰竭期;②患者多为经过多次化疗、放疗等治疗后,机体一般情况较差,化疗、放疗疗效不明显或不能耐受者;③合并脑出血、冠心病者多见。 立法:益气养血。 处方:八珍汤加味。例方:党参、黄芪、当归、川芎、赤白芍、生熟地、丹参、白术、茯苓、阿胶、炙甘草。气脱者合用独参汤、生脉散。例方:人参或太子参、黄芪、黄精、生熟地、麦冬、五味子、赤白芍、炒白术、当归、丹参。
注意事项:①本证以补虚为主,不宜使用攻伐药物;②疾病晚期,出现脱证,应急以大剂回阳药以固脱;③时时顾护正气,扶正为本,扶正即祛邪。 由于中、西医理论体系的不同,其对疾病的认识方法也有所不同。中医治疗疾病强调辨证论治,而西医强调辨病,治疗中若能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结合西医对本病的认识,使其优势互补,则疗效将更显著。 在疾病初期红细胞增多不甚明显,栓塞并发症发生可能性较小的情况下,可采用静脉放血并加用中药巩固疗效,此法无毒副作用且不会诱发白血病,患者易于接受。因正气不虚,中药治疗当以祛邪为主,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临证时配用疏肝行气和益气补气之品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但益气补气之物不可多用,否则犯实实之戒,致气血有余。 若临床症状突出,外周血红细胞升高明显,骨髓增生旺盛,因中药起效较缓,宜先选用羟基脲、马利兰、三尖杉酯碱或环磷酰胺等西药直折病势,尽快抑制红系增生,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由于化疗药物有致癌性,有诱发白血病的可能,不宜长期应用,应配合中药尽量减少细胞毒性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缩短使用时间。待病情平稳后应以活血化瘀之中药为主,在辩证基础上可加用虫类破血之品,如水蛭、硭虫、土鳖虫等,以化积消瘤,维持疗效。同时应用清热解毒和毒类中药,如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青黛、黄药子等以增强疗效。 对出血的治疗,应分清疾病的阶段,早期出血多为瘀血阻络,血不归经,或血热灼伤脉络,热迫血行;后期多为气不摄血,血溢脉外。病机不同,治则迥异,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出现严重的高血压时,西药可选用降压药等紧急控制病情,中药可加用滋阴潜阳之品。另外本病红细胞负荷高,易并发胆结石,平素可加服清热利胆之剂。 国外资料显示本病死因主要为血栓形成、出血、转为白血病及骨髓纤维化。中药活血化瘀可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血管内皮损伤,因而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类药物还能抑制纤维组织增生,因此有可能延缓本病向骨髓纤维化的终末期发展。中药不抑制骨髓,又不诱发白血病,在真红平稳期的维持治疗中有广阔的前景。 本病进展缓慢,患者易产生麻痹思想,不坚持治疗或延误治疗而出现并发症,要告戒患者引起重视。